萬小雨
[摘 要]長期以來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學模式,即重視學科的自然科學屬性,忽視其意識形態屬性。為了讓宏觀經濟學課程與思政融合,文章探索從課前、課中、課后幾方面解決問題的措施,為實現高等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課程思政目標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宏觀經濟學;思政;探索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5-0146-03
一、問題提出
宏觀經濟學主要講授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以整個國民收入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國民收入核算和決定、失業和通貨膨脹、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宏觀經濟政策等基本概念和內容。它是經濟類、管理類等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基礎理論課。長期以來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學模式,其教學目標一是打基礎,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宏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分析方法,為后續相關課程的學習服務;二是提能力,讓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思考、分析和研究中國經濟改革與經濟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課程的教學目標專注于學科的自然科學屬性。
由于西方經濟學的“非道德性”學科特征、大學生經濟學理論素養的薄弱及價值觀的不成熟,經濟學原理的某些內容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1]。同樣,宏觀經濟學作為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內容,作為一門西方社會學科,具有意識形態屬性,而忽視其意識形態屬性一直是宏觀經濟學教學目標中需要避免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更加突出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備”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島”困境,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存在“兩張皮”現象,各門學科思政教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3]。事實上,以專業教育課程知識為載體,是提升思政理論教育實效性和說服力的有效途徑[4]。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與現實社會、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適合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但如何做好課程與思想教育的有效融合,是擺在每一位高校授課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需要我們去努力實踐與探索。
二、問題解決的途徑
(一)課前做好兩個充分
1.充分準備,總體設計好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案
要做到課程與思政的有機融合,就必須依據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講話精神,精心制定好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總體方案,對相關內容重新進行教學設計。教師要牢記課程思政的根本目標是傳播弘揚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關鍵環節在于聚焦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核心支撐是促進教書與育人相統一[5]。教師要努力保證在所有教學環節,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德育元素,并將其自然嵌入,做到目標明確、精準對接、方法恰當、效果明顯。比如,在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尤其在學習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原理時,可通過專門內容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在極其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走過的極不平凡的歷程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介紹進入新時代后我國宏觀調控體系的變化,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正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指導下,中國才有進入新時代后經濟穩健的發展,才取得了讓世人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這樣,能激發學生自覺地去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熱情。
精心準備需要教師持久的思考和關注。這要求教師及時了解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及前沿研究成果;深度學習和精確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時刻關注和及時閱讀對新時代宏觀經濟政策解讀的權威文章;多渠道搜集反映具有中國經濟改革實踐特色的經典案例,使課程思政更加生動、有效、深刻。
2.充分了解學生,讓課程思政實施更加精準
只有學生學好課程,課程與思政的融合才會有效。宏觀經濟學的授課對象通常為大一或大二的學生,他們只有微觀經濟學基礎且社會閱歷淺、社會實踐不足,對于知識點繁多且抽象的宏觀經濟學學習感到困難重重。學習宏觀經濟學,需要掌握它的思維方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生樂于被動聽課和考前背誦,雖然這樣考試過關的人多,但真正掌握原理并能將其應用于實際的人并不多。宏觀經濟學中要經常用到數學推導和數學模型進行分析與驗證,有些學生數學基礎薄弱,面對大量的數學公式、數學證明、數學模型和復雜多變的圖形表格時,往往因理解困難而喪失學習信心。
因此,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要深入調查研究,開展生源分析,充分掌握學情,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和特點,做到補足短板、因材施教,提高實際教學成效,為課程思政高效實施打下扎實基礎。
(二)課中做好兩個改變
1.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找準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實施方法
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最忌強行加入理論和空洞說教,應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因此,找準課程思政的實施方法尤為重要。教學中不能只原汁原味地講述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還要有評析。評析西方經濟學存在合理性的同時,還應指出其庸俗的價值觀問題,批判其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的思想以及其本質上是為資產階級利益辯護和服務的。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案例討論式教學等的優點,聯系當代中國實際,講好“中國故事”“核心價值觀”,既要把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又要激發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和熱愛。
一是利用“講理論、說故事、引案例”等方法融入課程思政,使課程思政不是“飄在天上”,而是接地氣的“故事會”。如講我國GDP的故事:1978—201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9.64%,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國GDP增長持續時間最長、增長率最高,而且又是在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創造的世界紀錄[6]? ;2011年我國GDP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用這些具體而生動的事實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由衷的認同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烧故玖暯娇倳浽诓煌A段對我國GDP的論述:他在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經濟的新理念。然后向學生介紹什么是綠色GDP等關于GDP的新概念和新知識。
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讓課程思政更生動和多元。如在教學課件中插入國家主流媒體最新報道的圖像及視頻,用這種“敘事+資料片”的方式來講授宏觀經濟政策目標中的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等現實內容,在真實的情景下,在真實的事例中增強課程思政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提升學生對習近平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認同。
三是適時組織課堂討論,讓課程思政在學生交流中融入。宏觀經濟學中的很多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可選擇一些內容開展課堂討論,這樣做很受學生歡迎,課堂效果更好。如學習消費者行為理論:消費的目的是滿足效用最大化,但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消費、肆意攀比??勺寣W生搜集身邊網貸的案例,然后組織討論網貸的問題與危害。就業是宏觀經濟學研究的問題之一,學習這個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討論地攤經濟在促就業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健康發展。
四是請專家進課堂講課,增強課程思政效果。西方經濟學是歐美經濟環境下的產物,而我國的經濟環境與歐美的經濟環境是不同的[7] 。為了增強學生對我國經濟環境的熟悉,可根據內容和條件邀請從事宏觀經濟工作的專家進課堂講課,這樣能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到“生產者行為理論”時,邀請當地生態環境局的專家來講課,介紹一些企業為追求規模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的案件,讓學生正確理解“生產者行為理論”中生產是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真正含義以及環境保護的重要。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提高其對課程思政的理解
一是讓學生關心時事政治,看新聞、常讀報。學生頭腦里如果缺少經濟社會的感性知識,學習的效果就差。宏觀經濟研究的諸如經濟增長、就業(失業)、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利率、匯率等問題,都是媒體關心的問題,有關報道很多,學生常關心這些問題不僅使學習宏觀經濟學容易了,也在看新聞、讀報中接受了宏觀經濟學思政教育。
二是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專心、課后復習。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比如,本課程主要介紹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凱恩斯認為經濟蕭條、需求不足、生產能力過剩、失業增加等經濟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而我國經濟在1997年以前是需求過旺,1997年以后隨著經濟加速發展,需求不足才表現出來。因此,引導學生研究我國宏觀政策的變化和原因,才能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凱恩斯經濟學的背景、價值、不足,才能促使他們主動地去了解和認識我國的國情。
三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學習興趣的激發必須要有思考,解決了內心的疑惑才會主動學習。收集案例是問題學習的好方式。可發動學生去收集案例,讓學生運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國內經濟現象,督促學生去讀書和思考。具體要求為:案例要與宏觀經濟學緊密聯系;案例具有科學性、現實性、代表性。收集案例的途徑可以是通過閱讀經濟學著作、報刊收集,也可以是身邊事例的收集等。案例以作業形式上交,以同學互讀的方式評閱,好的案例公布出來讓大家共享。比如,有位學生家里是種糧大戶,他詳細敘述了近年來家庭種植規模的擴大和收益的變化、父母和周邊農民的辛勞、政府對種糧戶的補助政策、糧食價格的保護對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穩固作用。這樣的案例不僅讀來感人至深,也生動解釋了“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理論”的原理,使學生更加理解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尊重農民的勞動,更愛惜糧食。
(三)課后做好兩個保證
1.保證學生參與一定數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課程思政的說服力
百聞不如一見。讓學生參加課堂外的社會實踐活動非常重要,可利用節假日開展“走進企業”“走進農村”“走進社區”等主題活動,把學生帶進社會大課堂,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發現、提出問題,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辨識、分析問題,用經濟學專業知識去解釋、闡述、解決問題,感受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如針對“走進農村”主題,調查這些年來我國各地在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精準扶貧等方面開展的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實際查看、典型走訪、歷史比較等途徑觸動學生心靈,讓學生深切體會我們黨提出的確保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和貧困縣全部摘帽的脫貧攻堅目標的偉大意義。這不僅是中國向世界貢獻了一個成功的減貧方案,也為世界經濟的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2.保證改變評價體系,讓課程思政落到實處
改變評價體系,保證課程思政在考核內容和方式上有效落實。如加大對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德育元素相關知識點的考核力度;提高平時成績在課程成績中的占比,將平時成績的占比提高10%,即由原來的30%提高到40% ,而期末考試成績占比下降10%,即由原來的70%降為60%。平時成績更加突出學生在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積極性、課堂討論的表現、社會實踐報告的質量等方面的考核,讓課程思政有抓手,并落到實處。
三、結語
在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必須正確認識西方經濟學的科學屬性和階級屬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西方經濟學理論成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8]。我們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德育元素,自覺用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指導宏觀經濟學教學,這樣不僅能提升這門課的教學質量,而且能讓課堂真正變成立德樹人從理念走向實踐的重要陣地,培養出對國家、社會有使命感、責任感的大學生。為此,我們要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程考核、課堂內外等方面入手,基于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這一目標,不斷提高課程思政融入的有效度,讓學生既學好課程本身,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課程思政的探索永遠在路上,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深入思考、大膽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孫辛勤,施建軍,張臺秋.西方經濟學教學中的價值觀引導問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7(3):82-86.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光明日報,2016-12-09.
[3]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5] 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
[6] 程承坪,邱依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增長的理論及實踐[J].中國軟科學,2018(2):160-167,176.
[7] 張林鳳.西方經濟學課程教改探討: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為例[J].勞動保障世界,2017(32):74.
[8] 王萬光.西方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問題初探: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價值觀導向問題及其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大學教育,2019(8):138-140.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