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學
[摘 要]當前,高校應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所蘊含的育人元素,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政專題教育。高校可以從政治認同、價值引領、意識培養、素質提升和理性涵育等維度開展中國之治教育,堅定學生制度自信;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筑牢學生法治信仰;開展科學精神教育,提升學生科學素養;開展生命教育,構建生命價值觀;開展社會輿情教育,涵養學生輿情理性,為培養時代新人培植精神疫苗。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教育;疫情防控;精神疫苗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5-0155-03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思政課教師應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思政課程的學科特點和優勢,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同頻共振,把黨領導人民抗擊疫情的重大舉措、感人事跡、生動故事作為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在做好線上常規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專題教育,進行理論闡釋、價值引領和道德塑造,為培養時代新人培植精神疫苗。
一、政治認同:開展中國之治教育,堅定學生制度自信
國家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將自身的意志與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能力,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即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1]。疫情發生后,黨中央審時度勢,將疫情防控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這場世人矚目的戰役彰顯了中國之治的巨大優勢和強大張力。
疫情防控作為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其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治理主體和依靠力量是全國人民,制度依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在疫情防控期間精準高效的決策部署、堅決果斷的動員執行和強有力的社會資源整合能力,充分體現出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戰勝疫情的政治保證。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達成了廣泛的治理共識并付諸治理實踐,始終是戰勝疫情的硬核力量和堅強后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則充分激發治理主體活力并轉化為治理效能,展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顯著制度優勢,是戰勝疫情的制度保障。
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治理優勢、人民當家做主的治理主體地位作為制度架構和實踐模式,成為中國之治的三大支柱,并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凝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激發出偉大的中國精神,迸發出震撼的中國速度,顯示出中國之治的巨大實踐成效,獲得世界普遍贊譽。隨著疫情防控工作的推進,中國之治的實踐成果不僅惠及全體人民,還將為世界提供國家治理的中國樣本。思政課教師應抓好這次疫情防控的契機,開展全民戰疫的中國之治教育,引導學生強化政治認同,厚植家國情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堅定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能力自信。
二、意識培養: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筑牢學生法治信仰
疫情防控要始終以法治為保障,并貫穿于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的各個環節。疫情防控期間,部分地區出現了哄抬物價、制假售假等擾亂市場秩序以及拒絕隔離、暴力傷醫、造謠傳謠等嚴重妨礙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針對疫情期間出現的違法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2]。為此,政府不僅在立法層面抓緊評估修訂野生動物保護、傳染病防治等法律法規,還嚴格按照市場監管、治安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的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打擊力度,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依法防控需要科學的立法、嚴格的執法,更有賴于全社會的遵法守法。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依法防控進課堂進頭腦。法治宣傳教育,就是要“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3]。疫情期間的法治宣傳教育不是簡單地將與疫情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行羅列,而是要對中央關于疫情防控期間的會議精神、相關文件、相應的法律知識進行系統的闡釋和法理解讀,豐富學生防控的法律常識。要以疫情防控期間現實性和生活化的法律案例為素材,進行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法治思維和對法律的情感認同。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疫情防控期間的法律宣傳、志愿服務等法治實踐活動,開展體驗式、情景化教學,培育學生的法治意識。只有通過教師層面的“法律知識講解—法律案例剖析—法治思維訓練—法治理念弘揚”與學生層面的“法律知識習得—法治情感認同—法治意識養成—法治行為外化”相貫通,學生對法治的理解才會由感性認知上升到意識養成,從內心尊崇外化為法治實踐,自覺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筑牢內心的法治信仰。
三、素質提升:開展科學精神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科技發展需要科學精神的引領。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科技的進步與科學精神的弘揚。科學精神,是人們“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表現”[4],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理性質疑和團結協作是其本質特征。疫情防控期間,疫苗與相關醫療設備的研發、藥物與治療方案的篩選、病毒溯源與傳播路徑的明晰、患者與隔離家屬的心理疏導都需要科研人員和醫務工作者發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和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這也是中央提出科學防控的要旨所在??茖W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需要科研、醫務工作者的敬業與擔當,也需要普通民眾理性質疑、獨立思考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按客觀規律辦事,基于事物發展的基本邏輯、本來面貌去認識和思考問題,不迷信不盲從、不信謠不傳謠,這是合格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科學素養。
面對中央科學防控的要求和部分社會成員科學精神的缺失,在學生群體開展科學精神教育,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就顯得尤為緊迫??茖W認知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內涵和本質要求,要加強疫情防控知識的科學文化普及,開展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線上科普教育,讓學生形成對疫情防控常識的科學認知,養成科學健康的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要大力宣揚疫情防控期間廣大科研醫務工作人員的感人事跡、職業素養和科學精神,營造尊重和敬畏科學的良好氛圍,引導學生相信科學尊崇科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此外,還應組織開展線上疫情防控知識競賽、線下防疫知識宣傳和制作防疫知識小海報等科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科學實踐的樂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和科學精神。
四、價值引領:開展生命教育,構建生命價值觀
生命教育是一種提升生命質量以及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5]。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活節奏,有些學生長期宅在家中,缺乏以往的群體間對話交往方式,會出現孤獨、冷漠,甚至是焦慮、抑郁等非社會化傾向。在學校日常的知識、技能和道德教育的“有限目的”遮蔽下,有些學生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自身與他人、社會、自然的關系比較迷茫。因此,挖掘疫情期間的生命教育資源,將學生置身于生命的人文關懷和價值判斷的場域,讓他們真正領悟生命的內涵和價值就顯得愈發重要。
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要引導學生善待生命、珍惜生命。教師可以開展疫情防控科普教育,引導學生掌握自我防護的基本技能;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讓學生學會情緒管理、壓力疏解的辦法,呵護自身的健康與安全。人從本質上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群體社會中,其人格魅力、道德素養、責任意識等就成為群體中的一種標識,成為個體的社會生命存在,并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展示出自身生命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教師可以采用抗疫前線感人事例隨機教學,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和人生幸福的真諦,大力倡導尊重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觀,讓學生樹立“萬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生命共同體理念。
生命價值的領悟需要體驗的場域。教師可以開展影片欣賞、線上讀書分享、線上班會課討論、接力承諾書等體驗活動,教育引導學生感懷對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涵育公共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樹立萬物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觀念。唯此,才能讓學生在自我、他人、自然的和諧共生中促進生命的完滿和價值的實現,構筑起積極、文明、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五、理性涵育:開展社會輿情教育,涵養學生輿情理性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阻擊戰,也是一場輿論戰、心理戰。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擊疫情的階段性勝利,各主流媒體及時跟進報道疫情防控信息,極大地提振了民眾戰勝疫情的信心。然而在傳播主體多元、信息加持過載的全媒體時代,社會輿情呈現持續高發、日趨復雜化的態勢。伴隨著全民抗疫的主流聲音,西方利用疫情炮制的“中國陰謀論”、疫情導致停工歇業的“經濟崩潰論”、強制隔離患者的“侵犯人權論”等污名化論調大行其道。面對社會輿情,部分學生因社會閱歷、知識結構、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很難進行完整的把握和精準的判斷,對“真相”與“謠言”難以取舍,對各社會群體間的話題爭議與觀點交鋒往往無所適從,這極易誘發一些學生的恐慌、焦慮和不滿情緒,繼而引發次生輿情,成為遮蔽、消解主流社會輿情的副產品。
疫情之下,為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輿情生態就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6] 。因此,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承擔“政治強、情懷深”的宣傳員角色,通過教師微信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號、班級QQ群等媒介,全面介紹黨中央的戰疫決策部署、各地防控措施成效、抗疫一線感人事跡等,講好中國戰疫故事,營造良好的主流輿論氛圍,引導學生形成對社會輿情的正確看法,打通輿論事件到思想認知的“最后一公里”。教師應踐履“視野廣、思維新”的職業素養,深入研究社會輿情的時代特征、傳播規律,提高輿情研判能力、輿論引領能力和輿情變化的駕馭能力,當好網絡言論的監督員。要甄別虛假信息、不當言論,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正面宣傳和隱性滲透,嚴控不良信息在學生群體的傳播蔓延。教師還應扮演好“人格正、自律嚴”的指導員角色,模范遵守執行疫情期間的規章制度,給學生樹立人師榜樣。教師也可以開展關于疫情的線上“議題式”探討,建立師生主體間交往模式,引導學生對輿情進行分析并及時回應學生的疑問,廓清主流社會思潮,激發學生在線上互動教學過程中的存在感、參與感、獲得感,提高學生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輿情理性。
疫情防控是一場戰役,也是一本生動的教材。恩格斯說過:“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思政課教師要抓牢此次全民戰疫的契機,協同推進思政教育與疫情防控,實現思政課理論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展示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品質和文化修養,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J].求是,2020(4):2.
[2] 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N].人民日報,2020-02-06(1).
[3] 謝玲伶.新時代法治意識的科學內涵及其教育引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1):10-11.
[4] 蔣瑞.基于科學精神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2):51-53.
[5] 唐好林,吳成國. 論人生教育中生命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融合[J]. 教學與管理,2020(6):12-14.
[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研究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N].人民日報,2020-02-04(1).
[責任編輯:鐘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