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戴志龍,陳 敏
(江西省南昌市衛生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6)
思想政治教育是現階段我國教育中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任務,其目的在于促使學生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各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醫學教育指明了方向,不僅僅是為社會輸送醫術精湛的衛生人才,更要把思政元素融入醫學教育的課程教學中,使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協同作用,培養出醫德高尚,竭誠為人民服務的優秀醫務工作者。病理學是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病理學診斷更是臨床診斷的“金標準”,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可充當思政教育的良好載體。本文以109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為觀察對象,對思政教育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探索與研究分析如下。
病理學是一門醫學基礎學科,醫學生在充分認識正常人體的結構、功能等知識基礎上,通過學習病理學,認識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及轉歸,尤其是患病機體形態、功能和代謝的改變,從而認識和掌握疾病的本質。為下一步臨床各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醫學教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病理學在醫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疾病本質的過程中對學生適時進行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現階段病理學教師大多畢業于醫學院校,沒接受過系統的思政教育,缺乏應有的德育理論體系,對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意識不夠,對自身德育職責認識不夠,教學中并未很好地貫徹執行思政教育的要求和標準。偏重于專業理論知識傳授、技能的培養。
現階段中職生多為00后其思維活躍,充滿好奇心,自我意識強,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缺乏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判斷辨別能力。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網絡上信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對中職學生的道德觀念、價值尺度、思想政治意識產生了沖擊。而中職階段恰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引導,將不利于中職生的價值觀和基本道德規范的養成。將思政教育融入中職病理學教學是非常必要也是不可或缺的。
選取我校2019級中職護理專業274、284班為研究對象,設274班共56名學生為實驗組,其中男生18名,女生35名,年齡 16~ 20歲,平均(17.45±0.774)歲。284班共53名學生為對照組,其中男生20名,女生36名,年齡17~20歲,平均(17.43±0.912)歲;比較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學生基線具備可比性。
對照組與實驗組為同年級同專業班級,使用教材與授課教師均相同。
對照組:采取傳統教學法,主要是通過教材基本理論的講授和學生實驗課對大體標本及病理切片的觀察實踐兩種教學模式進行。試驗組:教學方法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思政教育進行教學。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適時融入病理學課程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2.2.1 融入愛國主義教育
病理學是極具魅力和挑戰性的學科,其在人類探索和認識疾病自身過程中應運而生。在講解病理學發展史時,告訴學生我國秦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南宋宋慈的《洗冤集錄》等世界名著,對病理學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洗冤集錄》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醫學著作。我國現代病理學先驅徐育明、胡正詳、梁伯強、侯寶璋、武忠弼等為我國病理學的發展艱辛創業、嘔心瀝血、前赴后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教育引導學生要向我國科學家們學習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和無私奉獻,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愛國熱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2.2.2 融入社會責任感教育
古語有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當代大學生要肩負起報效祖國的責任,醫學生肩負的責任更是重大[2]。在講述病理學基本研究方法尸體解剖以及實驗課大體標本觀察時,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對捐獻者肅然起敬,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意義,從而愛惜標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牢記醫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在講述人物事跡時,引入涌現出諸多的感人事跡。插入播放最美逆行者奔赴一線前的鏗鏘誓言“醫者仁心!召必戰!戰必勝!定不辱使命!”。激發學生報效祖國的熱情,充分認識到醫者甘于奉獻,救死扶傷的使命,樹立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2.2.3 融入辯證思維教育
病理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性的學科,引導學生學習病理學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對立統一的法則去認識疾病,辨別疾病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系。在炎癥章節,告訴學生炎癥的本質是機體對損傷的一種防御性反應,如果沒有炎癥反應,感染就無法控制。但并非所有的炎癥對機體都是有利的,某些情況下也會給機體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等。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能使學生擁有清晰的臨床思維,這對于學生認識疾病、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3]。
2.2.4 融入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教育
科學精神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即尊重事實、尊重客觀規律,大膽探索、追求并堅持真理[4]。在疾病診斷中,病理學診斷是根據組織細胞的病理變化做出的疾病診斷,更具有直觀性和客觀性,是當今公認的權威性診斷,能為臨床確診提供可靠的依據。因此,病理診斷中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工作態度是至關重要的。當今社會,醫療事故屢見不鮮,這種現象的發生與極少數醫護人員的職業責任感不強或是缺乏嚴謹科學的態度有直接聯系。教育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一切從實際出發,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在學期末對學生進行成效考核,理論考核采用傳統試卷,實訓通過操作及讀片來考核,滿分均為100分。與此同時對兩組學生采用問卷方式進行教學滿意度調查,主要評估: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學的趣味性、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教學的方式、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職業責任與擔當的養成等方面,量表總分100分,評分>90分為非常滿意,80—90分滿意,60—79分一般,<60分不滿意,非常滿意、滿意之和為滿意。
應用SPSS25.0軟件對所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學生理論成績為(75.54±17.761)、實訓成績(80.04±16.323),對照組學生理論成績為(65.81±18.935)、實訓成績(72.04±18.108),實驗組學生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767,t=2.425,P<0.05)。
兩組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對比明顯是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滿意度98.21%,對照組滿意度83.02%。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學生的學科教學滿意度比較[人(%)]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醫學專業知識,更要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醫學生的高尚情操,成為一名優秀的醫務工作者。
4.1.1 教師要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
教師的高尚品格、扎實的專業素養、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文化底蘊足以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感染學生,不僅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魅力,更讓學生感受到教師人格的魅力、榜樣的力量,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師具備良好的自身的素質對于思政教育背景下的教學尤為重要,是實現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基礎。
4.1.2 提高教師思政教育的意識
思政教育是教育領域改革深化的新生事物,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德才兼備的人才培養的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作為推動思政教育的主力軍,教師思政教學意識是行為的開始。在新的教學思維模式下,教師要提高課程思政教育的意識,樹立課程育人的理念。與此同時,教師要從思想上清楚地認識到,病理學課程的每個章節都蘊含著思政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病理學知識的傳授與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是相得益彰的。
4.1.3 教師要積極提升思政教育的能力
教師要想開展好病理學思政教育的教學工作,為此“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首先應主動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關注時事新聞,關心國家大事,保持政治敏銳度。其次積極參加各種思政教育的專題培訓,豐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正確理解思政教育的科學內涵。最后教師應增加自身的人文修養,善于從不同角度發掘和切入德育元素,提升學科思政內容的教育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接受病理學專業知識點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當好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
4.2.1 完善教學大綱和教案、課件的修訂
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根據學科分類分別為7大類專業課程提出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其中醫學類的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是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做黨和人民信賴的好醫生[5]。以《綱要》精神為指導思想,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根據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課程教學內容,修訂以課程思政教育目標為首位的病理學課程目標,使課程教學大綱變成課程育人大綱。同時完善融和了思政核心要素的教案撰寫以及相應聲圖并茂的PPT制作。在原有教學大綱的目標基礎上,充分發掘每個章節思政教育切入點,讓學生明確每個章節的課程思政目標,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病理學教學中。從而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養成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
4.2.2 創新教學手段與方法
課程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學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方法,貴在“得法”。教師要學會利用模擬醫學教育的優勢,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如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法、以案例為基礎的病例分析法、啟發式教學法等,開展課堂辯論賽、情景模擬課、醫護合作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6]。教學中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捕捉、提煉某些知識點的思政元素,并組織大家討論,促進學生對課程思政內涵的理解。
4.2.3 病理學思政教育效果的評估與思考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需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思政教育對學生成長帶來的觸動和影響。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不是用傳統的考試成績所能反映出來的,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性、發展性評價為導向不斷探索完善評價體系,細化量化評價指標,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如階段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師生互評、心得交流等等,以推動思政教育進程中師生共同進步成長。
綜上所述,通過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學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善于發現、吸收提煉優質的思政元素;勇于探索,不斷優化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實現病理學思政教育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