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文,杜光信,馮群虎(通信作者)
(寶安中醫院〈集團〉肛腸科 廣東 深圳 518000)
慢性肛裂是一種常見的肛門疾病,病變部位通常在齒狀線下方至肛門邊緣的后中線,是肛管皮膚的縱向撕裂。從臨床癥狀上看,肛裂主要表現為排便期間和排便后的肛門疼痛,以及擦拭時伴有出血現象,在造成患者疼痛、不適感的同時,對其身心狀態存在極大的干擾,甚至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慢性肛裂患者覆蓋多個年齡段,其中以年輕女性患病概率較高。分析其成因,可能為久坐或久站等導致肛管皮膚彈性降低、血液供應障礙,造成慢性肛裂。慢性肛裂患者臨床癥狀的出現一般與肛門括約肌痙攣相關,括約肌張力增加可能會引起局部缺血,進而導致愈合障礙。及時予以臨床手術治療能夠使慢性肛裂疾病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但在手術治療期間,如何減輕患者術后疼痛,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是現今慢性肛裂治療中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肛腸科醫師所面臨的重要挑戰?;诖耍狙芯客ㄟ^探討改良縱切橫縫術聯合耳穴壓豆對慢性肛裂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以期為減輕肛裂患者術后痛苦提供新的方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12 月寶安中醫院肛腸科所經治具備手術指征的80 例慢性肛裂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0 例。試驗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20 ~58 歲,平均年齡(32.9±10.6)歲;病程2 ~7 年,平均病程(5.40±1.29)年。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22 ~55 歲,平均年齡(33.6±9.3)歲;病程1 ~9 年,平均病程(5.43±1.40)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肛裂的診斷標準,具有手術指征,患者有意愿行外科手術;②年齡18 ~60 歲;③神志清楚,依從性好;④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⑤無溝通障礙,個人意愿表述清晰;⑥無手術治療史,既往采取保守治療;⑦無手術禁忌證,自愿接受手術治療;⑧個人基線資料完整,在診療期間良好配合。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心腦血管疾病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⑤過敏傾向者;⑥患有精神類疾病,中度或重度心理疾病者;⑦告知研究內容后,患者或家屬表示拒絕加入者。
兩組完善術前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的患者后,均擇期行改良縱切橫縫術。具體方法:給予患者椎管內麻醉,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常規鋪巾消毒,順著肛裂裂口正中至齒線以下5 mm 處作一縱行切口,切斷內括約肌,仔細對潰瘍邊的病變組織及增生結締組織進行全面清理,清理后擴肛,最后將肛裂兩側黏膜迅速分離,在切口中央及兩側段行橫向縫合,共3 針,針均長度30 ~40 mm,同時于切口下段做引流口,長度約20 mm,手術結束。兩組病例均自術后1 d 起,每日換藥2 次,一般在每日上午8 點及下午4 點進行換藥。
對照組治療后予以肛腸科專科換藥(用本院自制痔瘺散坐浴,塞復方角菜酸酯栓,外敷本院自制加味四黃膏)及每日肛周傷口紅外線照射。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入耳穴壓豆治療。用乙醇消毒患者全耳,將成品耳穴壓豆貼固定在耳穴(直腸、大腸、肛門、神門、耳尖)上,施加輕微力度按壓至局部有微痛發熱感,囑患者連續5 d 每日按壓3 次,5 個穴位每次各按壓30 s,按壓至局部微痛發熱視為有效,切忌按揉,壓豆貼需按日更換。注意在治療期間如患者耳穴壓豆皮膚出現瘙癢、疼痛、皮疹等情況,應及時終止治療,待皮膚狀態恢復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治療,以保障治療安全性。
在完成上述治療后,定期評估患者恢復情況,據此調整飲食結構,指導患者適量飲水進食,避免在恢復階段因排便異常影響預后。同時需管理患者的日常作息,協助其進行體位調整,以增進其恢復階段體感舒適度,縮短術后治療時間。
對比兩組術后1、3、5 d 的疼痛程度,肛裂愈合時間,手術前后肛管靜息壓、肛管直徑、炎癥指標以及康復情況。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價,用0 ~10 共11 個數字表示,0 代表無痛,10 代表最痛,分別于術前、術后第1、3、5 d 囑患者根據自身感受于11 個數字中選擇對應疼痛情況。炎癥指標為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祻椭笜税ㄐg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病率、預后1 年內疾病復發率。

術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術后1、3、5 d,試驗組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試驗組肛裂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肛裂愈合時間及術后VAS 評分(± s,分)
術前,兩組肛管直徑、直腸靜息壓、CRP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術后試驗組肛管直徑較對照組長,CRP 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而術后兩組肛管靜息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肛管直徑、肛管靜息壓及炎癥指標比較(± s)
術后,試驗組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病率、預后1 年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康復情況比較
中醫認為,經絡貫穿人體內外,連通人體五臟六腑以及四肢關節,可以營衛氣血;氣血于各經絡之間溝通走行,其所交所聚之點為穴位。由此可見,經絡、穴位、臟腑關系密切。《薛氏醫案》曾記載:“臀者……其道遠,其位僻,雖太陽經多血而氣運難及,血亦罕至”?!稑擞馁x》中也曾提過“太陽常多血少氣”,即血雖充足,卻缺少氣的推動,氣不運行,則經絡不通。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肛腸科患者尤易存在因經絡不通產生的疼痛,因此緩解此處疼痛從疏通經絡著手可取。中醫典籍《靈樞》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說明耳部與十二經脈之間存在者較為密切的聯系。耳穴為人體臟腑、組織器官、經絡、耳廓表面相互溝通部位,可有效反映病理變化,同時可將刺激產生的相應信息傳輸至機體相應部位,以此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
經絡學中手三陽經均經入耳部,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經一分支則分別上耳前、至耳上角、入耳并出走于耳前,可見主氣血充足的陽經均與耳部產生聯系,因此耳部亦成為氣血聚集之處。在耳部可進行的中醫操作有很多,如耳穴壓豆、撳針、耳尖放血等。耳穴壓豆作為中醫內病外治方式之一,是基于耳針療法所建立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時結合疾病發病機制、患病類型針對性選取穴位,以壓豆方式進行穴位刺激,粘貼后,通過按壓,即可達到促進經絡運行、改善病情的治療目的。隨著中醫治療技術不斷發展,臨床上常見以耳穴壓豆作為術后鎮痛的輔助方法之一。其治療原理是以刺激耳部特定穴位,抑制患者神經系統疼痛傳導,以此達到鎮痛目的。相比鎮痛藥物,耳穴壓豆的開展更安全,對患者機體健康無影響,因此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采用王不留行籽對患者耳廓內連接的穴位進行貼壓,并通過適當的按壓對穴位進行刺激,以患者產生脹痛或熱麻的感覺為宜,從而起到調理氣血、健脾、和胃的作用。耳穴壓豆適用于多種疾病,可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且該治療方式無創,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無影響,患者普遍耐受度良好,安全性較高。耳穴壓豆能夠刺激穴下神經,通過自主神經反射,使副交感神經興奮,可促進腸蠕動和刺激便意。全息理論下刺激耳穴可疏通對應臟腑的經絡并榮養氣血,術后疼痛能夠得到緩解。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利尿通淋的效果,將其貼在耳部特定的穴位上能增強穴位本身的作用,達到活血消腫、緩急鎮痛、利尿通淋、減少肛門水腫等作用。以耳穴壓豆方式對慢性肛裂行手術患者進行治療,通過刺激直腸、大腸、肛門、神門、耳尖等位置,可使患者的大腸經得到調整及干預,促進經絡運行,經持續治療,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消化系統功能及機體狀態,緩解因手術所致的疼痛感,提高消化系統健康水平,促進患者手術創口恢復,縮短術后康復時間,療效顯著。
本文選取直腸、大腸、肛門、神門、耳尖等耳穴,直腸、大腸穴受到刺激后交感神經釋放神經遞質,可直接作用于大腸,使內臟平滑肌疼痛得以緩解;肛門穴長于局部鎮痛,神門穴能安神并鎮靜鎮痛;耳尖穴,有清熱解毒、瀉火、平肝(大致對應現代醫學所言消炎,抗感染、抗過敏)等作用。以上耳穴合用可調節肌張力、鎮靜、消炎,協同鎮痛。本文結果顯示,兩組術前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試驗組術后1、3、5 d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試驗組肛裂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兩組術前肛管直徑、直腸靜息壓、CR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0.05),術后試驗組肛管直徑較對照組長,CRP 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而兩組術后肛管靜息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試驗組術后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并發癥發病率、預后1 年疾病復發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綜上所述,在慢性肛裂患者的疼痛管理中改良縱切橫縫術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較之單純手術處理有明顯的優勢。改良縱切橫縫術后聯合耳穴壓豆可縮短鎮痛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顯著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促進其術后恢復,改善患者的機體健康水平,防控術后疾病復發,對患者疾病康復具有正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