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玲
摘要:本研究采用張文新等人修訂的Olweus兒童欺負問卷初中版,對432名初中生進行了關于校園欺凌的調查,目的是了解初中生校園欺凌現狀。結果顯示,初中生的校園欺凌處在一個中等水平,七年級的學生相較于八年級、九年級的學生有更高的校園欺凌性,女生相較于男生來說校園欺凌性更高。建議充分發揮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面向學生、家長、全體老師開展防止校園欺凌的教育,對校園欺凌采用預防為主的方式,多留意、多關注,早發現、早處理。
關鍵詞:初中生;校園欺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G44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6-0034-03
各種各樣關于校園欺凌的新聞令人觸目驚心,將校園欺凌問題一次又一次展示在大家眼前,每次都有很高的關注度,引發廣泛的討論。不只我國,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校園欺凌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國外關于校園欺凌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1982年,挪威發生了3名學生因不堪忍受校園欺凌而相繼自殺的惡性事件,引起了很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的關注。受挪威教育部委托和資助,心理學家丹·奧維尤斯(Dan Olweus)領導了全國性的校園欺凌問題研究和反欺凌運動,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校園欺凌干預運動。隨后,英、德、美、澳、日等國的心理學家開始對本國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展開研究。1999年,山東師范大學的張文新教授率先將校園欺凌研究引入我國,并開展了關于校園欺凌問題的大規模調查及干預研究。我國對校園欺凌問題的研究時間還不長,還需要更多的人尤其是一線教師去進一步探索、實踐以及研究。
校園欺凌行為,是一種特殊性質的攻擊行為。根據Dan Olweus的定義:校園欺凌行為是指某個學生在某段時間內被一個或多個學生反復或持續地施以負面行為,造成被欺凌者身體和心理的創傷。校園欺凌通常表現為以大欺小、以眾欺寡、以強凌弱,雙方之間力量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校園欺凌行為還可以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兩種,直接欺凌又可以分為直接身體欺凌和直接言語欺凌。直接身體欺凌包括打、踢、抓、咬、推以及勒索、搶奪、破壞物品等,直接言語欺凌包括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外號等。間接欺凌是欺凌者借助第三方實施的欺負行為,包括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和人際排斥等。
有研究顯示,校園欺凌問題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和危害,需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本研究旨在收集廈門市在校初中生校園欺凌現狀的一手數據和資料,了解初中生校園欺凌的真實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向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校園欺凌通識教育。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通過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種途徑,讓學生學會不欺凌別人,在被別人欺凌的時候懂得保護自己,培養身心健康的新時代中學生。
1.研究對象
選取福建省廈門市某校初中在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432人。其中,初一148人,初二146人,初三138人,男生共224人,女生208人。發放并收回問卷432份,其中有效問卷425份,有效率98.4%。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張文新等人修訂的Olweus兒童欺負問卷初中版,選取其中測量受欺凌和欺凌類型的兩個分量表。兩個分量表均采用5級評分,按照欺凌、受欺凌發生的頻率從1到5進行評定(1表示本學期沒有發生過,2表示只發生過一兩次,3表示一個月發生過兩次,4表示大約一周發生一次,5表示一周發生好幾次)。兩個分量表的第1題和第6題分別用來測量直接言語欺凌(包括起難聽的外號、罵、取笑或諷刺),第2題和第4題用來測量間接欺凌或關系欺凌(包括排斥、散布謠言),第3題和第5題用來測量直接身體欺凌(包括打、踢、推、撞或者威脅,強迫要錢,拿走或損壞物品)。
3.數據處理
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初中生校園欺凌的總體狀況
調查顯示,初中生欺凌他人的主要方式依次為言語欺凌、關系欺凌、身體欺凌和財物欺凌,而初中生被他人欺凌的主要方式依次為言語欺凌、身體欺凌、關系欺凌和財物欺凌。總的來說,言語欺凌的發生率較高。這跟針對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還是有所差異的,小學生的校園欺凌主要集中在身體欺凌和財物欺凌方面。調查表明,初中生校園欺凌的發生率并不低。因此,防止校園欺凌的教育工作在中學階段顯得十分重要。
2.初中生校園欺凌的性別差異
調查顯示,在欺凌及被欺凌方面,性別差異并不顯著,但是女生在關系欺凌和言語欺凌方面高于男生。女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容易形成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小團體,且女生在言語能力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初中階段女生群體更易出現校園欺凌行為,尤其是言語欺凌。因此,學校應該更加注重針對女生開展防止校園欺凌的相關教育。
3.初中生校園欺凌的年級差異
調查顯示,校園欺凌的年級差異并不大,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但就得分來看,七年級的學生相較于八年級、九年級的學生有更高的校園欺凌性。分析可知,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學生不再那么沖動,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容易發生身體欺凌,而轉向更隱秘的言語欺凌或者關系欺凌。因此,學校開展符合年齡特征的防止校園欺凌的教育活動,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校園欺凌是當今全球中小學教育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作為學校要積極研究,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預防校園欺凌的方法和途徑。要利用心理課對學生進行防止校園欺凌通識教育,利用家長課堂進行防止校園欺凌家庭教育指導,利用教師培訓進行防止校園欺凌全員普及,同時還要利用社會資源合力開展防止校園欺凌的活動。
1.利用心理課對學生進行防止校園欺凌通識教育
在心理課上,教師要營造溫馨和諧的氛圍,設計與校園欺凌相關的心理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或者是講座,讓學生對校園欺凌有正確的認知,能夠識別校園欺凌行為,并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不欺負別人,不做校園欺凌者。要通過有效的引導,讓學生知道:如果自己被欺凌,應該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積極尋求老師或者家長的幫助,切忌不經大腦進行暴力反抗,也不能一味隱忍與退縮。要引導那些處于旁觀者位置的學生,不煽風點火,也不做沉默的幫兇,要有正義感,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幫助被欺凌的同學。有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親密的伙伴,能夠有效地避免學生遭受校園欺凌。因此,心理教師在心理課上還可以設計與人交往、與人溝通、學會合作、換位思考的相關話題讓學生討論,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避免學生被欺凌或者成為校園欺凌者。同時,還要針對性別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讓男生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沖動情緒,避免出現暴力行為,讓女生明白語言的殺傷力,避免用語言欺負他人,避免“小團體”排擠他人。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多與積極、陽光的同學交往,多一些正面的榜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心理教師還可以積極向學生宣傳心理咨詢室的功能,讓學生知道心理咨詢室的開放時間,知道如果遭遇校園欺凌,就可以向心理教師求助,并得到專業的心理疏導。針對已經遭受校園欺凌的學生,心理教師要學會接納、傾聽、共情,做好后續的心理輔導工作。
2.利用家長課堂進行防止校園欺凌家庭教育指導
現在家庭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對家長的教育指導也是學校常規的工作內容之一。學校每學期都可以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心理狀況,安排心理教師開設相應的家庭教育講座,借此機會向家長宣傳、講解校園欺凌的相關知識,讓家長明白家庭教育可能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孩子是否成為校園欺凌者或者被欺凌者。因此,作為家長要關注家庭氛圍是否溫馨和諧、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關心和愛、給孩子的壓力是否過大、對孩子的期望是否合理等。學校還應對家長開展校園欺凌應對技能方面的培訓,讓家長明白:當孩子成為校園欺凌者的時候,家長不能縱容與包庇,而應告知孩子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并督促孩子立即改正。要讓家長多花些時間有效陪伴孩子,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孩子被欺凌的時候,要讓家長保持冷靜,不要“以暴制暴”,而要陪伴和安撫孩子,并跟校方積極溝通解決問題,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維權。
3.利用教師培訓進行防止校園欺凌全員普及
每一年新任教師上崗之前,除了讓其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之外,學校還可以組織業務培訓,安排心理教師對新教師進行培訓。同時,學校每學年還可以安排一些由心理教師組織的班主任培訓、科任教師培訓。有心理學家說過,心理教師的工作對象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學生,還應該針對全體教師,不然一所學校幾千個學生,即使按照1∶1000的要求,學校也只有幾個心理教師,沒辦法全面開展工作。因此,只有發動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心理教師可以利用給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師培訓的機會,宣傳講解與校園欺凌相關的知識,讓他們提高警惕,留意任何可疑的校園欺凌行為,建立安全的校園欺凌報告通道,及時了解相關情況并跟蹤處理。心理教師還應該積極和學校各個部門溝通,尤其是與德育處、保衛處、學生管理處溝通,做到多留意、多關注,早發現、早處理。要讓學生知道,學校對校園欺凌是零容忍態度,學校會嚴懲欺凌者、保護被欺凌者。
4.利用社會資源合力開展防止校園欺凌的活動
社會上有很多研究防止校園欺凌的公益團體,學校應該加強與這些團體的聯系,適時引進一些社會資源,開設防止校園欺凌的課程或者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防止校園欺凌的活動,有效填補本校在防止校園欺凌教育上的缺失和短板,讓更多的學生受益。現在自媒體比較發達,資訊傳播的速度很快,獲取資源也相對方便。心理教師在開展校園欺凌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對這些媒體資源加以合理利用,豐富自己的教育資源,讓課程內容更加精彩,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提出了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健康生活”素養包含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點。而這些內容也是中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完全貫穿于防止校園欺凌的教育活動之中。珍愛生命,包括珍愛自己的生命和珍愛他人的生命,能夠做到這兩點的學生自然不會去傷害別人,也不會允許別人傷害自己,自然就不會成為校園欺凌者。人格是一個心理學術語,中學階段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時期,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過渡期,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時期。健全的人格,能讓學生受益終生,而培養人格健全的學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教育應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在防止校園欺凌這件事情上,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讓青少年免受校園欺凌的痛苦,身心健康地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文新.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的普遍性與基本特點[J].心理學報,2002(34).
[2]張文新.學校中的欺負問題[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03).
[3]陳瀅.預防校園欺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證研究[J].江蘇教育,2019(40).
[4]王婧.關于中學校園暴力欺凌事件的原因探析及治理對策[J].法制與社會,2020(09).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pus Bullying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Middle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Zheng Ling
(Jimei Middle School,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mpus bullying among 432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y using the Olweus child bullying questionnaire revised by Zhang Wenxin and oth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mpus bully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t a medium level. Students in grade 7 have higher campus bullying than students in grade 8 and grade 9, and girls have higher campus bullying than boys. It is suggeste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carry out education to prevent campus bullying for students, parents and all teachers, and adopt a prevention based approach to campus bullying, pay more attention, find and deal with it early.
Key words: 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campusbullying; mentalhealth education;ideologicaland moral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