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霖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089)
索緒爾將“符號”定義為“概念和聲音-形象的綜合”,如圖1所示為索緒爾制作的一般符號圖解,表面上由聲音與形象所構成的“能指”實際上蘊含著概念所延宕出的“所指”,余韻無窮。本文中,筆者將這種所指理解為更為感性、抽象且富有意識形態指向性的概念,其符號學的闡釋貼合于電影《鋼琴課》在視聽語法上的極致表達,尤其是影片借貫穿全片的鋼琴曲和意蘊深厚的畫面構圖塑造出了細膩而鮮明的女性主義符號,并賦予其象征意涵,在影片中多處以隱喻與轉喻的方式將導演想要表達的意識呈現于觀眾面前。

圖1 索緒爾的一般符號圖解
波伏娃于《第二性》中提及了男權語境下女性的“他者”地位。女性不僅被視為附庸,并且屬于被統治的無權境地和失語狀態,現實亦是如此。在電影《鋼琴課》中,這一切的狀態包括女主角艾達·麥格拉斯的抗爭被巧妙地塑造為一系列具有強烈女性主義色彩的影像符號。同時,導演簡·坎皮恩以其獨特的女性審美視角以種種視聽意象符號勾勒出了格外浪漫卻令人深思的女性故事。
關于影片中的重要符號性表達,背景環境的設計上有海洋、孤島、原始部落、叢林泥潭等;物象上最為重要的有鋼琴、裙撐等;人物設定上有艾達本身“失語”的設定、女兒佛羅拉的天使形象、以斯圖爾特為代表的父權及夫權體系以及喬治·貝恩斯象征的原始欲望與純粹愛情等。
在色調上,屋內的場景尤其是艾達與女兒相伴的時光,多為昏黃的暖色調;而屋外島上的基調則是陰雨綿綿的冷藍色,色調對比鮮明。
“象征”一詞,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它通常隱匿于文本的敘述中,可以表征任何事物。因此,在電影中男女主人公通常是具有象征性的,學者便可以就他們所代表的事物進行闡釋。
在《鋼琴課》中,如上文所述種種被塑造的符號其實抽象于象征意涵的層面,便是女性處于男權世界范圍縮小后的表達和意涵放大象征意義的闡釋。
在人物形象的設置上,導演使四人充滿了具象征意味的關系。艾達本身毋庸置疑是當代女性的象征,其“失語”的設定即表明了女性在男性主導下話語權的喪失,也象征著女性反其道行之的反抗。女兒佛羅拉在影片中經常以白衣形象出現并給予其天使的翅膀,似小愛神丘比特的形象。尤其是她在海灘上隨母親的鋼琴聲起舞的場景,后景為藍色的大海與天空,極盡美好與純凈。除了白衣形象之外,佛羅拉又總是身著黑衣,扮演著世俗對于母親的勸導與規訓,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她一念之間將艾達寫給喬治·貝恩斯的鋼琴鍵轉交給斯圖爾特,才釀成艾達斷指的悲劇。在該片中,佛羅拉的形象既可以是上天對于女性悲哀近乎神性的憐憫與關照,同時也象征著女性在社會中承擔的祝福與磨難。
細數片中的男性形象。與斯圖爾特的婚姻背后是艾達父親的命令,所以斯圖爾特在片中象征著社會中的父權、夫權以及經濟社會階級的多重權力關系。而喬治·貝恩斯所代表的原始毛利人則象征著人最原始的欲望與渴求,筆者以為除了純粹愛情之外,貝恩斯在片中從原始野蠻到對鋼琴所代表的高雅藝術文化傾倒,雖說他對于鋼琴的興趣源于對于艾達的興趣,但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愛上她的最初模樣是海灘上第一次綻放笑顏和魅力的艾達,這可以被認為是藝術文明的象征,襯托出野蠻與文明的對比,
談及此處,便不得不提全片中最關鍵的象征意象:鋼琴。它的意涵無疑是多重的,除了前文提及的“藝術文明”的象征。更重要的一點在于:作者將鋼琴塑造為艾達區隔于現實失語狀態的精神避難所。同時,鋼琴在整部電影中不僅象征著文明、營造了靈魂寄托的存在,艾達對于鋼琴的堅守更像是執守陣地的戰士,鋼琴也就意味著她進行命運抗爭的堡壘,在難以逃離的男權徹底控制下為自己圈出一片凈土。
從精神分析學說出發是象征上的表意,而從符號學角度分析,該片中絕大部分符號都有著一定的隱喻和轉喻色彩。
隱喻和轉喻的意象在本片中被多次運用,最明顯的依舊是艾達的鋼琴,在影片中貫徹始終,未曾缺席故事里任何一個高潮段落。開頭部分,由于斯圖爾特的漠不關心,拒絕幫助艾達搬運鋼琴,畫面定格于艾達的背影特寫,遠景是海灘上渺小而孤獨的鋼琴。這種極致孤立的構圖既是在用鋼琴隱喻艾達的處境,也是在以鋼琴轉喻女性與現實的處境,艾達的痛苦與絕望就是女性這一群里孤立無援的個體再現?!叭箵巍边@一意象在影片中多次出現,首先是艾達和女兒佛羅拉在海灘上度過的一晚,她用自己的裙撐和樹枝支撐起小小的帳篷以作為避風的港灣,這一處設定有著相當的隱喻色彩,裙撐隱喻女性的性,具體而言象征子宮,對應之后喬治·貝恩斯多次鉆入艾達的裙底,以及艾達與喬治陷入愛欲時剝離的裙撐。而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樹枝”喻義男性的性器官,這種看似不經意的隱喻在艾達初登孤島時便已然揭示了社會背景下男女之間的原始關系。
影片的整體背景被設置為孤島,一是抽象轉喻著真實的人類社會,二也是在暗示女性與現實世界的“他者”關系,是一個被邊緣化的闖入者,而非這個世界的主人。所以當她尋得所謂的真愛與自由,她舍棄了鋼琴,因為她也不再需要鋼琴為自己畫地為牢,也不再需要借其宣泄情緒,她可以被平等的尊重與對待。女性要真正的成長以來,必然要在抗爭之后徹底舍棄自我囚禁的枷鎖,敢于相信并追求固具有相互性或許無法永恒的情感。艾達身上帶有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美人,卻擁有著嶙瘦背后棱角鮮明的面孔,從一開始就展現出極致的自我與孤獨,眼神中充滿了不屈的魂魄。
不僅如此,影片還借用了部分神話傳說,將現實社會中男性加諸女性的壓迫和暴力轉喻于視聽劇情。如影片后半部分斯圖爾特暴怒將艾達的一根手指斬斷的情節,早在影片40分鐘時,就以人們排練《藍胡子》戲劇中丈夫以斧子虐殺妻子的情節做了鋪墊,中間加上排練和表演更是反復出現與強調,直到最后現實里艾達真的遭受了童話里的不幸,將女性的永恒般的悲劇與不幸推向了最高點。
“女性主義電影批評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對資產階級的主流電影,特別是通過對好萊塢經典電影模式的視聽語言的解構式批判,來揭露其意識形態深層的性別歧視的本質?!?/p>
在這其中人們關注最多的就是“凝視”與“被凝視”的主體問題。《鋼琴課》最為一部典范式的女性主義電影,在這一點上必然做出了徹底女性主義的思考。影片一開場,畫面中的沒有艾達的面部,只有透過她的雙手看世界的主觀視角和被雙手完全遮蔽的面容。艾達在此處便表明了女性對待凝視的態度,即拒絕凝視。
而回歸男性與女性之間“凝視”與“被凝視”的復雜關系,影片亦是采取了顛覆主體性的鏡頭語言。如片中有著一系列對于艾達眼睛的特寫鏡頭,在于突出其格外堅毅有力的目光,并且著意被演繹為“凝視”主體的狀態,特別是在艾達的眼神之下,導演刻意給予兩位男性稍顯慌亂的反應鏡頭,再度襯托并強調出女性對于男性富有威懾力的“凝視”。如斯圖爾特在暴力對待艾達后,趁著艾達昏睡想要侵犯她,卻因為她的眼神退卻,便是對于女性“凝視”主體的確立以及強烈的反抗意識非常直接地描繪。亦如艾達主動走近,拉開簾帷,看到貝恩斯的裸體,只是一剎驚訝,而后便坦蕩地對其進行凝視,完全成了“凝視”的主體,而男性則反而成為視線的承擔者。影片中對于人物身體的描摹,也多是以男性的正面裸體出現,而女性則多為側面或背面,對于男性身體的凝視時間與引導力度顯然大于女性。
在索緒爾的理論中,語言是一種社會設置,包含系統化的規則與傳統。而在這種形成固態的運行成規下,人們便得以“言說”,即交流。觀眾之所以能夠理解視聽語言所構建的故事,是因為觀眾通曉該語言。而電影構建了全新的符碼即視聽語言便是希望觀眾通過這個語言系統下的“言語”來與影片產生對話。
《鋼琴課》既在較為標準的影像鏡頭語言之下,又竭盡所能遵從了女性主義理論討論的焦點,于是在影像藝術的語言體系之下,導演又著力塑造了女性在男權社會“語言”體系下的格格不入。對于艾達人物形象上“啞女”的設定,即符合男性意識下沒有話語權又應順從于其話語體系的女性形象,可是當艾達象征的女性形象完全拒絕“言說”之后,“失語”狀態就自然而然地轉變為更有力量的抗爭,且與傳統意義中男權壓迫下的緘默不同,艾達是通過意念中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
從一定意義上說艾達的沉默雖是被迫的,但也是積極的,主動的。她通過鋼琴,女兒,肢體語言,寫作,來顯示對男權社會的憤慨和反抗。但在失語狀態下,艾達也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當她深陷情欲即得以釋放出一部分“本我”時,她發出了喃喃聲。而當她終于和自己所愛逃出荒島,她開始練習說話,即便是在黑暗里,但依舊象征著女性的自我抗爭未曾停止,但女性至少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即便在練習和成長。
《鋼琴課》看似是遭受悲劇的女性故事,但無論在情感關系還是敘事邏輯上,女性都牢牢占據著主體地位。
無論是丈夫斯圖爾特還是戀人喬治,片中的兩位男性在艾達面前都是被擺布、被吸引、被征服的對象。尤其是片中分別有兩個男性匍匐于鋼琴之下的畫面:一是在海灘上,斯圖爾特和一群幫忙搬運行李的土著被前景巨大的鋼琴壓制,所有人都在鋼琴腳下活動;二是在鋼琴課上,喬治讓艾達掀高裙子,整個人躺在鋼琴之下,頗有“傾倒于鋼琴之下”的意味。但這兩處在精神層面上,皆可解讀為女性對男性的收編,她使得二人傾心,為其藝術的美麗蟄伏,只不過一人采取了聆聽,一人則憤而進行把暴力的傷害,企圖折斷其精神的翅膀。
相比之下,在敘事上導演更多使用別樣的鏡頭語言將原本男權社會中認定的規訓進行畸變地描繪,比如斯圖爾特與艾達幽會時的廣角鏡頭等。斯圖爾特在聽到艾達意念中的請求和哀訴之后最終選擇了放走艾達,成全她的自由和愛情,這種抉擇本質上還是女性精神下的幻想產物,是一種符碼式的童話表意。
影片《鋼琴課》于人影響最為深刻的情感表意便在于,電影頭尾皆是以女主角艾達的旁白進行,并且刻意選擇偏純粹化略有些孩童感的音色。影片一開場的畫外音便說道:“你聽到的并不是我口中發出的聲音,而是我心里的聲音。”一句臺詞本身表達的便是艾達內心的獨白,女性的獨白。而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這種來自內心深處的獨白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甚至是本我的體現。
其次,該片名為《鋼琴課》,鋼琴曲在電影中貫穿了所有重要情節,也成為表現艾達主觀情感最為重要的媒介。這段音樂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8次,每一次都以不同的方式或變奏,演繹劇情發展和人物情緒轉折變化。
情欲的直觀表現和女性對其的主動尋求就更不必說了。在精神分析學中,性的本能即情欲的追尋本身就是對于本我的重要表達。艾達從游離到糾結到面對自己的感情主動去尋找喬治,并將對他的愛鐫刻在被自己視作生命的鋼琴之上。她對于愛情的肯定、犧牲以及果決的舍棄與重生都表現了一個女性面對世界、面對自己最本質的欲望與情感,她屬于自己,而不屬于時代、家庭和任何人,或許這就是這部電影被譽為“現代的女權主義經典之作”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看似美好的結局,筆者以為從現實悲觀的價值來看,與其說這是一場女性主義的突圍與勝利,倒不如說這是導演站在自身的女性視域立場自我構建的一個夢境。“人是符號的動物,只有通過符號才能認識自己身邊這個實存的世界,創造自己的文化。的符號來認知真實的經驗世界,反而沉溺于自我幻想的符號世界中難以自拔?!痹谀撤N程度上可以說,在《鋼琴課》這部影片中,女性依然是以一種逃離的姿態離開象征著男權社會的孤島,而丈夫的讓步,即父權制的妥協,在現實世界中又何其無望。簡用眾多女性主義的符號勾勒出對于現實的批判與反思,但或許終究還是自我囚禁于對于美好夢境的渴求,給了她筆下的女性一個所有人都期盼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