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 慧
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對公民的道德素養提出了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在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導下,從2005年起,常州市中小學就開始了公民意識教育的實踐探索。
十七年來,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中小學德育課程中,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大多是隱性的,沒有一個清晰的體系,在教學上以知識教學為主,缺乏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德育課程中公民意識培養的實踐研究”項目,將公民意識提煉出四個核心理念:民主意識、公共精神、社會參與、國際視野。在此基礎上,我們系統梳理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初步構建出公民意識教育內容框架,并積極探索公民意識教育實施策略,開發了聯校德育校本課程。聯校德育校本課程以模擬聽證會、模擬聯合國、學生義工聯盟為主要活動載體。在研究與實踐中,我們反復比較、不斷改進每個項目的實施流程,使之逐漸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實施模式。同時,我們積極發展項目學校,使項目學校由最初的17所發展到120多所,參與學生發展到近5萬人。
聯校德育校本課程,雖然源自課程標準和教材,但更接近于由學科衍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對思想政治學科的課堂教學觸動并不大,教學與活動“兩張皮”的現象依然存在。如何高質量地實施國家課程以培育學生的公民意識?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頒發《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重要講話,為第二階段研究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們以公民法治素養培育為目標,以思政課程中的法治教育為主要抓手,以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實施路徑,以“五彩”法治大課堂為特色品牌,開展“思政課程中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創新實踐”項目研究,統籌設計中小學各學段法治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一體化目標內容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共建體系、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全學段、全學科、全社會的一體化法治育人體系。
公民意識教育項目組圍繞公民意識教育的課程目標、課程體系、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建設,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公民意識教育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對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實施方式等進行通盤思考,并力圖建構課程目標及實施模型,引領本地區的公民意識教育。例如,在第一個研究階段,我們建構了公民意識教育的實施模型(見圖1)。

在該模型中,公民意識被分解為“民主意識、公共精神、社會參與、國際視野”四個要素。模擬聽證會活動主要體現“民主意識”素養,學生義工聯盟主要體現“公共精神”素養,模擬聯合國活動主要體現“國際視野”素養,三類活動課程共同體現“社會參與”素養。
在第二個研究階段,項目組基于公民法治素養的價值取向、素養內涵、課程內容、實施路徑及品牌打造,完成了“五合一”的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模型(見圖2)。

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項目的價值取向是培養具有政治認同、法治素養的社會主義公民,這樣的公民能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積極參與法治社會的建設,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法治教育的使命在于培養、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因此我們提煉出“法治知識、法治思維、法治精神、法治實踐、法治信仰”的“五維”法治素養,并進行了內涵界定。結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項目組開發出五大類法治教育內容,涵蓋憲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刑法教育、社會法教育,并探索出“目標內容一體化、課程建設一體化、教學科研一體化、多元評價一體化、合作共建一體化”的“五個一”育人路徑。通過打造“五彩”法治大課堂,力圖實現“課程精彩、路徑多彩、學生出彩、教師傅彩、社會喝彩”的“五彩”育人實效。該模型反映了我們對法治教育內涵的深層解讀及價值期許,也成為全市中小學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的宏觀引領。
為貫通課程建設一體化,我們整體設計了中小學公民意識教育一體化建設課程體系(見圖3),一方面開展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探索實施了多種教學范式;另一方面開發實施區域聯動的德育校本課程。兩類課程都堅持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實踐結合起來。第一階段校本課程的主要載體是模擬聽證會、模擬聯合國、學生義工服務,第二階段增加了模擬政協、模擬法庭、法治情景劇、法治夏令營、普法宣傳等活動課程。通過優化課程結構,促進青少年在知行合一中培育公民意識和法治素養。

國家課程的高質量實施是公民意識培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主陣地。近年來,常州市開設了近200節研究課,采用教學科研一體化的方法,加強對國家課程的教學研究,形成了“追求知行合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主張,探索了以案說法式教學、議題式教學、范導式教學、參與體驗式教學、辨析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等教學范式,增強了項目的參與性、體驗性,培育了學生的公民意識。
以小學、初中、高中三節同課異構“法治政府”為例,項目組圍繞主題,確立“小學感知法治政府,體會權力制約;初中理解法治政府,參與社會生活;高中辨析法治政府,運用法律維權”的目標體系,分別采用以案說法、參與體驗、模擬政協的教學方法,展示了學段教育一體化建設的階段性成果。這類研究課落實了公民意識教育的縱向一體化,初步實現了和而不用、螺旋上升、同向同行的教育成效。
為充分發揮科研對學校法治教育的引領、導向作用,我們先后開展了“區域性推進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行動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法治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等12個省市級課題及項目的研究,將教研與課程教學改革齊頭并進,探索了“以科研引領實踐,以教學促進科研”的教科研一體化路徑。
評價是路標,為評價者和被評價者指明發展方向和增值途徑。項目組聚焦學生的公民意識培養,建立評價量表,綜合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實施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科學評價。我們采用了項目評價、成長記錄評價、紙筆測試評價、網絡評價等多元方式,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有機結合。對于模擬政協、模擬法庭等項目學習,我們專門研制了表現性評價表。
項目組還開展了“教—學—評”一體化研究,把課堂教學、校本課程內容與考試評價相結合。學生義工聯盟、模擬聽證會、模擬政協、模擬法庭等活動都成為中考、期末考試中的常見情境,結合學科內容,創設典型的法治情境活動,設置學科任務,來觀察、測試學生的表現,最終通過學生的關鍵行為表現來判斷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否養成。通過考試評價推進公民意識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引導更多的學校投入到公民意識教育實踐活動中去,不斷提升學生的公民素養。
常州市探索出“1+7”思政課一體化管理機制,“1”是即將成立的常州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7”是已經成立的七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公民意識教育、法治教育是聯盟的重點工作。在公民法治教育方面,我市已經形成了以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為課程指導中心,以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市司法局等多家單位為支持,以中小學為主體的法治教育合作共建機制。合作共建單位協助學校開發了憲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刑法教育、社會法教育等五大類師生培訓課程。目前,共建單位的培訓內容已由“菜單式”發展到“點單式”、由單一講座式發展到“浸入式”培訓,以滿足不同學校師生的培訓需求。各類共建單位合作建成公民意識和法治教育實踐基地33個,通過合作共建,達成了力量、資源和實施的一體化,有效補充了學校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與資源,創新了工作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公民意識教育的效果。
項目組匯聚了教學資源,創新了執教主體一體化,由思政課教師與法官、檢察官、律師等法律工作者同上一節思政課。例如,正衡中學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在法院觀摩了一場未成年人犯罪的庭審后,圍繞案例,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協助思政課教師共同開設了一節“我國的司法機關”課,學生在親身參與法治實踐中深化了法治認知、培育了法治思維、奠定了法治信仰。這種方式體現了公民意識教育的橫向貫通,能實現發揮專長、優勢互補、共建共育的育人效果。
經過17年的探索,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以校本德育課程為補充、以集中活動為突破口、以項目實施為抓手的實施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項目提煉出多個公民意識教育的模型,從公民意識教育課程目標的序列化、課程內容的模塊化、課程實施路徑的一體化、教學范式的創新化等方面構建公民意識課程體系,引導項目學校積極開發德育校本課程。焦溪中學等一批學校開發了“我們是公民”等校本課程,常州市洛陽初級中學、清潭中學、李公樸小學等學校將公民意識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大亮點和特色,帶動學校德育創新,提高了學校辦學品位。
2005年以來,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項目學?,F已擴大到200多所,項目指導老師近600人,參與學生超過10萬人次。900多名學生項目獲得各級團體獎項,1,600多名學生獲得個人獎項。學生們向各級政協提交了120多份模擬提案,其中3份模擬提案被提交到全國政協大會,5份模擬提案被團中央評為優秀提案,多份模擬提案提交省市級政協會議。
在公民意識教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主動關注社會,培養問題意識;拓展法律知識,提升學習能力;體驗政治參與,增強公民意識;培養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培育創新精神,尋求解決策略。學生以他們看到的、聽到的、經歷的社會生活中的公共問題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親身走進社會生活場景,參與問題調查與解決的實際行動,此舉有效培育了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道德修養、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
項目組圍繞著公民意識教育的內涵界定、課程開發、共建機制、實施路徑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一批骨干教師脫穎而出。2005年以來,我市開展了12個公民意識教育的省市級課題研究,33篇論文在北大核心期刊發表,近百篇論文在省級期刊發表。學校開發法治教育校本課程多套。項目組出版公民意識教育專著1本、讀本2套、優秀案例集2本。教師開設各級公民意識教育研究課200多節,其中省級以上研究課20節。我市思政課形成了“追求知行合一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主張,40多位教師在江蘇省思政課基本功比賽和評優課中榮獲一、二等獎。在公民法治教育方面,我市初步形成了由高校法學專家、司法機關指導團隊、法治教育骨干教師組成的層次化、優質化的法治教育隊伍。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兩個階段項目分別榮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次、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次。
常州市公民意識教育形成了校內校外良性互動的格局,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家庭、社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以及廣大市民都非常重視、支持公民意識教育活動,為學生提供幫助、指導以及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學生的很多建議也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采納,既讓學生加深了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又讓學生獲得了來自社會的認同感與成就感。2009年10月,“公民意識教育國際論壇”在常州舉行,2017年和2019年,全國青少年模擬政協教師培訓會和學生展評活動在常州舉行。我市還承辦了12次省級展示研討活動,市級培訓、展示、推介活動近百次。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的“為青年人創造更好的未來:青少年正向發展、家庭和社區的角色”國際學術會議上,項目組成員發表的主題演講,受到廣泛好評。我市的公民意識教育得到多位教育部領導和全國政協委員的高度肯定。2005年以來,常州市思政課建設成果多次被新華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報道。常州市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為全國其他區域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實踐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