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洋*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 鄭州 450046)
為培養世界一流的人才、引領世界科研創新,新時代賦予我國高校更為艱巨的使命。2015 年10 月,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總體規劃,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的新模式全面開啟。
建設“雙一流”高校的意義在于對一流人才的培養。而“雙一流”高校的建設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一流課程。大學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相比,雖然對創新性的要求相對較低,但是本科生的培養質量是影響國民素質的重要環節,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在完成本科階段的學習后,奔赴工作崗位,從事與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在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復雜性導致其課程體系設計需要充分考慮廣泛性和全面性,而教學學時的限制又使得其課程體系呈現壓縮性,在校的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的需要存在很大區別。“水利工程概論”課程作為本專業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其教學效果對學生之后的專業課程學習有著重大影響。
水利工程概論內容涉及水工、水文、水電、生態水利、農水、水務、施工、科研和工程管理等專業領域,詳細介紹了水利工程中的各種建筑物以及相應的工作原理,水工建筑物設計的原理及基本方法,水電站的運行原理及相關知識,在實際施工過程中摸索出的成熟經驗等內容。該課程主要面向水利類院校的水利、資源、土木、地質、測繪等專業的本科學生,課程內容全面、專業性強、易懂實用,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的入門課程,也是水文水資源及其他水利相關專業學習的學科基礎,是培養能從事上述相關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的基礎課程。目前我國高校水利專業教師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也有諸多問題需要去解決。在此背景下,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水利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作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對水利工程概論課程進行改革。針對水利工程概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將從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內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改進措施方面進行探討。
高校的本科教學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與學生互動頻率較低。究其原因,還是部分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觀念停留在傳統層面上,認為教學水平、經驗與教齡成正比,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認為教育是一成不變的,這是教學觀念落后的典型表現。部分教師把完成教學任務作為目標,忽略教師對課堂的掌控,導致形成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這樣的教學方式是非常不符合教育本質的,學生作為認知的主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顯然與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不符。
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多為碩、博士畢業生,教師在攻讀碩、博士學位期間接受的高等教育常為專業領域內某個方向的深度教育,而本科教學層面往往突出專業知識的廣泛性,從而導致教師的專業知識在橫向層面的擴展度不夠。水利工程概論這門課程恰恰是要求教師具有對水利工程這門學科有系統、全面的理解,而相當一部分青年教師在碩博期間并未深入、系統地進行研究。因此,在執教期間,教師往往在自己的科研領域內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非常深刻,教學效果也很好,但是在自己了解不足的領域顯得力不從心,教學效果不夠好。
側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這一觀念長期存在于教育實踐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圍繞教材展開,以教室為主要的教學場所,教師以講授教材理論知識為教學任務,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泛泛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識,對于實踐以及實際的水利工程理解不夠深刻。此外,因課本更新換代較慢,而實際工程經驗技術發展較快。所以,在課本中無法及時獲得水利水電專業前沿技術經驗。學生只能大概了解工程的基本概念,對實際工程缺乏認知,不能夠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結合在一起。
在水利工程概論課堂教學中存在“重成績、輕內容”的現象,課程的最終考核方式往往以期末考試為主,平時考勤情況為輔的評價方法。這樣的傳統評價方法往往會讓學生以完成最后的考試為目的,只在考試前一周或者兩周進行高強度的復習來完成考試任務。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認真聽講,重要的知識沒有及時獲取,教師作為最佳的知識傳授者并沒有在學生的學習中充分發揮作用。
在課程教學中,課程體系缺乏整體性優化,水利工程概論進行系統性學習前,需要涉及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水力學、土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學等課程,前期的基礎課程設置為專業課程學習提供了理論基礎。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將基礎課程學習內容與水利工程專業課程結合,導致學生只掌握了基礎的理論知識,而并不知道這些理論知識如何應用到水利工程中。學生對實際水利工程設計中涉及的方法、技巧理解不足,無法融合,最終學習興趣大打折扣。
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首先要明確以培養一流人才為目標,進行水利工程概論課程改革是為了更好地培養一流人才。為此,應進行以下幾項改革:
教師必須增強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積極提問,了解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要突破常規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發揮網上授課的優勢,以紙質教材為基礎,以微信公眾號、行云水課和慕課等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實施多手段教學,加強與學生的線上線下互動,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消化知識、掌握知識。教師要積極翻轉課堂,針對某些章節,在專業理論講授的基礎上引入實際工程,讓學生按照相關規范自主設計,并進行課堂展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研究者,教師從管理者和傳授者變成指導者和促進者。
高校教師在執教水利工程概論這門課程時,應積極與其他青年教師和執教經驗豐富的教師溝通交流,嚴格執行助課學習制度,同時加強教研融合,加快自己在專業領域內的橫向知識儲備,增加教學時間,全面地掌握本學科的知識。
本科教育不同于小學、初中、高中教育,大學階段是為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而做充足準備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實踐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既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又注重實際工程的引入,加強模型試驗等實踐講解、操作和討論,增加校內和校外實習活動比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本課程建立了一種新的考核體系,課程考核應注重知識的掌握和實際的運用。教師應注重階段性的考核,以兩周為一個考核節點,考核學生這一時間節點內的學習效果,及時查漏補缺,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以免影響下一步學習。同時,教師要兼顧學生的考勤、課上討論、課上發言、課后作業、實驗、學習總結等,合理制訂各個考核項目在最終成績中所占的比重。教師要減少概念、定義等背誦型內容,把重點放在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合的綜合運用能力上,適當開展關于水利工程前沿工程的討論,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予學生更大的發揮空間,引導學生全面發展。修訂課程成績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學以致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積極邀請水利方面的專家作講座,在此過程中,授課教師不僅完成了對教材內容的梳理,而且完成了各類難點、重點的講解,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更易于學生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工程實例與自身經驗,將實際工程問題與教學內容充分結合,拓寬教學內容,實現傳統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的有機統一,這樣,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和眼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成熟的商業軟件進行案例教學活動,建立仿真模型,直觀顯示建筑物各方面的構造以及受到不同荷載狀態下的變形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軟件,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
培養一流人才是“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重中之重,培養一流人才離不開一流課程的建設。水利工程概論作為一門概述性課程,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一門非常重要的引導課程,是水利類專業繼續深入學習的基礎。水利工程概論作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之間聯系的紐帶,以適應新形勢下水利改革對水利人才的需求為基礎,以現代水利工程的基本理論為核心,以工程的實際應用為主線,系統地介紹了水利工程的基本原理、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等內容。該課程改革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快、更高效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提升課程質量、提高課程活力、喚醒學生主體意識、加強課堂學習、重塑學生價值觀的課程目標,有利于培養適合水利事業不斷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傳統水利專業向新型智慧水利專業轉型升級,推進國家水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