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悅 黃華明
(廣東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伴隨著人類社會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的多維度快速發展下而來的全球生態問題,給全世界的人們敲了一個警鐘,針對這一問題國資委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紛紛出臺政策推動“碳中和,碳達峰”(以下簡稱雙碳),實現雙碳目標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變革的重要目標。
“雙碳”目標下我國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體系將被重新定義。文化產業作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柱,將以其多元化,開放性與協同性的特點賦能新時代經濟增長。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五”中提出“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其中,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智力密集型產業是低碳文化產業的先鋒,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力量。所以,“雙碳”時代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關鍵,也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中之重。
“雙碳”戰略以培育全社會的低碳共識為目標,升級全社會對于綠色低碳產業的認知,在“雙碳”戰略的驅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更加重視文創文化底蘊,更加強調文創跨界融合,更加注重文創數字化技術的態勢進入大眾的生活。
在雙碳政策的實施下,社會資源問題成了實現低碳目標的重要抓手,而文化資源作為我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活力源泉更加需要實行低碳利用的理念。
文化因素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但近年來文創產品中文化缺失的問題層出不窮,文化創意產業中對于“文化+”理念的運用不夠,導致了文化創意產業上的倫理問題、同質化趨勢與文化消亡等一系列問題。如基于白馬藏族的文創的設計就存在文化缺失的問題,針對白馬藏族的文創產品多以刻上“白馬”“平武”等字樣這種“貼文化”形式而呈現,這不僅是文創產品同質化的體現,更是文創產品失真化的表現。因此,目前文化創意產業正面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從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路徑邁向以文化效益最大化為導向的路徑是文化創意產業轉型的關鍵一步,真正實現文創產業來自文化、映射文化、形成文化與構成文化。
雙碳思維的出現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站在了共同的立場與時代背景之下,文化創意產業需要仔細深入挖掘文化的在地性,以恰當的手段重現蘊藏在文化中的深層意蘊,真正實現文創產品基于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異質性。
“雙碳”背景下全社會節能控碳的意識形態將會促進產業資源和整合與利用,從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中的跨界融合。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融合性強的特點,文創產品在跨界融合上演化出很多新興形態,這種跨界融合不僅僅在文化創意產業鏈上有極大的探索空間,在產業間的聯動也有很強的催化作用。以博物館文創為例,近年來我國多地博物館文創產品不停地更新迭代,依托于博物館資源與旅游業的發展,文化符號在二者的融合中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有形產品與無形服務。如成都永陵博物館為了豐富游客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了解,出臺了“二十四伎樂”文創產品,永陵及其石刻“二十四伎樂”這個只屬于成都這個城市的千年歷史名片在文化創意產品中實現了真正的活化。在文創+旅游的跨界融合開發下,這些文創產品的新形態與新模式應運而生,不僅文創產品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都得到了提高,博物館的經濟價值鏈也更加完善。
在雙碳思維的影響下,產業化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廣度擴展已是我國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與三大產業的結合有助于豐富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內涵。因此,“雙碳”戰略下文化創意產業的跨界融合正在不停的加速與發展中,在目前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雙碳戰略的推進伴隨著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與革新,科技將以高質量的發展賦能低碳目標的實現,而文化創意產業模式在科技業態的轉型與發展之下也呈現了新的數字化演化路徑
科技的變革實際上是消費的變革,消費者更加關注文創產品中的文化內容價值,科技作為一種新興表達手段使得文創產品表現出了超越時空的藝術屬性,以一種全新的媒介身份傳播了文化記憶。如故宮文創所產生的“數字故宮”與“數字敦煌”平臺,消費者可以在線上對文創產品進行挑選以及購買。這類虛擬場景的應用滿足了消費者新的消費體驗需求,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場新的文化體驗。
雙碳目標對于我國的科技發展技術有極大的推動的推動作用,雙碳目標對我國現下的尖端科技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在內的科學技術將會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文化創意產業也將會在這種低碳語境下以更加猛烈數字化發展趨勢喚起消費者對于文化內涵的新認知,而數字創意產業作為綠色產業中的一大支柱,以其獨特的作用反哺雙碳社會的產業結構調整,所以,雙碳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數字化技術將會是未來我國在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低碳已經成為新時代的主題,文化創意產業以低投入、高附加價值、利用率高的特點成為我國低碳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文化創意產業與雙碳思維的聯動效應下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也將迎來全新機遇。傳統紋樣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價值的代表符號凝聚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和人文特色,對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雙碳時代的到來令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煥發生機,其豐富了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生態寓意,釋放了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消費新機遇,激活了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新模式。
雙碳思維所樹立的生態理念的基本內涵與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所契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關系的觀點的詮釋,是我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代表之一。傳統紋樣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樣蘊含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以傳統吉祥紋樣為例,吉祥紋樣形式豐富,寓意深厚,有以動物、植物、人物、幾何等形式的紋樣,這些形式被先民們賦予了辟邪防災,祈求吉祥的意義,代表了先民對于自然的崇拜與尊敬,正是這種對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與“天人合一”的生態寓意所契合。在當代文創產品上的運用讓這種文脈精神更具有文化性與傳播性。例如洛可可公司所設計的香臺作品,上山虎香臺借助山與虎的關系象征人與自然的關系,將簡潔凝練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涵融于文創產品中,實現了吉祥觀念在當代的生命不息。在新時代下,雙碳思維中所蘊藏的中國傳統生態理念將會引領人們發掘傳統紋樣文創產品中的深厚內涵與其現代意義,豐富雙碳時代下傳統紋樣的文化意蘊與低碳價值。
循環經濟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重要支撐,雙碳時代下循環經濟的大力發展為傳統紋樣文創產品釋放了消費新機遇。在雙碳戰略的實施下,循環經濟將會作為提升節能控碳的一條重要路徑,助力低碳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意味著文創產品必須更加聚焦于文化寓意與精神意蘊,以文化底蘊作為實現引起消費者共鳴的手段。
而傳統紋樣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不僅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又給予消費者以文化精神的滿足。這種時代符號正是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最需要的挖掘的,深層次的價值文化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如一些關于敦煌文化文創設計,其設計源泉來自敦煌千年來在四百多個石窟中留下的傳統紋樣,體現了敦煌文化背景中關于佛教凌冬不凋、延年益壽的內涵。在雙碳時代,起步于傳統紋樣的文創產品利用其永不消亡的文化底蘊直接刺激滿足了消費者的文化需求,以寶貴的文化品質對現代消費者的心理進行撫慰,這是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低碳經濟價值的基礎。因此,雙碳時代所帶來的低碳文化價值導向將會是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新機遇,低碳語境為傳統紋樣文創產品釋放了消費新機遇。
在雙碳戰略的實施下,符合低碳消費語境的數字消費全面興起,文創產業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促使傳統紋樣文創產品出現了新的的數字模式。數字消費具有獨特的低碳性質,其具有低資源消耗與低環境污染的特點,并能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所以,雙碳時代的到來必也將是數字消費全面興起的開始,也是文化傳播數字模式升級的開始。如故宮博物院又與騰訊聯合主辦了“‘紋’以載道”數字體驗展,以沉浸式體驗方式令消費者更好地領略我國傳統紋樣的魅力,加強了紋樣中象征意義的賦能,重建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傳統紋樣歷史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并能以數字信息的高傳播性、碎片化、社交化、延伸化的特點來引導消費者參與到傳統紋樣的傳承之中。
雙碳背景加快了數字經濟時代轉型的步伐,而文化創意產業也在處于數字創意模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之中,因此,雙碳思維與文化創意產業正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新形態,正進一步擴大的數字文化市場下文創產品的數字模式,不斷地以新的形式出現在大眾面前。
“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將會是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雙碳思維中所蘊藏的生態發展理念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低碳發展內涵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雙碳時代下傳統紋樣文創必須立足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緊緊圍繞低碳發展的生態理念,以擴大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數字化技術趨勢,深化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跨界融合與構建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的低碳模式的作為可持續發展策略。
數字技術作為推進文化創意產業低碳發展的強大動力,將會是文創產業與低碳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數字技術也是決定文化創意產業能否在雙碳背景下走在低碳產業的前列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必須擴大文創產品的數字化技術趨勢。以傳統紋樣文創產品為例,首先是要注重紋樣價值的構建手段,由于文創產品消費群體的多元化與數字化,以數字手段賦能傳統紋樣文化價值是關鍵。二是數字文創產品更應該擺脫文創產品同質化的問題,通過數字化技術手段將傳統紋樣中先民對于生活方式、自然理念等的認知正確融入文創產品中,做到真正的現代詮釋。三是增強文創產品的互動性體驗,體驗經濟時代下要借助數字化技術更好地將產品的體驗性放在首位,全方面融入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到消費方式,讓傳統紋樣不再只是“神秘”的圖案,而是讓大眾真真切切觸碰到的文化體驗。
雙碳時代下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轉型使得其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跨界融合已成必然趨勢,低碳文化消費將會演化為消費行為的主流模式,文化創意產業將作為引擎在產業融合中發揮強大的文化賦能作用,但需針對不同類型,不同文化內涵和不同地域特征的傳統紋樣進入深入研究,通過產業融合手段賦予紋樣生命力和價值創作力。以傳統紋樣與旅游業融合為例,我國不同地域中傳統紋樣呈現不同的特點,海南黎族織錦紋樣是黎族精神風貌的體現,將黎族“大力神”“鹿回頭”等紋樣設計到黎族地區的民宿外墻上,打造特色黎族民宿旅居,可以深化游客對黎族地域文化的認識。除此之外,同時要注意以創意作為吸引消費的手段,以數字技術作為產業融合的重要支撐,與動漫、游戲等行業相互交融,借助新媒體技術手段更好地傳播與傳承。
雙碳時代下要堅持雙碳戰略與文化創意產業協同發展的理念,構建正確的低碳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通過對消費者需求的掌握,主動承擔綠色低碳消費的傳播宣傳責任,喚起消費者對于生態理念的認識。所以,構建雙碳視野下的文創低碳模式十分重要,以傳統紋樣為例,首先從傳統紋樣的產品生產端開始就要把握好綠色生產的路線,需注意印染過程中染料、染色工藝、布料等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其次要注意構建產品的綠色循環流通模式,傳統紋樣作為一種具有裝飾意味的平面圖案具有多元化應用的特點,不論是在二維平面或者是三維空間上,都提供給了傳統紋樣的豐富的重新運用空間。最后是要實現產品服務模式的低碳化,注重文創產品的非物質變革,借助虛擬技術減少資源的消耗,發展以服務設計為主的設計手段,使得傳統紋樣在當代的傳播增添新的實現路徑。
在世界經濟與工業高速發展的今天,環境與生態問題的不斷涌現下,我們有責任承擔起助力我國雙碳目標的實現的使命,綠色低碳語境下的文化創意將會煥發出全新的活力,賦能文化產業的經濟全面增長,開拓文化創意產業新的發展路徑與價值體系,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