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鳳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早在2000年由美國Maureen Lage,Glenn Platte和Michael Treglia在論文中提出。關于“翻轉課堂”的定義有著眾多的說法,結合前輩學者的總結,我對“翻轉課堂”的理解如下:首先將其拆分,“翻轉”是指調整原來的順序,結合課堂的教學,即轉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順序,包括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學習內容的順序以及學習的時間。簡單說就是指把“教—學”轉變?yōu)椤皩W—教—學”。前一個“學”是指學生借助移動設備主動預習,后一個“學”是指學生借助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鞏固、反思。將課堂上的時間用于更有針對性地師生互動講解。翻轉課堂教學視頻一般5~10分鐘時長,要求主題突出、內容簡練,學生觀看不易疲勞,也不會有記憶負擔。
隨著社會智能化、經濟化、全球的高素質化以及知識社會的深入發(fā)展,國家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重視學生對國家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文化精神的學習、繼承以及發(fā)揚,對中國幾千年優(yōu)秀古詩詞以及其中的精神的學習和感悟。尤其是小學階段開智、啟蒙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接受知識的關鍵期,得天獨厚的生理特點對學生養(yǎng)成“詩性思維”有著重要的鋪墊作用。而現(xiàn)如今小學階段語文的古詩詞教育卻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求、落后于核心素養(yǎng)、人才培育、詩性情懷的要求。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感知古詩詞韻律美、節(jié)奏美、氛圍美的誦讀指導不足,且誦讀方式單一乏味,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且由于古文與白話文之間存在著差異,教師教學的重心往往不自覺偏向譯文解讀、將解釋詞義當作重點、難點,側重知識的累積,忽視了情景的感知、古詩情感的體悟、詩人的詩性情懷。其次,在古詩教學方法上,教師往往忽視了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背誦上不注重方法,死記硬背,以機械記憶的方式為主,采取單一的理論講解模式,并未融入生活的細節(jié)之中,沒有關注到經典古詩詞對兒童學習詩歌以及培養(yǎng)詩感的啟蒙作用。最后,從師生的角度上,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語文知識素養(yǎng)還處于最基礎的階段,相比于其他的學習內容較為困難,因此若不加以正確的指導方式,極易造成學生對古詩學習的排斥情緒。此外,由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師的綜合要求較之其他階段的教師要求較低,因此古詩詞的積累與儲備較為薄弱,從而導致對古詩詞教學目標的理解不夠完善、古詩整體的感悟產生偏差。
翻轉課堂具有時代性、高效性、拓展性的特點,因此,不可否認,翻轉課堂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的古詩詞的教學有著創(chuàng)新性的重要作用。首先,借助翻轉課堂促進學生養(yǎng)成深度學習的良好習慣。翻轉課堂納入了眾多的學習資源以及多樣的學習渠道,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更新的古詩解讀,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擴寬學生古詩學習的知識面,利用媒體多樣化地展示古詩背后的意義,比如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時,教師可以利用蘇軾一生歷經的地點視頻直觀地了解蘇軾,激發(fā)學生對古詩學習的積極性,感受創(chuàng)作古詩的詩人的積極品質以及情懷。其次,借助翻轉課堂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翻轉課堂打破了只能借助書本以及工具書的釋義進行單一、狹隘的理解的傳統(tǒng)預習模式。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提前將預習或者拓展的PPT、視頻以及音頻傳送到班級群里,根據(jù)學生的水平合理分配預習的任務,完成預習任務的學生可以觀看其他的預習課件,讓學生在正式的課堂之前就完成“接受信息”這一環(huán)節(jié)。再次,借助翻轉課堂促進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該模式綜合考慮了學生積極性高、好奇心強、學習自主性彈性大的特點,融入了許多現(xiàn)代化科技的教學手段,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定,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滲透古詩詞的教學。比如央視推出《經典詠流傳》《詩詞飛花令》等與時俱進又極具傳承性的節(jié)目,將現(xiàn)代流行因素與古詩詞結合,將高雅難懂的古詩詞以生活化的形式在熒幕中展現(xiàn),這些都是翻轉課堂的教學素材,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神秘與魅力。最后,借助翻轉課堂打破傳統(tǒng)的課后教學設計。借助于移動設備將其課后的一部分操練以及鞏固投放于學習小程序上,既可以改善單一性紙質課后的操練形式,同時,也能實現(xiàn)非課堂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投放一部分的課后鞏固作業(yè),包括了本節(jié)課總結的簡短小視頻,不但及時幫助學生鞏固了課堂學習的知識,同時利用操練的習題高效率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實現(xiàn)了有效的詩詞操練。
以上充分分析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以及翻轉課堂融入其中的意義。我們了解到教什么樣的古詩詞以及怎么教古詩詞對小學階段學生的“詩性思維”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文章針對以上的探究進行了以下教學設計,具體探索翻轉課堂對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影響。
1. 課前設計
在正式進入《采薇》課堂教學之前,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布置的短視頻觀看,復習上節(jié)課《采薇》的背景內容;查看知識地圖導航;自主學習微課;完成10道選擇題測試。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花20分鐘左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
2. 課堂設計
教學過程:
師:播放1~2分鐘動畫片《花木蘭》木蘭歸家的片段,詢問學生視頻中主人公歸家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生:激動的、開心的,因為木蘭好久沒有回家了,她思念家中的親人。
師: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們回家的心情是怎么樣的?(高興、興奮、激動)老師現(xiàn)在有一個小任務,同學們帶著感情讀一讀《采薇》最后一節(jié)的內容。想一想,詩中的士兵回家的心情和我們的是一樣的嗎?和花木蘭歸家的心情一樣嗎?
生:(集體朗讀,注意字音、注意停頓)我們回家的心情是十分開心、激動的,因為家里有好吃的飯菜、爸爸媽媽和舒服的床。
師:(朗讀指導,讀好短暫拖音:昔我/往矣,讀好四字短語的停頓、重音:行道/遲遲)現(xiàn)在老師來讀一讀(師讀),在剛才的朗讀中,大家聽出了哪些不同點?
生:今、昔讀音特別長。
師:還有嗎?
生:依、霏讀音也長。
師:這就是詩的節(jié)奏。那通過我們的朗讀,大家認為士兵回家的心情和我們回家的心情一樣嗎?和花木蘭歸家的心情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那士兵現(xiàn)在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呢?
生:悲傷、苦悶。
師:從哪些方面看出士兵苦悶的心情的呢?
生:昔我往矣……莫知我哀。
師總結:今昔對比(物是人非之感),景物的今昔對比,以景襯情;回家過程的描寫,道路艱辛,身心疲憊——戰(zhàn)爭摧殘了戰(zhàn)士的身體,消耗了他的青春。(附上老士兵在風雪交加、空無一人荒涼的道路上踽踽獨行的動圖)士兵歸家,內心真的一點喜悅、期待之感都沒有嗎?想一想我們上節(jié)課的內容,結合思考思考,大家討論討論舉手回答。
生:之前是有的,士兵剛去的時候,還想著離別時的風景、天氣、家人。
師:這是發(fā)自內心的喜悅嗎?
生:是的,但這是對往昔美好年華的回憶,但由此與如今對比,更添惆悵。
師:大家這個時候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文中的士兵一心想著歸家,等到可以回家了,他的心中卻更加悲傷了呢?
生:因為士兵這個時候已經老了,他是年輕的時候來到戰(zhàn)場的,等到老了才終于等到回家。離家時間太長了,長到他都快忘記回家的路,忘記了遠在天邊的家人是否還在人世,前方等待老兵的也許是父母妻兒的離世,是溫暖的家的破敗,因此心中就更加悲傷了。
師總結:嗯,同學們都認真思考了士兵回到家鄉(xiāng)時更悲傷的理由,并且也結合了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看到了士兵內心深處的情感,也站在士兵的視角看到了他眼中孤獨的景象。那讓我們聽著朗讀再一次感受這曠世的孤獨。(配合錄音,播放老士兵孤苦一人遙望遠方家鄉(xiāng)、孤苦一人回家的圖片,渲染悲傷的情緒讓學生深入其中)
3. 課后設計
第一,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士兵到家時會看到什么樣的場景;第二,選擇《木蘭詩》的朗讀講解視頻,豐富學生的詩詞知識內涵。
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翻轉課堂完美地融入了古詩詞的整體教學,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簡短的動畫視頻,快速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讓學生迅速進入上課的狀態(tài),接著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從自己回家時的感受、剛剛觀看的花木蘭歸家場景的視頻入手,對比所學詩歌中士兵歸家的心情與學生情感的不同從而進入課文。其后一直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提問,調動學生活躍的上課氛圍,帶動學生發(fā)揮思維能力思考并回答,最為重要的是,教師一直以讀促思,以誦讀帶動學生讀準、讀好、讀出情感,在讀中體會士兵的悲傷、身臨其境感受士兵的情緒,理解詩詞的情感美。除了帶動學生一起讀,教師也借助了錄音、配樂,讓學生在音頻中感受詩詞的節(jié)奏美、韻律美、意境美。到最后的課后設計,都秉持著翻轉課堂以及教育培養(yǎng)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為中心”“素質教育”,將其核心理念融入課后操練的設計之中,促進學生做到有效的“內化吸收”,感悟古詩詞的魅力,培養(yǎng)高尚的價值理念和正確的人生觀。
同時,在實施過程當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的問題以及對“翻轉課堂”理念的誤解。第一,在實行翻轉課堂的過程中,老師們容易過度地依賴信息技術,無法掌握信息技術手段與教學內容之間的平衡,將備課一股腦地信息化,導致學生課下與課上的學習本末倒置。課下的內容布置太多,學生根本無力完成,課上老師成為“甩手掌柜”,全靠學生自學,使得翻轉課堂成為教學改革的失敗品。比如,在學習《詠柳》時,若全權輔以視頻或者音頻以及PPT講解,不僅教師失去了課堂上扮演的主導角色,同時學生也無法達到有效的學習成果,更無法做到“詩教”,培養(yǎng)學生由內而外的熱愛詩歌的情感。第二,將翻轉課堂片面等同于教師教授。教師始終要把握住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特點,翻轉課堂只是教師輔助課堂內容傳遞與吸收的次要手段與方式,從始至終都不能過度使用甚至等同于教師教授。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德育和審美教育始終占據(jù)主要的位置,而德育與美育的教育是信息技術無法代替的,只能由教師言傳身教,而信息技術手段無法代替或者擔任教師的角色。第三,將翻轉課堂簡單看作視頻、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是傳統(tǒng)的口授教學與現(xiàn)代化信息教學的結合,成功的翻轉課堂是教師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結合了經典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以及合適的翻轉課堂模式,從而組建了成功的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翻轉課堂。第四,將課前預習以及課后操練完全智能化,并未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動手多寫、多記,尤其是對極易出現(xiàn)錯別字的古詩詞的學習,在這一時期就實施完全的操練智能化,不利于學生對古詩詞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第五,實施翻轉課堂不僅僅要明確該模式在教學中的角色,同時還要考慮翻轉課堂實施時所需要的環(huán)境,教師是否掌握信息技術并能進行熟練的操作,是否能夠提供完善的多媒體教學工具,是否具有其教學的平臺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在操作過程是否會遇到突發(fā)情況,在遇到突發(fā)情況時,比如多媒體教具不能使用、準備的視頻、PPT不能播放等問題時如何解決?在享受翻轉課堂帶來的便利時也不得不考慮它帶來的眾多新的問題。
針對以上“翻轉課堂”在詩詞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根據(jù)學習的理論知識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始終牢記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是課堂的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是學生的學習的引導者和課程學習的建設者;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與主體,只有明確學生與教師的角色,才能平衡信息技術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平衡。第二,正確理解翻轉課堂的含義,改革傳統(tǒng)課堂,去粗存精,在詩詞教學中追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效果。第三,拓寬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不要僅僅局限于視頻、音頻、圖片等,也包括了傳統(tǒng)講學的創(chuàng)新——吟誦法,古為今用。古時的人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大都是用來唱的,在課堂上以唱的形式進行教學,不僅讓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多用,同時創(chuàng)新了學生識記古詩詞的方式,通過唱的形式讓學生感受詩詞的有趣。不僅如此,教師針對邊塞類豪放的詩歌,還可以輔以敲擊樂器,配以音樂,豐富課堂教學的手段,讓學生沉浸在詩詞的美與情之中。第四,在應用翻轉課堂時,要結合實際,考慮學生的學習階段以及心理特點,寓教于樂,在做中學,不可讓課堂與課外的學習任務顛倒,反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任務,降低了古詩詞學習的有效性。第五,小學階段的學生應該結合一定量的紙質作業(yè)再輔以少量的線上作業(yè)進行簡單的預習與鞏固。在預習與鞏固的設計上要符合學段的要求,同時,在作業(yè)的布置上不能全權是線上作業(yè),要結合手寫作業(yè)合理安排。此外,也不是每一個作業(yè)操練都需要視頻輔導,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而設計。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在小學古詩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有益于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能力、詩性思維,激發(fā)兒童是天生的“詩人”的潛力。教師借助翻轉課堂豐富的教學手段與教學資源講解古詩詞,促進了啟蒙階段的學生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教師也應該客觀看待并合理實施翻轉課堂,主動遵循翻轉課堂的原則,這樣才能保持翻轉課堂在小學詩詞教學中的有效性,推動詩詞教學更好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