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海,黃意成,2*,黃涵簽,周偉明,李永希
(1.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0520;2.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 100700;3.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520)
獨腳金為玄參科植物獨腳金[(L.)O.Ktze.]的干燥全草,始載于《生草藥性備要》,具有清肝、健脾、消食等功效,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小兒傷食疳積、黃腫、夜盲等。獨腳金是中成藥小兒疳積糖的主要成分。近年來,獨腳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培養、色譜與顯微鑒定、藥材質量、化學成分、多糖黃酮類物質提取等方面,有關廣東獨腳金的資源分布、蘊藏量等方面的研究鮮見報道,隨著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以及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廣東獨腳金的野生分布區、產量等發生了較大變化。野生獨腳金資源日益稀少,價格不斷攀升。為了準確掌握當前廣東野生獨腳金資源概況,筆者在2017—2018年對廣東省內各地市獨腳金的主產區的資源進行了調查,旨在為獨腳金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合理開發以及規范化種植提供科學依據。
對《華南藥用植物》、《中國植物志》等有關專著進行查閱,調閱廣東省中藥研究所標本館以及中國數字植物志標本館有關獨腳金的標本和照片信息,了解獨腳金的生態環境、資源分布區域,確定走訪調查和現地調查的區域。
通過訪問藥材收購站、中藥材天地網、淘寶網、藥材鋪和藥農,了解野生資源分布范圍及藥材產量,藥材購銷渠道,進一步確定現地調查區域。現地調查根據文獻查閱及走訪調查的結果,選取有代表性的資源分布區,并綜合考慮調查區域的各種實際條件,最終確定了廣東省內的韶關(翁源、新豐縣)、河源(紫金、和平)、梅州(興寧、梅縣)、汕尾(陸豐、陸河)、惠州(博羅、惠東)、清遠(英德、清城區)、肇慶(德慶、四會)、云浮(云城區、羅定)、江門(新會)、茂名(電白、化州)和湛江(遂溪)的20個縣40多個鄉(鎮)作為現地調查區域。調查過程中,以鎮、鄉為一個調查樣地單位。每個樣地相距20~30 km,在樣地內設置調查樣方,根據資源的疏密程度設置樣方面積,較密為1 m×1 m,稀疏2 m×2 m。蘊藏量計算公式為蘊藏量=單位面積產量×總分布面積。
野生獨腳金資源分布差異大,樣方設置主要采取有針對性設置,區域性選擇。計算樣方內獨腳金的株數,記錄樣方內獨腳金的伴生植物群落類型。野外調查中通過走訪調查藥材收購站以及藥農的常年采集資料提高蘊藏量估算的準確性。統計分析以實地調查數據為主,走訪調查數據為輔,估算資源蘊藏量。
采集獨腳金帶回實驗室后自然風干,裝入紙袋,室溫貯藏以備用。選取飽滿果實,用鑷子夾破獲取種子。在解剖鏡下選取成熟飽滿的完整獨腳金種子,加水洗凈,用100%乙醇脫水干燥。粘臺、噴金后在華南農業大學測試中心掃描電鏡(ZEISSEVO/MA15)下分別100、300、500、1 000倍觀察種子形態特征并拍照。
據《中國植物志》記載,獨腳金分布于我國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生境為莊稼地和荒草地,寄生于寄主的根上。據野外調查,獨腳金只寄生于禾本科植物根上。廣東獨腳金生長期一般為端午至重陽節前后,從觀察到出苗到枯萎一般為20~30 d,即可完成整個生活史。獨腳金主要以黃花為主,紅花、白花稀少。獨腳金從下往上依次開花,花單朵常始生于第三葉葉腋,花朵數量一般為5~10朵。
種子為蒴果卵狀,包于宿存的萼內,通常認為獨腳金種子微小、數量多。經不同地區采集獨腳金,每個地區隨機挑選5個果實在顯微鏡下計算種子數量,結果發現種子數量為206~369個,平均數量為287.24個。一棵獨腳金種子超過1 000粒。獨腳金種子微小,黑褐色,呈廣橢圓形和倒卵狀橢圓形,長為250~400 μm,寬為80~180 μm。種皮有明顯的縱條脊突,而且縱紋之間有一些橫紋聯系,共同構成網狀脊突。網眼長條形,稍扭轉,網脊上有互生的兩排突起,網眼底有斜棱,少有突起。獨腳金種子電鏡顯微照片見圖1。
廣東屬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優越的氣候條件很適合獨腳金的生長。經野外調查,廣東獨腳金只零星分布在田間、旱地、草坡和堤壩草地等地塊,山地、水田、果園、林木下等地塊均未發現其分布。獨腳金在低矮草叢中生長良好,尤其是周邊有牛羊長期啃食的草地。過高過密的草叢中,獨腳金長勢一般,競爭力不及雜草。獨腳金為中等日照強度植物,在蔭蔽度高的灌木叢、林下未見分布。

注:A.掃描電鏡下種子群體形態(×100);B.掃描電鏡下種子個體形態(×300);C.掃描電鏡下種子個體形態(×500);D.掃描電鏡下種子個體形態(×1 000);E.掃描電鏡下種子個體形態(×2 000);F.掃描電鏡下種子脊突形態(×5 000) Note:A.Seed population morphology under SEM(×100);B.Individual seed morphology under SEM(×300);C.Individual seed morphology under SEM(×500);D.Individual morphology of seeds under SEM(×1 000);E.Individual morphology of seeds under SEM(×2 000);F.Morphology of seed ridges under SEM(×5 000)圖1 獨腳金種子電鏡圖Fig.1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 of Striga asiatica seeds
獨腳金常生長在陽光和水分充足的荒坡草地及水庫堤壩草坪,淹水水田中未找到蹤跡。野生獨腳金在群落中屬弱勢物種。常伴生的灌木及草本植物有野牡丹(D.Don)、鹽膚木(Mill.)、九節[(Lour.)Poir.]、大青(Turcz.)、崗松(L.)、桃金娘[(Ait.)Hassk.]、黑面神[(L.)Hook.f]、地桃花(L.)、勝紅薊(L.)、小飛蓬(L.)、火炭母(L.)、類蘆[(Kunth)Keng]、含羞草(Linn.)、地膽頭(L.)、田基黃(Thunb.)、三葉鬼針草(L.)、假地豆[(L.)DC.]、飛機草(L.)、倒地鈴(L.)、杠板歸(L.)、豬屎豆(Desv.)、一點紅[(L.)DC.]、山芝麻(L.)、泥胡菜()、積雪草((L.)Urban.)、葉下珠(L.)、大飛揚草(L.)、闊葉豐花草(Aublet)、芒萁[(Thunb.)Bernh.]、黃花稔(Burm.F)、薺菜[-(Linn.)Medic.]、黃鵪菜[(L.)DC.]、馬蘭[(L.)Sch.Bip.]、芒(Anderss.)、酢漿草(L.)、莎草(L.)、天胡荽(Lam.)、蛇莓[(Andr.)Focke]等。常見的禾本科寄主有地毯草[(Sw.)Beauv.]、牛筋草[(L.)Gaertn.]、白茅[(L.)Beauv.]、兩耳草(Berg.)、馬唐[(L.)Scop.]、淡竹葉(Brongn.)、鷓鴣草(R.Br.)、金絲草[(Thunb.)Kunth]、狗尾草[(L.)Beauv.]、千金子[(L.)Nees]、狗牙根[(L.)Pers.]等。
獨腳金資源較以前顯著減少。據湛江、茂名等地村民回憶,30~40年前在田埂、旱地中隨處可見獨腳金。隨著經濟發展,農田作物及種植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除草劑的廣泛使用,獨腳金資源開始大量減少,適合其生長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少,致使分布面積逐漸萎縮,以至于部分地區難覓其蹤影。由于獨腳金數量逐漸稀少,藥農或者村民一旦發現獨腳金就連根拔走,嚴重破壞了獨腳金種群的分布和可持續生長。大量未成熟的獨腳金被采摘,大量種子未能隨風撒播到周圍區域,導致獨腳金資源的不斷枯竭。
目前在廣東調查區域尚未發現有人工栽培獨腳金的情況。獨腳金為半寄生植物,需要禾本科植物作為寄主。野外調查發現有人在江門新會區荒廢的旱地山坡中仿野生栽培獨腳金,其將成熟獨腳金種子不斷撒在旱地周圍,獨腳金生長面積不斷擴大,年產鮮重可達45~75 kg/hm。韶關市新豐縣馬頭鎮和茂名市均有超過60 hm的獨腳金群落分布。兩地相同的地理環境均為小丘陵,荒廢后長滿了禾本科雜草,獨腳金寄生其中。小丘陵周圍有牛羊放牧,牛羊啃食雜草抑制了雜草的過高過快生長,營造了適合獨腳金生長的環境。獨腳金被牛羊啃食以后,通常在啃食部分分生出2~3個分枝,生物量比啃食前增加1~2倍。經過現場調查和計算蘊藏量,各地區的資源概況如表1所示。廣東各調查地區的獨腳金分布面積約164 hm,蘊藏量約472.74 kg。
通過此次調查,初步掌握了廣東獨腳金野生資源及人工栽培的概況。野生獨腳金資源大面積減少,部分地區雖有野生資源分布,但是大多數零星分布在荒坡和草地。只在極少數地區發現連片、小面積分布的獨腳金資源。有些地區難覓獨腳金的蹤影,野生資源正在逐步減少,銷售價格不斷攀升。因此應該加大資源保護力度,提高野生中藥材的資源保護意識,保護包括獨腳金在內的野生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野生資源種群恢復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建議改變獨腳金收獲時間和方式。一般在獨腳金種子成熟以后再采摘,種子隨風飄走,在周圍土地留下種源。采摘方式從連根拔起改為靠近地表2~3 cm處剪斷,可促進獨腳金分枝生長,增大收獲量,從一次收獲變為2~3次收獲。應及時開展獨腳金野生轉家種試驗,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手段保護獨腳金資源。

表1 獨腳金野生資源蘊藏量Table 1 Wild resource reserves of Striga asiat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