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衍,黃曼云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政法系,廣東廣州 510303)
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黨中央解決“三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而長效扶貧則是成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前提。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的講話中提到,要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強調針對主要矛盾的變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建立長效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在鄉村構建長效扶貧機制既是對精準脫貧的延續,也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扶貧工作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與長效扶貧相結合,二者“有效銜接、協同推進”,才能使鄉村發展落到實處。該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為例,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實證調研等方法,分析鄉村振興背景下長效扶貧面臨的主要問題,并嘗試提出長效扶貧的實現機制,旨在豐富鄉村振興和扶貧領域的研究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長效扶貧實踐提供參考。
柳城縣隸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于自治區中北部,下轄10個鎮、2個鄉、16個社區、121個行政村、2個華僑管理區。根據柳城縣人民政府的統計信息,2020年末柳城縣人口達41.08萬,其中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為18.19萬人。柳城縣內自然資源豐富,不僅是全國凈水百佳縣,而且是廣西糖料蔗基地,此外還擁有重要的礦產資源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被稱為柳州“后花園”。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該縣積極投入財政資金開展鄉村扶貧工作,以自身資源優勢為依托,聚焦特色種植農業產業以及支柱性工業產業的發展,取得較突出的扶貧成果。柳城縣人民政府2021年9月1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全縣貧困戶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6%,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初的9.3%降至0,實現21 978名貧困人口、23個貧困村脫貧摘帽。
研究團隊通過網站收集柳城縣扶貧相關資料,并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對居民進行訪談,綜合運用網站資料和實地調研資料對案例進行分析,以了解鄉村振興背景下長效扶貧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鄉村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滯后,農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觀念陳舊,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思想,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命運”的意識較為淡薄,缺乏積極主動參與扶貧的內在驅動力。并且這種思想有代際傳遞傾向,在柳城縣,較多農民孩子不愿意接受學校教育,早早輟學外出務工。“等、靠、要”的思想在當地群眾中仍舊存在。甚至有的農戶在脫貧后仍不愿摘除“貧困戶”的帽子,寄希望于通過扶貧政策獲得政府補貼和各項福利。在參與扶貧的群眾中,也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極現象,如“喊一聲動一下、不喊就不動”等。因此,扶貧中往往出現過度依賴國家扶貧資金、扶貧效率低下、不幫扶就返貧、扶貧成果無法長期持續等問題。現代科學技術有利于提升扶貧效率,促進鄉村振興發展。但由于知識缺乏,現代科學技術在鄉村扶貧和鄉村振興中的應用及推廣存在較多障礙。例如,“互聯網+”生產銷售模式需要農民群眾具備學習能力和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或者需要原本沒有這方面基礎的農民群眾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但農民群眾“不想改、懶得改”的消極思想以及薄弱的知識基礎,導致難以運用先進科技推動鄉村產業的振興發展與升級。
現階段,各級政府是鄉村扶貧的主力軍,是貧困地區脫貧的關鍵力量。但仍會出現基層政府變相養“懶漢”,責任推脫、后勁不足的現象,在產業扶貧資金的使用過程中出現使用不精準不到位的問題。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扶貧問題單靠政府力量難以解決,必須由包括政府、企業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密切合作、共同推進。可以說,扶貧工作不僅是黨和國家的任務,更是需要聯結廣泛的社會力量完成的工作。目前,政府主要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動員企事業單位、行政機關、社會團體等主體參與鄉村扶貧,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積極性明顯不足。比如,一些單位會安排駐村干部到貧困地區助力扶貧開發,駐村干部長期生活并駐扎在貧困村,承擔各項扶貧任務,成為扶貧責任的主體角色。他們在扶貧工作中不僅需要動員貧困群眾,同時也需要向社會各界力量尋求幫助,如企業入駐貧困村,為貧困村的“造血”功能長效發揮等。但駐村干部的工作面臨諸多障礙,與當地農民群眾、企業以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合作難以順利開展。總體而言,在長效扶貧中,政府、企業、社會團體、農民群眾等多元主體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力量是比較分散的。如何將多元主體協調整合起來持續發力是鄉村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鄉村產業發展中,存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沖突。有些農戶一味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未能有效地將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銜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是鄉村發展的基礎,要保證貧困地區走出貧困陷阱,防止返貧就需要確保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現實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實施的不利于生態保護的開發活動大量存在。通過對柳城縣農戶的訪談得知,有些農戶開發土地種植甘蔗,但在甘蔗生長周期中途外出務工,土地缺少管理導致甘蔗枯死。甚至在鄉村開發中還存在大規模毀林開荒、廣種薄收等現象。此外,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過量噴灑農藥、使用催化劑等行為,以及發展低端工業導致能源消耗與污染超標等問題,都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加劇生態退化,使生態環境變得脆弱,降低鄉村生態質量。
人才是鄉村長效扶貧和振興的關鍵。教育扶貧能夠激發鄉村的文化活力,增強鄉村發展的文化軟實力,為鄉村扶貧和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通過教育扶貧實現扶志、扶智,解決鄉村貧困的內生性問題。柳城縣的案例中,知識缺乏導致扶貧效果不佳的情況較為常見。比如,農民群眾在訪談中提到,地區優勢產業如蜜橘,可以熱賣五年,但由于對市場的供需關系把握不準,且銷售模式、銷售渠道較單一,最后不得不面臨倒貼本錢的局面。柳城縣目前也將教育扶貧、人才培養作為重要的扶貧工作內容,通過不定期開展宣講與培訓,如烹調師宣傳、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等,提高農民群眾的知識水平。針對一些新技術的應用,地方政府會安排專業技術人員上門操作示范,為農民群眾提供一對一指導等,這些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農民知識和技能。只有重視教育扶貧,才能培養出立足于鄉村、扎根于鄉村、服務于鄉村的人才,為鄉村振興和長效扶貧提供強大的文化基礎和智力支撐。
在人才培養與人才振興中,不僅應重視對農民群眾的培訓,還應重視扶貧領導成員及工作人員的培訓,優選領導班子成員、扶貧工作人員,使扶貧干部和工作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積累和先進的技術素養,充分發揮好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傳幫帶作用。在扶貧干部的選擇上應將脫貧攻堅中培養出的人才用到鄉村振興實踐中,培養“一懂、兩愛”的具有堅實支撐和智力保障作用的人才隊伍。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扶貧干部綜合培訓班,提升扶貧干部的業務水平,強化扶貧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后勁力量。
在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僅要發揮農民群眾、基層政府干部人員的作用,而且需要企業、社會團體等多元主體參與,構建利益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廣泛社會力量的作用。社會資本在提高收入、教育扶貧、緩解農民貧困方面效果突出。因此,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參與扶貧和鄉村振興,由參與主體發揮自身優勢,協同合作,能夠更有效地實現鄉村扶貧和鄉村振興。比如,振興鄉村產業,可注重農業多功能性開發,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融合;解決地區單一產業發展模式,可以與經濟發達地區形成對接模式。柳城縣在珠三角地區開展先進制造業專題推介活動,推出柳城特種鋼產業,發揮優勢區位資源,讓企業進駐對接,形成產業聚集,減小企業倉儲、原材料購買、銷售等成本,壯大優勢產業。
在多元主體參與中,應該建立明確的資源分配、責任分擔機制。比如,幫扶方是承擔定點貧困村幫扶任務的各級各類獨立的單位及其駐村、駐戶干部,幫扶單位的主要領導人為第一責任人,其職責是幫扶資金的籌措、幫扶的總體規則和年度實施的計劃等,對入駐企業的有效發展要進行不斷摸索。針對產業發展中的資金籌措問題,可參照城鎮地區建立市場化的金融和信用體系。比如,通過農銀合作助推脫貧,建立縣級為主的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共同監管平臺,規范扶貧小額信貸監督管理機制。應注意的是,構建的多元主體參與機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致力于提升公共福利、創造公共價值,努力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
生態質量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但目前鄉村的環境保護系統相對薄弱。因此,有必要在扶貧的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機制,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促進生態與扶貧的良性互動,構建鄉村振興良好的生態基礎,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和產業振興共同發展。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宣傳講座等方式潛移默化逐步將生態意識深入民心,使農民群眾生態意識逐步增強。此外,應對鄉村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綜合整治,針對發展中面臨的生態問題,也可推行發展成果共享的制度保障即生態的補償機制,對農戶維護生態成本予以合理補償。鄉村產業企業應著力構建生態與產業融合長效機制,幫扶企業帶來的技術、產業等,在原有發展優勢的產業融合生態因子,保障企業的經濟效益,以及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