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秀榮,熊瀟垚,董照鋒,趙亞婷,徐 艷
(商洛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陜西商洛 726000)
陜西省商洛市全境均在秦嶺腹地,依古都西安東南而居,與鄂豫兩省接壤,是陜西的東南門戶。商洛地貌總體以中低山為主,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屬于我國東部季風性氣候中的暖溫帶和北亞熱帶氣候。豐富的物種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資源條件,潛在的區位優勢,為商洛安全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條件。2011年商洛首創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商洛模式”,它是全市推進的整建制管理機制,為現今階段的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管提供了一整套經驗,在全國得到推廣。2016年商洛市被授予“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稱號,2019年被確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商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最核心的技術支持體系,在“商洛模式”中已明確了“檢測全覆蓋”這一要求,2012年商洛全面建立起了市、縣、鎮、企“三級四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隨后該體系不斷得到健全和完善,完成了從無到有到壯大的發展歷程。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在支撐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和保障群眾農產品消費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一些急待解決的問題,于是國內不少學者和同行開展了相關研究。靳欣欣等分析了北京市大興區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存在的檢測水平、人才、設備及覆蓋率方面問題,提出了提升機構能力、加強人才培養、積極整合資源和完善制度建設的發展思路。劉毅提出從優化布局、完善體系,改善體制、提高能力,合理配置、強化基層,升級技術、安全溯源,風險分析、預警評估,引入競爭、活化機制,加強培養、提升隊伍等7 個方面建設完善湖南省新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可拉熱·瑪依爾分析了新疆農產品檢測體系存在機構編制不到位、運行經費不落實、管理信息化滯后、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提出了加快硬件建設、加快檢測資源整合、加快項目實施進展、推進信息化建設、落實運行經費的建議。李遠提出了從提高質量安全檢測意識、加強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提高檢測人員的素質、建立健全監督監測機制、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等方面加強巴中市農產品檢測體系建設的建議。陳鳳等提出了從完善體系建設、加強人才引進與培訓、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等方面提升農鹽城市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建設的途徑。趙楠提出從加大政府高位推動、落實地方監管職責、充分發揮援疆機制、依法納入財政預算等方面加快新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祝金從明確功能定位、科學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創新檢測工作模式等方面加強哈爾濱市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的建設與管理。縱觀前者研究發現,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研究較多,絕大多數都是各地的研究分析,總體來看研究深度、廣度都不夠。
為了弄清商洛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開展了深入調研,分析了問題原因,厘清了發展思路,以期為體系建設和農業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提供依據。
采取問卷調查、典型座談、現場訪問等方式獲取基礎資料。該次調查深入7縣區、42個鄉鎮、76個企業,發放調查問卷150余份,召開座談會32場次,走訪工作人員和企業代表110余人次,回收調查問卷136份。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商洛模式”框架下的檢測體系主要是建立健全市、縣、鎮3級農產品檢測機構,在企業設立企業內檢室。2010年商洛市編辦下發文件,成立市、縣、鎮3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2011年機構全部成立。2012年商洛市承擔了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項目,2012—2014年承建了農業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截止2014年市級中心、7縣區站及98個鄉鎮檢測室全部建成,并建設企業內檢室46個。實現了“三級四層”農產品質檢體系全覆蓋。
市級中心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共230余臺(套),總價值900余萬元。各縣級實驗室儀器設備近100臺(套),總價值210余萬元,鎮級檢測室配備農獸殘快速檢測設備,企業內檢室配置速測儀、速測卡等。市、縣級實驗室所配置的精密檢測儀器均為國際或國內一流品牌,有效保證了檢測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
市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均有相對獨立的實驗區域,實驗室水電、排風、溫控等設備設施配置齊全,環境條件完全能夠滿足檢測工作要求。商洛市農檢中心總建筑面積 1 728 m,分為有機微量檢測區、無機檢測區和有機常量檢測區三大功能區域、26個功能室。縣級實驗室總建筑面積都在300 m以上,鎮級檢測室面積20 m以上。所有實驗室的規劃、設計、施工等均由相關專業機構負責完成,保障了各功能室劃分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設施環境條件的符合性。
成立機構時原則上配備高學歷、專業化、年紀輕的人員,近年來高學歷人才的不斷引進,使商洛市農產品質檢隊伍不斷得到發展壯大,人員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目前,市級中心檢測人員21人,其中碩士12人、本科7人、專科2人,正高級職稱1人、副高3人、中級13人,41~45歲7人,40歲以下14人;縣級機構84人,其中與農產品檢驗檢測專業相近人員70人,專科以上學歷75人、占89.29%,副高級職稱21人、占25%,中級以上51人、占60.71%,50歲以上7人、30~49歲74人、30歲以下3人,分別占總人數的8.33%、88.10%和3.57%。
隨著農產品質檢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商洛市市、縣兩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量檢測分析全部正常開展,質檢能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明顯提升,檢測方式從單純的定性分析發展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結合,檢測范圍由單一農產品向種養殖各類農產品、農業環境擴展,市、縣兩級相結合的例行監測網絡已經形成,基本覆蓋了全市主要農(畜、水)產品產區,覆蓋了城鄉居民主要消費品種,各類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9%以上,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平穩向好。同時,檢測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在歷屆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能大賽特別是在近幾屆比賽中參賽人員多次獲得定量檢測第一名,總體技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各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在強化技術練兵,提高檢測技能的同時,注重加強實驗室內部管理,推進了全市農產品質檢機構“雙認證”工作步伐。市中心于2017年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取得了CMA和 CATL授權證書,認證檢測參數232項,檢測能力位居全省行業前列,被認定為“陜西省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商洛)”和“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鑒定機構”。柞水、鎮安、洛南、丹鳳、山陽5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于2018年陸續通過CMA和 CATL認證。商州區、商南縣農產品質檢機構目前正在積極準備“雙認證”工作。
2015年以前,商洛市基本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商洛模式”的“檢測全覆蓋”,市、縣、鎮3級機構堅持“市級季度例行監測,縣級每月例行監測,鄉鎮每周檢測一次”,確保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常態化開展。2015年商洛市基本完成了鎮辦機構改革,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人權、財權劃歸鄉鎮政府管理,農技人員借用、抽調現象十分嚴重,重點業務工作和重大技術推廣工作缺位。2016年后鄉鎮工作以脫貧攻堅為重點,大多數鄉鎮檢測室不能堅持日常監測或不再開展工作。而企業內檢室由于生產主體的安全意識、生產成本和檢測技術等原因,多數也未按要求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考核辦法》要求,縣級每年定性抽檢農產品數量不少于8 000個、定量抽檢農產品不少于600個,每個鄉鎮監管機構每年定性檢測農產品樣品不少于7 200個。以次推算,縣級若每月開展一次例行監測則需定性抽檢666個、定量檢測50個樣品,若每周開展一次則需定性抽檢167個,平均每個工作日定性檢測32個樣品。鎮級實行周檢制度,平均每周需要定性檢測150個樣品,每個工作日要定性抽檢28個樣品。實際上縣級機構主要職能有農(畜、水)產品檢驗檢測、農業生產過程監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展覽推介、農業環境檢測、標準化技術及農產品認證(包括綠色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GAP認證、名特優新農產品登記、生態原產地保護等),還承擔了脫貧攻堅包村扶貧及中心工作,鎮級農產品檢測室最多配備1名工作人員,多數都借調、抽調到其他崗位工作。從工作實際分析,考核指標明顯過大。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環節多、專業性強,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足夠的、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檢測人員。商洛市農產品質檢體系建立相對較晚,檢測機構成立時間短,各級檢測機構尤其是縣、鎮級機構人員嚴重不足。一是人員數量不足。市級中心現有職工21人,實際在崗17人。轄區7個縣級機構編制最多的1個18人,其余3個12人、3個10人,縣級機構在編人數共84人,實際在崗人數不足60人右。鄉鎮檢測室在編基本就1人,還多數不在崗。且以上在崗人員中多數身兼幾職,檢測工作難以常態化開展。二是基層專業人員缺乏。縣、鎮級檢測機構缺乏吸引高精尖專業人才的資源優勢,加之人才引進渠道不暢,長期以來沒能新進專業畢業生。據統計,縣級機構在編人員涉農類專業70人,占總人數的83.3%,而與檢測相關的專業人員幾乎沒有,鎮級涉農專業人員僅占28.05%。三是人員流動性大。農產品檢測工作專業性強、標準要求高,培養一名合格的檢測人員耗時長、經費大,但工作環境差、任務重且接觸有毒有害物質多,導致機構招人難、崗位留人難。同時,人員借調現象嚴重,初步統計市縣級農檢機構被借調人員達1/3以上。
農產品質檢工作是公益性事業,實驗室儀器設備運行維護與維修、標準物質及試劑耗材采購、精密儀器設備及計量器具的檢定/校準、購買樣品、實驗室運行所需水電等,每一項費用都是大額開支,需要財政經費保障。而商洛是貧困地區,財力比較薄弱,項目支持力度較小。目前,市、縣檢測經費均未納入財政預算,每年各機構從財政上爭取經費多的20多萬元,少的10萬元左右,難以保證檢測工作的開展。
商洛市農產品質檢體系所配置設備的規格較高,但依然不能滿足監測工作發展的需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縣級機構部分設備功能系統配置不夠,如高效液相色譜儀未配置柱后衍生裝置,導致氨基甲酸酯類農殘項目無法檢測;二是市級機構大型檢測設備配置不夠,如未配置液相色譜-質譜/串聯質譜儀、微生物和營養品質檢測設備等,導致很多需要檢測的農獸殘類項目、微生物類項目及營養品質類項目等無法全面完成。
加強商洛市農產品質檢隊伍建設,應重點做好3個方面:一是實施“人才引進”戰略,營造“惜才重才”的濃厚氛圍 。按照市委人才工作實施意見,“高層次人才引進不參加事業單位統一招考,由用人部門組織面試或增加筆試環節”,暢通市、縣兩級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和優秀工作人員的遴選通道。同時,要盡快為鎮級農檢機構招聘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充實基層隊伍。二是盡快解決質檢人員“有毒有害津貼”問題。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人社部、農業部印發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于調整農業有毒有害保健津貼和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的通知》(人發[2015]99號),津貼調整從2016年1月1日起執行。商洛市級農業技術單位于2019年底批復了有毒有害保健津貼,縣級相關部門也要加強重視,盡快落實農產品質檢人員有毒有害津貼,提高檢測人員工作積極性。三是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強化“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農產品質檢工作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開展技能競賽、表彰先進典型等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檢測人員工作熱情。
各級機構要主動向當地政府、領導、財政部門多匯報,積極爭取重視與支持。各級財政部門結合農產品質檢工作需要,盡快將檢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適當增加預算數額,以確保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全面深入開展。
市、縣級機構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在整個體系作用的發揮中舉足輕重。目前,商洛市市級農檢機構雖然在硬件設施、人員配置、技術水平等方面已具備較好的基礎,基本能夠滿足產品安全性指標檢測要求,但從發展現狀看,硬件條件還難以滿足當前鄉村振興工作的需要。縣級機構因部分設備功能系統配置不夠齊全,也一定程度影響到其利用率。建議在項目頂層設計中,考慮市、縣級農檢機構硬件優化,采用追加項目資金等方式,促進儀器設備等硬件設施的建設與完善,進一步提升機構的能力與水平。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深入推進質量興農的最重要內容,也是最基本的底線。因此,要嚴格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屬地管理責任,落實各級政府部門的責任,堅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提高分值比重,使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為農產品質檢工作提供人員、資金以及硬件等各方面支持和保障。同時,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檢機構工作督查與指導,加快農產品質檢實驗室“雙認證”步伐,推進全市農產品質檢工作平衡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