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丹,白 銳,王 楠,孫 巖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遼寧 沈陽 110167)
在新工科的教育背景下,立德樹人應該作為“課程思政”要堅持的重要核心,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的發展路徑,通過系統整合,將學科資源、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育人資源融為一體,使其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完美結合。
“新工科”人才要求全面發展,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具備職業素養,而且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可以適應技術革命與產業變化,能夠實現我國戰略發展的新要求。“新工科”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要體現其實用性和綜合性的特色,是一種新理念、新模式、新挑戰。“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不僅體現了對學生精神成長的幫助,也體現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價值引導。“新工科”人才培養,以培養高品德人才為目標,以思政教育為創新突破點,將思想政治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完美結合,使專業知識、思想道德、家國情懷等融為一體,實現價值引領作用。
“環境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課,該課程主要讓學生了解全球環境的基本情況;了解人類活動影響環境變化的情況;了解污染物控制、治理的相關技術方法,使學生能夠運用環境安全工程的基本理論和技術,解決工程實踐中存在的環境安全問題。思想政治元素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使學生端正了學習和生活的態度、樹立環保和節約的價值理念、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提高了學生環保、節約、生態、安全等意識。
我國有著很多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價值,使其與社會現狀相適應,從而構建和諧社會。我國從古至今都尊重和熱愛自然,明白生態與文明息息相關的道理。“環境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把傳統文化價值融入環境保護發展之中,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為了解決和預防環境安全問題,讓社會環境可持續和諧發展,我國在環境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員和技術,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這些可以作為良好的課程思政素材。在“環境安全工程”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介紹我國位居世界首位的光伏、風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還有多種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等,來激發學生的奮斗激情,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得到提升。
社會責任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品質之一。通過課程思政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責任意識,把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牢記心中,為我國環境安全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環境安全問題上人人有責,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認知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可以更好投入學習中,為環境安全貢獻力量。
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理想信念,指引前行道路,激勵學生努力奮斗、勇于開拓,把自己的理想和對未來的追求與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相融合;珍惜時光、勤懇踏實,在實際行動中實現遠大理想,讓勤奮學習成為超越夢想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砥礪前行的能量。將“愛國、敬業、文明、和諧”與“環境安全工程”課程知識點相融合,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
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影響著我們的生存和未來的發展。在“環境安全工程”的課程中從生態環境建設的知識點出發,了解資源開發利用、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遵循的規律,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愿為此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新工科背景下,對學生的職業綜合品質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我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讓學生對安全工程專業從業人員所需要的職業素養有所了解。在“環境安全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兩個方面的對比,分析職業素養的重要作用。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等,使學生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
在“環境安全工程”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過程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把教學內容中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進行完美融合,在教學活動中逐步影響和引導學生。主要教學改革路徑如圖1。
圖1 “環境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路徑圖
“環境安全工程”課程通過提倡生態文明,宣傳科學發展觀,提升學生的環境科學素養。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新工科”人才。根據“環境安全工程”課程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內容有機融合,具體內容見表1。
表1 “環境安全工程”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融入
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把思政元素注入專業理論中去,避免刻意和生硬,使教學內容更豐富,講授過程更生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①案例法。通過舉例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入了解知識點。例如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大氣污染事件進行案例分析,讓學生了解同呼吸共命運,保護大氣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②小組討論法。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展開小組分析與討論,集思廣益,在研討中實現思想的碰撞。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鍛煉學生協調溝通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并給學生提供表達個人觀點的機會。
③問題教學法。學生通過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探索并找尋答案。例如在講課過程中,提出像“如何將垃圾進行分類?生活中有哪些噪聲?”等一系列貼近生活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收集資料并且進行分析,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④視頻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相關視頻,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增加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直觀的認識,可以更加感同身受,有效提升保護環境的意識。
⑤網絡教學法。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建立“環境安全工程”網上教學資源庫,內容包括課程PPT、前沿科學、相關文獻、典型案例、相關視頻等。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將課堂內知識有限的傳授拓展到課堂外知識無限的傳播,增強學生自學能力,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刻地掌握知識。
優化教學考核,加強過程性考核,通過口試、筆試等多種手段,構建以課程思政為主體的課程教學考核體系。教師可以圍繞思政元素展開多元化考核,通過小組討論情況、問題分析情況等方面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評價、指導與反饋,再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考查學生思政學習的效果,做好量化標準,做出形成性評價。這種考核方式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科學的測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突破傳統思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我國高校應在“新工科”的背景下,結合新使命、新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我們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通過課程內容完善、教學方式改革、考核機制優化等方面,將思政元素逐步滲透在“環境安全工程”課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科學精神和職業操守,又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端正了生活態度、養成了良好行為習慣,并且把節約意識、生態意識、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融入生活、融入心里,使人才培養更具有針對性和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