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 潔,王婭娜,馬占兵,李 燕,霍正浩
(1.寧夏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2.寧夏醫科大學生育力保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1;3.寧夏醫科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
2019年4月,教育部發布“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提出“新醫科”理念,從適應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要求出發,提出醫學教育需從著重傳統治療為主的教學理念逐漸過渡到兼具預防治療、康養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大健康理念[1]。然而,地方醫學院校沿用的教學方法和授課模式總體呈現出方法陳舊、形式單一、形成性評價欠缺、對學生實踐性和創造性能力培養不足的問題。面對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的挑戰,高等醫學教育尤其是基礎醫學課程教育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勢在必行,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研素養的綜合性培養,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擺在每一位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難題。本文就我校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現狀、改革路徑和實踐成效等進行闡述,以期為地方醫學院校基礎醫學課程的學生培養提供借鑒。
醫學遺傳學作為研究與人類遺傳相關疾病的一門學科,其目的是利用現代細胞遺傳學、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技術手段,控制遺傳病在一個家庭中的再發,降低其在人群中的危害性,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因此,抓住遺傳物質這一核心點,針對不同遺傳性疾病,分門別類介紹遺傳物質(染色體、基因、基因組等)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從遺傳學角度開展疾病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才能更好地將醫學遺傳學與臨床醫學有效結合,真正體現醫學遺傳學對于臨床醫學專業的重要指導和輔助作用。為此,本課程自始至終在授課各環節中貫穿遺傳物質這一核心線索,對標新醫科教學理念,對課程目標進行改革,制定了全新的符合醫學教育發展并具有專業針對性的教學目標,以期學生能夠在現在及未來學習過程中將遺傳學基礎知識有效應用于臨床診療工作,不斷提高創新意識,樹立家國情懷,努力成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卓越醫學人才。
為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同時基于對課程建設“兩性一度”的要求[2],課程組首先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優化,進行基于案例式主導的模塊化重構,建成“染色體與疾病”“孟德爾遺傳病”“復雜性狀疾病”“不孕不育與出生缺陷防治技術”4個理論課模塊,每個模塊配置了2~4個經典案例[3]。為保證案例來源的真實性及時效性,積極開展醫教協同工作,在教學團隊中納入臨床一線醫生,實現臨床案例的完善及更新,同時也為學生開展遺傳病模擬門診提供支持及保障。
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將專家總結以及成功案例中的遺傳學八大思政元素貫穿課程始終(見表1)。同時根據教學和研討,修訂大綱,建設了課程思政庫。目前本課程累積的思政案例已超過30個,所有內容均來自臨床真實案例,涉及醫學遺傳學課程的所有內容。通過對臨床案例中思政元素的有效挖掘,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掌握遺傳學基礎知識,同時借助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表1 醫學遺傳學八大課程思政元素矩陣
1.2.1 以科學家事跡為導向,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精神 在醫學遺傳學緒論中,必然會介紹“遺傳學之父”孟德爾的故事,而我們在介紹的過程中,則著重從孟德爾所面臨的質疑及挑戰方面進行講授,目的是幫助學生認識到在面對困境時仍要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和好奇,勇于接受批判和質疑,勇于挑戰權威,堅持真理,時刻具備科學的敏感性。而在講授“遺傳的細胞學基礎”時,會著重介紹發現低滲液并首次證實人類染色體為46條的著名華裔遺傳學家、享有“哺乳動物細胞遺傳學之父”的徐道覺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偶然的錯誤并不可怕,只要有堅韌不拔的決心,有對科學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偶然的錯誤也可能成為通往成功的敲門磚。
1.2.2 引入遺傳學促進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事例,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機融合 醫學教育的目的是要將課程蘊涵的醫德精神升華為學生的內在素質,塑造醫者仁心的素養。例如在講授“唐氏綜合征”時,教師會在課前要求學生觀看《舟舟的世界》紀錄片并撰寫觀后感,引導學生認識到智力障礙對于患者生活和家庭的影響,幫助學生提升人文關懷素養。同時由于唐氏綜合征的高發病率,教師也會引導學生積極從生活或媒體中搜尋潛在的唐氏綜合征案例,在進行案例分析判斷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職業敏感性。課中,通過引入動物界中“唐寶寶”照片,讓學生在幽默詼諧的氛圍中認識到染色體病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對照大量人類“唐寶寶”的微笑圖,引導學生深切認識到為醫者需對病患心存憐憫,而不要抱有歧視或偏見。最終以唐氏綜合征公益廣告為總結,在課程的層層遞進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同時培養醫學人文精神。
為強化知識的內化和應用,本課程組織教學團隊錄制MOOC一套,并自主研發了“唐氏綜合征的遺傳學診斷”虛擬仿真實驗,以此為依托,支持教學過程中所開展的各項創新性教學活動。為保證教學平臺的持續發展與更新,建立了醫學遺傳學相關的教學視頻、圖片、電子教材、教學課件等2 T左右的優質教學資源,形成教學資源云。初步建成在線教學網站1套、數字化云教學資源中心1套、涵蓋醫學遺傳學數字化教材200余部、視頻教學公開課100余部、標準化教學課件3套(含全英文課件1套),形成以數字化為主體的立體教學資源庫。通過在線教學平臺延展課堂教學,實現線上線下有效聯動,基礎臨床實時互動,滿足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意愿,平臺的建設有效推動了教學改革創新發展,使課程真正體現了創新性、高階性及挑戰度。
為實現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的培養,將創新性教學改革的理念和思路落在實處,我們在設計每堂課的時候,首先會考慮到學生的畢業產出需求[4],通過反向設計教學目標、正向實施教學過程的方式,逐步推進課程內容深入,達到課程教學目標與學生畢業要求有效對接的目的[5]。隨后,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根據積累的教學資源,以本校在線教學平臺為載體,合理設計課前、課中、課后各項教學活動。
2.1.1 課前:基于學習平臺的導學互動,實現學生自主性學習 每次課前5~7天通過學習平臺發布課前任務單,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了解章節重、難點所在。以任務單為引領,上傳參考文獻、教學視頻,組織課前分組討論,同時通過引進慕課、英文小視頻等資源豐富預習內容。最后通過設置不同難度級別的自測題并提交自學思維導圖來強化預習效果。
2.1.2 課中:以案例探究為線索,以DIAPP教學法為引導,挖掘學生學習動能 課堂組織實施是通過DIAPP五步教學法實現的。該方法是以BOPPPS教學法為基礎[6],根據本校學生學習需求、教師課堂組織活動的有效性而量身定制的,即將設境(Design the situation)、探究(Inquiry learning)、分析(Analytical learning)、解決(Problem-solving)、親驗(Participation-based leaching)5個環節貫穿課堂,達成教學目標。這種方法不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體現了其中心地位,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展現了本課程的創新性。如在“唐氏綜合征”的課堂講授中,首先會以《舟舟的世界》紀錄片為線索,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氏綜合征患者舟舟的臨床表現及生活現狀,幫助學生進入設定的學習情境。隨后以問題為引導,通過觀點陳述、課堂辯論等方式完成對案例的初步分析。更重要的是,會以片尾“一切生命都具有尊嚴”為小結,通過分享學生觀后感,引導其初步形成“平等對待患者,關愛患者”的人文精神。之后,在設置的案例情景中,通過教師講授、課堂討論、翻轉課堂、科研反哺、學生互評,引入虛擬仿真實驗等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入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將虛擬仿真實驗融入理論課堂,是本課程的亮點之一。目前本課程共選用3個虛擬仿真實驗,其中“唐氏綜合征的遺傳學診斷”為自主研發。以虛擬仿真實驗各環節串聯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模塊,既能綜合考量學生學習,又能達到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目的。在滿足學生早期接觸臨床的同時,也為我們后期開展遺傳病模擬門診奠定基礎[7]。通過對學生進行虛擬仿真實驗接受度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普遍接受并認可其在強化知識應用、培養臨床思維方面的作用(見表2)。

表2 虛擬仿真實驗接受度問卷調查
2.1.3 課后:線上測評,高階拓展 課后,會再次返回線上學習平臺,利用全英文視頻、拓展性習題提升學生自學能力。通過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寬線上學習范圍,適應學生拓展性學習的需求。在完成查漏補缺、在線測試鞏固的同時,使學生能夠自主查閱文獻,完成綜述撰寫。
科學的考評體系和有效反饋途徑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力保障,為此我們積極推行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即平時成績(30%)、虛擬仿真實驗(10%)及期末卷面成績(60%)三位一體考核方式,每一項又細化為不同考核點(見圖1),通過本校及第三方在線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可以進行有效監督與指導。

圖1 醫學遺傳學課程考核成績構成
對于學生能力及素質水平提升方面,在課程結束后通過能力與社會價值提升評價量表考量學生在社會層面、實踐層面、價值體驗等幾個維度的提升情況。本學期授課完畢后進行的醫學遺傳學課程能力與社會價值提升評價結果見表3,測試對象均來自本校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隨機選自普通教學班(對照組)及創新教學班(實驗組),各40人。結果顯示,相較于傳統教學法,創新性教學改革對于學生的提升作用顯著(P<0.05或P<0.01或P<0.001)。當然,在某些方面,如崗位勝任力的個別題項上,兩組差距并不顯著(P>0.05),這也為我們將來基于此繼續進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

表3 醫學遺傳學課程能力與社會價值評價結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