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孫 平,王曉宇,喻 靜,張 洋,張 靜,李文媛
(牡丹江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人體結構功能學是由我校的人體解剖學、組織和胚胎學、病理生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學科進行整合的綜合課程,該課程旨在讓學生在了解掌握人體各部分基本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生理功能和常見疾病發生的結構、病理特征以及病理生理學改變深入理解,最后進行病例討論。目前在開展人體結構功能學的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1-3],如學生在上課前缺乏相關準備和對醫學基礎知識的了解;主題不明確,學生討論病例時積極性不高,不能充分發揮集體智慧;有時被少數人強加發言任務,其他成員不能充分表達個人觀點,討論過程中導向控制不夠;提出觀點后,沒有經過充分討論,沒能達成共識等。作為促進教師和學習者共同發展的訓練模式,結構化小組研討法(SGD)能夠有效培養醫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使教育的各種要素有機地實現一體化,全面幫助醫學生學習[4-6],但是當前SGD在國內本科臨床醫學教育中應用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本項目擬將SGD融入人體結構功能學課程設計中,教師按照SGD程序和規則,采用相關的結構化分析工具,引導學生圍繞課程設定的主題逐步解決問題,通過融入SGD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在人體結構功能學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期待融入SGD能有效構建人體結構功能學的基礎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橋梁,為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開辟新的道路,同時也為醫學人才團隊合作提供新的手段。
隨機選取2021年3月至6月牡丹江醫學院2020級臨床本科2班和4班共66人為實驗組,隨機選取2020級臨床本科1班和3班共67人為對照組。兩組第一學年第二學期期末人體結構功能學(一共學習3年)理論考核成績、年齡、性別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4個班授課時數、任課教師等方面均相同。本研究已獲得牡丹江醫學院教務處批準。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特點
對照組接受傳統授課方法教學,教師應用多媒體講解內容,學生聽課做好記錄,每節課最后10 min用來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實驗組接受的SGD由以下3個要素組成:(1)關于學生個人參與準備的說明;(2)關于小組合作的說明;(3)教師在SGD中的作用[7]。實驗組學生課前收到下一節課講稿,并按要求提前復習材料,事先調研,收集整理關于課程主題的研究資料,記錄他們的問題,在下堂課討論這個話題。教師在課程中首先進行課程研究主題結構化,講解評價學生的標準、結構化的研討目的和性質以及參與結構化的研討規則,并保持討論的秩序性。主題結構化設計要遵循“是何—為何—如何—若何—由何”的原則設定。比如設定主題為腎,可設定問題格式如下:(1)什么是腎功能衰竭?你所知道的腎解剖結構及腎影像學和病理特征有哪些?(2)你認為腎功能衰竭發病的原因和機制是什么?(3)你認為該如何控制和治療腎功能衰竭?(4)腎功能衰竭的現象讓你想到什么(人/事)?(5)通過這些人或事你會得到什么經驗教訓?主題問題的設定要符合教學目標要求,與相關教學內容密切相關。
授課方法采用討論形式,按以下順序進行:在上課前15 min,強調人體結構功能學教學重點,回答相關問題,設定課程主題。學生自愿組成6~8個小組,每個組都有一個組名,在后續60 min內討論課程主題。各小組制定至少3個與討論主題相關的病例診斷治療方案,向全班學生提供各小組設計的基本原理、干預方法和評價指標等。鼓勵各小組盡可能多地進行診斷,各組間不能呈現相同的診斷方案。小組討論時,教師采用魚骨圖、SWOT分析、一事一議法、頭腦風暴法、團隊列名法等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全面分析問題,把握研究病例的主要矛盾,即形態特征、臨床病例特征、影像學及診斷學的特征,進而發現臨床問題的核心。休息10 min后,學生集合成一個整體,針對之前階段診斷的具體原因在課堂總結匯報,并報告病例狀況、可能的結構學異常、臨床診斷以及循證干涉和評價計劃,在報告過程中提出問題或提議。教師除在整個課程中持續提供反饋和支持外,還需激勵參與度較低的學生在SGD中積極表現。授課方法見圖1。

圖1 結構化小組研討法教學設計
1.3.1 調查問卷 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主要針對學生在融合SGD的認知及教學效果方面進行評價,在課程結束時向全體參加者發送問卷。問卷由封閉性問題組成,應用李克特量表回答,1~5分,1分是“強烈反對”,5分是“強烈同意”,另外要求學生提供關于融合SGD的意見和提案的開放性問題。調查問卷根據前期研究及本校具體情況進行設計[8],確定和分析學生意見。
1.3.2 成績分析 實驗考核是實驗技能考核,合計100分。理論考試采用試卷考核方式,題型分為單項選擇、名詞解釋、填空、簡答、論述題5種類型,合計100分。對照組和實驗組考核方式與內容相一致。
所得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考試成績以(±s)表示,并進行兩樣本均數t檢驗;問卷調查用計數法(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針對實驗組分發66份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根據統計,學生認為參加SGD增強自己對人體結構功能學知識的掌握得分為(4.648±0.209)分;認可結構化小組研討法優于傳統討論方法得分為(4.381±0.346)分;參加結構化小組研討幫助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得分為(4.414±0.183)分;參加結構化小組研討能夠增強自信心得分為(4.217±0.167)分;參加結構化小組研討課程有助于培養自己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得分為(4.387±0.366)分;認為SGD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得分為(4.312±0.208)分;SGD對自己的醫學職業生涯有幫助得分為(4.187±0.164)分;認為SGD有必要全面推廣得分為(4.662±0.108)分;對SGD課程設計、場所及設施滿意得分為(4.037±0.110)分;對 SGD 時間安排滿意得分為(4.137±0.084)分;認為參加SGD課程沒有增加額外學習負擔得分為(4.562±0.185)分;認為SGD增強自己的溝通能力得分為(4.637±0.162)分;認為SGD有助于自己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職業能力得分為(4.612±0.303)分;認為在SGD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教師反饋的激勵得分為(4.354±0.178)分;認為SGD使討論更加有效得分為(4.428±0.312)分;認為SGD促進分析和構建醫學知識體系得分為(4.534±0.252)分;認為SGD促進深層次學習(如分析、綜合、評估等)得分為(4.443±0.177)分。
實驗組理論成績優良率、及格率和實驗成績優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但實驗組實驗成績及格率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3。

表2 兩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n(%)]

表3 兩組實驗考試成績比較[n(%)]
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基本組成部分,其目標是促進信息的深層次處理,使學習者能夠將新信息與現有想法或經驗聯系起來,從而在兩者之間形成有意義的關系。在設計教學策略時,主要考慮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力[9-10]。研究者建議使用的幾種教學策略,包括討論和小組活動,用于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有研究者認為,傳統授課方式讓學生成為一種被動、非思考、信息接收的角色,學生接觸信息,但沒有機會處理信息。因此呼吁從傳統授課模式向使用其他教學模式轉變,重點是激發學生批判性思考,培養分析和綜合信息的能力。而且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溝通和思考能力時,傳統授課方式并不是最好的教學方法。有研究者認為,從促進被動學習的教學方法轉變為鼓勵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學生必須積極參與課程,包括閱讀、寫作、討論及參與解決問題;他們還必須參加高階思維練習[11]。而SGD就是促進主動學習的最有效策略之一,它為學習者提供了批判性思考時討論主題的機會,這有助于更深層次的學習(如分析、綜合、評估等)[4,12]。研究者認為[9],SGD 可以作為一種創新方法,在自主學習(即在無監督的小組學習期間)和批判性思維、溝通技巧、團隊建設(在有監督的小組學習期間)中提供更多學習動力,以促進學生在小組討論中積極參與。同時,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準備和執行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學生更喜歡SGD融入人體結構功能學的新型教學模式。本研究發現,將SGD融入人體結構功能學課程與傳統教學形式比較具有以下優勢:(1)學生在SGD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教師反饋的激勵,從而參與討論,這也說明了教師在SGD中的角色作用[6-7]。教師在課程開始前提供給學生討論的主題,并進行準備說明、明確方向以及小組協作方式的說明,使學生之間互動更有效,并激勵學生參與討論。此外,教師的反饋、支持、提問等有助于小組討論并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有效結論,這表明教師參與和支持SGD通常會促進學生互動和參與,并使討論更加有效。(2)學生可以把時間用在傾聽、思考上,擺脫他們作為記錄員的常規角色,有助于他們真正吸收和整合知識信息。SGD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基礎醫學知識,更多地參與討論、分析和構建醫學知識體系。(3)SGD能鼓勵學生參與合作,在小組活動或項目上的合作促進了每個成員對小組成功重要性和貢獻的認可,溝通彼此的想法,并促進彼此間的協作,以實現小組的目標[13]。在這種情況下,小組內的學生有效聯系在一起,對小組的工作負責,互相幫助,共享資源,提供反饋,成功開展小組活動,證實SGD有助于引導集體互動,可增加凝聚力和滿意度等,使團隊形成有效合力,實現資源和成果同享。
本研究結果表明,學生認為SGD能夠顯著增強自己對人體結構功能學知識的掌握,能幫助自己學會獨立思考,增強自信心,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方法。比較兩組學生的理論和實驗考試成績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習成績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以上結果為SGD作為一種有效教學策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調查問卷中有極少數學生排斥SGD融入人體結構功能學的教學方法,認為SGD增加了學習負擔,強迫自己課下預習和課堂發言,有不適感。針對相關問題教師與他們有效溝通和交流,引導他們認識到SGD對于克服原有思維模式、提高個人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