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平 胡敏
摘要:由于專業性強等原因,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大多呆板枯燥、沉悶乏味,本就很難抓住受眾眼球。加上具備傳播迅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互動積極等多重優勢的新媒體的沖擊,傳統媒體財經新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利用新媒體推進傳統媒體財經新聞的全方位變革,成為當前傳統媒體財經新聞轉型創新的重要議題。文章闡述傳統媒體財經新聞的特征,在分析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財經新聞面臨的困境的基礎上,探究相應的發展策略,旨在為其突出重圍、破繭重生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財經新聞;困境;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096-03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成為新聞發布、傳播、接收的主要渠道。財經新聞越來越多地在新媒體平臺傳播,這給傳統媒體財經新聞的內容生產與傳播帶來極大挑戰。由于專業性強等原因,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大多呆板枯燥、沉悶乏味,本就很難抓住受眾眼球。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如何借力新媒體推進財經新聞的全方位變革,成為當前亟須應對的重要課題。
(一)政策性
政策性是財經新聞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經濟活動本就與政策息息相關,即便是很小的政策調整也會對經濟活動造成影響,二是財經新聞的內容之一就是向受眾傳播、解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要求記者和編輯要密切關注并深入了解國際國內政策。
(二)專業性
相較于社會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財經新聞的專業性更強。因為在新聞學之外,財經新聞還涉及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等多學科的理論知識,以及大量政策規定。其專業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記者和編輯的專業能力、媒體平臺的專業水準,二是對財經新聞進行分析解讀的專業水平。
(三)服務性
財經新聞具備服務性特征。其不僅服務于政府部門和各類企業,還服務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生活需要。從財經新聞的分類看,其服務對象呈現多元化特點。財經是財政和經濟的合稱,既包括宏觀層面的經濟政策、經濟形勢、資本市場報道,也包括中觀層面的產經、產業、公司報道,還包括微觀層面的消費市場掃描。由是觀之,財經新聞應采取分眾化傳播模式,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形勢、資本市場報道的服務對象是政府官員、業界精英,產經、產業、公司報道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管理者,消費市場報道的服務對象是普通群眾。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財經報道暴露出內容生產僵化、傳統方式固化、用戶價值弱化等問題,這些問題致使傳統媒體財經新聞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大為降低。
(一)內容生產僵化
與新媒體資訊內容的“短平快”相比,傳統媒體財經新聞在內容生產上暴露出時效性不強、對新聞事件反應遲鈍等問題。目前,內容生產僵化,已成為制約傳統媒體財經新聞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普及應用,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和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更加快捷,時效性明顯增強,傳播效率大大提升,財經新聞的傳播內容也越來越可視化、多樣化。
反觀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由于發布流程固化,內容生產效率不高,報道的時效性難以保障。而且,一些傳統媒體在生產財經新聞時過于追求“高大上”,即便是簡單的財經現象剖析,報道方式也是淺進深出,加深了受眾的理解難度。同時,報道形式單一,也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的呆板、枯燥,嚴重影響傳播效果。
此外,在信息服務方面,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表現欠佳。由于在產品研發和內容整合上缺少力度,財經新聞內容不接地氣,與受眾的貼近度低,無法滿足受眾需求。一些財經報道一味講究高度、深度,卻沒有走近受眾的實際生活,使財經新聞本應具備的服務性未能得到充分體現。比如,在報道某項財經政策時,更多強調和著眼于政策的宏觀層面,而忽略了宏觀政策與普通群眾日常生活的具體關聯,導致受眾產生距離感,久而久之將不再認可和接受這類報道。
(二)傳播方式固化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傳播方式固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播渠道單一。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向受眾傳播財經新聞的渠道主要是報紙、電視、廣播。報紙需要刊印發行,廣播電視需要提前制備,這大大削弱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并且,通過這些渠道傳播新聞,時間相對固定,靈活性不強。相比之下,新媒體具有更強的時效性和靈活性。受眾可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或手機獲取信息、查閱數據。二是傳播形式單一。傳統媒體時代,財經新聞的傳播形式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為主。新媒體時代,財經新聞有了更多元、更新穎的傳播形式,如短視頻、H5、AR、VR等。
(三)用戶價值弱化
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屬于單向傳播,媒體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的溝通和互動極少,媒體無法及時接收受眾反饋,了解受眾需求,導致用戶價值弱化。
新媒體的財經新聞則屬于雙向傳播,互動性強是新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的突出特征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傳播方式的變化,受眾逐漸從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生產者。如今,受眾不僅可以接收信息,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表達需求。在這樣的傳播環境下,受眾的參與度、體驗感明顯增強。
信息技術的加持,讓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嚴重擠壓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謀得生存與發展,傳統媒體必須轉變思路、創新觀念,打造具有獨特視角的新聞產品。
(一)“新”一些
新聞重在“新”,因此應多在“新”字上下功夫,主要包括內容新、角度新、形式新。
1.內容新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要想爭得行業話語權,就必須強調“內容為王”,把好產品質量關,打造面貌一新的產品。例如,為應對日趨激烈的新聞競爭,央視《中國財經報道》決定從“新”起步,2018年升級為《深度財經》,強化內容生產,以求打造一檔調查有深度、表達有態度、發現有溫度的全新深度財經節目。《深度財經》以“打開經濟問號”為出發點,以“研究型報道”凸顯“引領”特色,通過記者調查的方式剖解財經重大變革、爭議話題和市場玄機,增強報道的紀實性和受眾的代入感、體驗感。同時,以“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數據聯盟”為強有力的數據支撐平臺,運用獨家打造的數據庫,聯合多家權威數據機構,以專業的數據分析能力,更快、更精準地為受眾帶來最新的報道與分析。此外,節目還提供獨家的數據揭秘,挖掘財經新聞背后的深度內涵,做到每期呈現一份獨家調查報告。
分析《深度財經》的一系列舉措可以發現,在新聞產品的“新”字上,央視下足了功夫。而這些以全新姿態展現出來的新聞版塊,也為其贏得了更多受眾的關注與支持。
2.角度新
相較新媒體,傳統媒體在新聞素材的掌握、采編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媒體平臺的公信力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從業人員應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創新思維,多從受眾的角度切入問題,篩選更具吸引力、更新穎的資訊看點,生產更多具有全新視野的新聞產品。
怎樣才能做到角度“新”?從業人員面對經濟新聞素材時,應拋開習慣性操作思路,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現象,挖掘現象背后的含義。比如,基于民生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剖析經濟現象的內在因素,注重經濟現象與百姓生活的關聯,以更專業的視角觀察和分析經濟現象對百姓生活的影響,并為之提供針對性建議,更好履行媒體的社會責任。
3.形式新
除了內容新、角度新,形式新也很重要。新媒體通過新技術新手段來實現信息傳遞,很好地提高了信息傳遞速率、擴展了社會影響力,這一點值得傳統媒體借鑒。
英國JPI Media執行主編蒂姆·羅賓遜說,“紙媒已經在突發新聞的戰斗中失敗了,成了特殊物種,這意味著我們的印刷產品必須提供一些不同的東西”。他所指的“不同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傳統媒體必須在內容呈現形式上有所創新。比如,可更多地運用圖片、插畫和數據圖表等視覺元素來強化主題、服務觀點。數據和圖表的運用,是使財經新聞更具說服力、更有深度的重要抓手。
(二)“軟”一些
有資深媒體人總結,“做好報道,就是要把故事講得出色”。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報道新聞,比較契合當今受眾的閱讀需求,因為故事中有具體的場景,形象、生動,使受眾更容易產生代入感。
縱觀當前媒體推出的財經新聞報道,大多都沒有進行深入的采訪和廣泛的調查,基本都是由大量理論、數據堆砌而成,報道中缺少鮮活、接地氣的案例,閱讀起來甚是枯燥,很難引發讀者共鳴。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要想走進受眾、被受眾所接受,亟須讓文風“軟”下來。在分析和解讀社會經濟現象時,少講官話、套話,盡量站在普通受眾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問題,以講故事的方式,通俗易懂地把新聞事實呈現給受眾。
2022年4月13日,重慶晚報在一版刊登《看吶,1架2架3架4架,咱農民開的飛機飛過來了!》。這是一篇有關數字化無人果園的經濟新聞報道,報道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對內容和標題進行了“軟”處理,使原本事件普通、題材偏“硬”的農業經濟新聞,實現了不一樣的親民效果。“硬”新聞“軟”處理,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受眾的接受程度,而且有利于提升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
(三)“深”一些
新媒體時代,一切皆朝碎片化方向發展,內容碎片化、信息碎片化、閱讀碎片化、時間碎片化、空間碎片化、媒介碎片化、受眾碎片化……[1]碎片化傳播雖有其順應社會發展的合理性,但由此導致的信息內容缺乏深度、傳播效果支離破碎等問題不容忽視。此外,碎片化傳播還會對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模式乃至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如邏輯思維能力衰退、情緒化偏見流行等[2]。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應走差異化競爭道路,強化與碎片化傳播截然相對的深度報道,利用自身專業優勢,推出更專業的經濟分析報道。
事實上,深度正是財經新聞的靈魂,深度報道是傳統媒體財經新聞的一大特色。傳統媒體應圍繞財經領域的重要話題和現象,采寫更多富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深度報道,及時告知大眾經濟領域、投資市場的最新動態,提供更多觀察視角和方法,解讀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在此方面,《第一財經》走在了前列。為應對激烈的行業競爭,《第一財經》于2019年進行了創刊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轉型和改版。轉型的重中之重,便是報道內容全面轉向深度報道和優質觀點。該報除了每天前四個版刊登重大事件,后八個版均圍繞財經領域的重要話題和現象,提供富有前瞻性和洞察力的深度報道,包括獨家調查、專業分析、重磅研究成果。
為何要進行如此重大的報道轉型?用《第一財經》采編團隊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只是及時告訴人們真相,還要提供更多的觀察視角和方法、更多高質量的觀點;不只是告訴人們當下經濟領域、投資市場發生了什么,還要告訴他們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顯然,《第一財經》的這一重大轉型,找準了新媒體時代財經新聞的發展方向,更“深”和更“精”的新聞資訊,既滿足了受眾深層次的閱讀需求,也讓媒體在競爭中搶得了先機。
(四)“動”起來
財經新聞要接地氣,就必須“動”起來。這里的“動”,是指要增強與受眾的互動。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除要強化常態化的網絡互動外,還應在服務內容方面另辟蹊徑,如通過舉辦各類活動、為受眾提供各項服務等方式來吸引受眾關注。
具體來說,可為受眾提供具有實際操作價值的投資理財等講座,或邀請專家進行相關理財知識培訓,傳授科學、合理的理財技巧等。待活動達到一定規模、積累一定社會影響力后,再進行商業化運作,通過門票、招商和冠名等,為媒體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優化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培育忠實的受眾群體,強化媒體在當地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話語權。例如,河南商報利用旗下微信公眾號“鄭州批發市場”,成功舉辦了兩屆批發商會議,很好地提升了批發商及各專業市場的社會影響力,發掘了一批行業口碑不錯的物流公司,從而促進了各方合作。與此同時,媒體也在活動中挖掘了豐富的新聞素材,推出了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報道,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各項特色活動的開展,為傳統媒體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凸顯了傳統媒體與其他媒體的差異[3],不僅使其強化了自身特色,還增強了行業號召力,可謂一舉兩得。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財經新聞要想突出重圍并獲得更大發展,必須創新思維、不斷探索,科學、合理地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來擴大自身影響力、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 信險峰.對“碎片化”一詞的誤用與誤讀:新媒體內容的另類完整分析[J].青年記者,2022(3):49-50.
[2] 喬智慧.淺析碎片化傳播的新媒體信息對人們的負面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3):160-161.
[3] 孫靜冉.《日本經濟新聞》新媒體融合發展策略及啟示[J].中國出版,2019(15):70-73.
作者簡介 劉新平,本科,會計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新聞學、新聞傳播學。胡敏,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