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人人都能化身“記者”,變身自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主體,這讓傳統媒體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在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自媒體依靠即時性和傳播范圍廣等特點打破了在以往信息傳播中由傳統媒體最先最快發聲的局面,而公眾也擁有了更多接收消息的渠道。但同時,自媒體的興起也讓新聞傳播產生了諸多如信息碎片化、片面化、虛假信息橫行、錯誤引導社會輿論等消極影響。文章圍繞新聞學理論,結合網絡信息的傳播規律,通過分析自媒體傳播的消極影響,結合傳統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求真、正確引導輿論等職責,從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及媒體融合等方面,結合相關事例,就自媒體時代新聞采編應當注意的問題和對策進行有益探討。
關鍵詞:自媒體;傳播利弊;傳統媒體;新聞采編;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150-03
從博客時代開始,自媒體漸漸進入了大眾視線,又通過微博快速發展。如今,隨著抖音、快手、微信視頻號等短視頻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流行,自媒體的群體迅速擴大。在這個“人人都能化身記者”,成為新聞的傳播者的自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開始充當起新聞媒體的角色,尤其是在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信息通過自媒體的幾何式傳播,能迅速在公眾中引起關注。但自媒體對信息的傳播來說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
(一)自媒體傳播的正面影響
自傳媒是一種伴隨數字通信技術與網絡科技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新型傳播媒介。它的產生得益于越來越便捷的網絡環境,尤其是在手機網絡功能越發強大,智能手機普及的當下,公眾打開手機就能夠隨時隨地發布、了解、獲取資訊,且自媒體的參與者、受眾面和年齡層不斷擴大。目前,自媒體最常見幾種形式包括微博、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QQ、論壇等。由于消息傳播泛渠道廣,再加上不需經過新聞媒體“采、寫、編、發”的流程及嚴格復雜的審核監管制度。因此,相較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主流新聞媒介,自媒體的消息傳播方式更便捷,傳播范圍更廣泛,傳播速度更迅速,這使得受眾往往能夠優先于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獲取到信息。同時,在一些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中,信息經過自媒體的傳播,引起的輿論可以快速發酵,能對社會的發展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從而推動網絡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推動整個社會進步。
(二)自媒體傳播的負面影響
陸定一對新聞的定義是: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近”和“事實”是其中的關鍵,新近是最新最近的時間,事實表示事件真實。然而,自媒體發布的信息過于追求時間上的高效率,容易忽視信息的真實性。所以,自媒體傳播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缺乏考證和專業性,再加上自媒體參與者的素質良莠不齊,這也導致了公眾接收到的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與準確性難以得到保證。一些不當、不實的內容很容易誤導受眾,進而引發群眾輿論,對社會和個人造成不良影響。這就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和準確性原則。
傳播速度快是新媒體的重要特點之一,它讓信息的傳播都幾乎達到了實時傳遞,如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熱搜熱榜每天都在實時更新。從信息傳播的途徑來看,如今,公眾的消息來源越來越廣泛,這也給一些不法分子或是一些為了博取關注的投機分子來了可乘之機。他們利用信息快速、多途徑的傳播,通過扭曲事實、憑空捏造等方式,發布虛假信息誤導公眾,2016年國內十大假新聞中的“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1]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2016年2月6日,一名網名為“想說又說不出口”的網友在網上發布帖文,稱其是一個上海女孩,春節前去到男朋友老家江西過年,因為被第一頓飯“嚇一跳”而逃走。帖子發布后迅速在網上形成熱門話題,網友的轉載、評論不斷,在線上線下都引發了熱議。隨后,該帖文內又出現一名自稱是這名上海女生男朋友的網民回帖,針鋒相對地指責發帖的“上海女孩”不尊敬其父母。隨著話題持續發酵,關于此事件的網絡輿論熱度也在持續升高。同時,網民的議論由對地域的爭論逐漸向對年齡、性別和價值觀角度的蔓延。
然而,江西記協所發布的文章中稱,通過對網絡部門的信息整理,發帖者“想說又說不出口”并非其口中所謂的上海人,其真實性身份為上海附近某省的一名有夫之婦徐某某,因和丈夫發生爭執,不愿去丈夫家鄉過年而將自己留在家里,通過發帖宣泄情感。而另一名后來自稱是女子男朋友的網民“風的世界伊不懂”,也和徐某某素不相識,網友成了被耍得團團轉的小丑。
有一些自媒體,在沒有求證的情況下就對事實進行惡意解讀,抑或發布一些道聽途說、未經證實的信息,煽動群眾情緒,對文明健康的社會環境產生了消極影響。比如,在一些社會熱點事件中,某些自媒體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公開了疑似相關人員的家庭住址、身份證、社交賬號等個人信息,導致與事件毫不相關的無辜群眾遭遇騷擾、網暴,對其生活、工作和安全都造成了影響。
還有一些自媒體由于缺乏專業性,對一些并不了解的專業術語、官方通報進行缺乏客觀性和專業性的解讀,然后將自己的錯誤觀點輸出,造成公眾對事件的曲解和質疑,對社會輿論產生消極影響。
綜上所述,自媒體的出現,為更多人提供了參與社會事件報道,進行社會監督的平臺,自媒體信息的快速傳播沖擊了新聞報道的及時性。同時,因為人人都能參與信息傳播,導致自媒體行業魚龍混雜,許多媒介素養低下或干脆就沒有媒介素養的人,拉低了媒體行業的門檻。這些無良自媒體對新聞傳播造成的負面影響,給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提升帶來不小的挑戰。
(一)真實還原事件 發揮新聞媒體求真作用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因此,每一個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具體事實都應符合客觀事實。
新聞具有五個要素,通常稱為5個W,分別是when(什么時間)、where(什么地點)、who(什么人)、what(什么事)、why(為什么)[2]。新聞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原因等都要經得起推敲核對。因此,在自媒體信息中充斥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時,新聞媒體必須要起到求證消息真偽的功能,不能人云亦云、不加核實地對自媒體信息進行轉載報道,必須通過積極主動的調查采訪,去偽存真,客觀還原事件真實面貌,向公眾傳遞真實、準確新聞信息。
另外,在突發性事件中,新聞時效性通常較短,因此新聞媒體除了應及時、迅速地進行報道外,還要時刻關注事件的最新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對一些特殊性的報道,媒體要注意新聞報道的時機,不能盲目搶快。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對新增新冠疫情感染者的情況,要嚴格以官方通報信息為準。這樣可以避免因新聞信息不全、不準確造成社會恐慌的情況發生。感染者是有癥狀感染者還是無癥狀感染者?流調信息如何?是否以已妥善處置?這些情況都需要衛健部門來進行權威發布。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報道就該當慢則慢。
如今,各部門都開設了自己的官方媒體賬號用于發布信息。但在網絡傳播中依然無法避免出現虛假信息的可能。比如,某些自媒體在發布消息時,為了增加公信力,會擅自加上某某部門通告、某某單位消息等信息來源標注。新聞報道不能盲目轉發這些未經核實的信息,如需轉發,則必須求證消息來源是否是權威信息源,不能一味追求及時而忽略真實性,造成新聞失實。
(二)恪守新聞客觀性原則 杜絕偏頗報道
在自媒體信息傳播中,因為利益角度的不同,不同自媒體對同一問題會有截然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主觀性較強。因此,新聞媒體在事件報道中更要擺正自己的位置,站在中立角度,秉持新聞報道的公正性。在新聞來源真實可靠的前提下,不能帶有個人感情因素,不能想象夸張,客觀地就事件本身進行報道。新聞媒體是事件的旁觀者,要遵從事件的發展,要遵循事件的客觀規律,對事件的報道中避免因主觀看法和觀點造成偏頗報道。
(三)新聞報道的全面性 避免片面報道
所謂片面性新聞報道,是指新聞報道部分事實,沒有反映出事實的本質真實和整體真實。這里說的片面真實指的是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由于新聞報道中對新聞事實的報道不完整而產生的片面報道。一方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對事件不同角度的看法直接影響著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如果僅從某一角度進行采訪,可能會新聞事實發生巨大偏差,媒體公信力也會遭受巨大影響。很多反轉新聞的產生,究其根源,大都是由片面報道造成的。另一方面,很多社會熱點事件都是持續發展的,這個時候,新聞媒體就需要對整個新聞事件發展的過程進行跟蹤報道,完整、全面地將該事件的全貌展現給公眾,充當公眾的眼睛,滿足公眾對事件真相的求知欲。由此可見,新聞媒體應當努力挖掘事件中的各個角度,通過多視角的報道來展現新聞事件[3]。
另一種情況是新聞媒體在稿件選編、版面安排、播出組合中出現負面新聞居多的問題。這些客觀真實對社會的本質真實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對社會輿論帶來了消極影響。負面新聞往往比正面新聞更能吸引讀者,但新聞媒體不能為了閱讀量刻意大量報道負面新聞。這些新聞報道雖然是真實的,但屬于表象真實,容易使公眾對所處的社會環境產生消極看法,忽視整個社會環境還是真善美的正能量占多數的本質真實。
(四)積極發揮新聞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功能
新聞媒體具有輿論引導的功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公眾的情緒和態度[4]。基于此,在保證新聞內容真實、準確的基礎上,新聞媒體在應對社會熱點事件時,應及時主動引導輿論方向,給大眾以安全感等,凈化網絡輿論環境。新聞媒體要充分運用權威部門和專家等話語,針對公眾的關注問題及時進行解讀報道,發揮媒體公信力,從而最大程度上避免公眾被虛假消息誤導。要發揮新聞媒體推廣知識的功能,消除公眾疑慮,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謠言的傳播速度快,引起的網絡輿情熱度高。面對謠言病毒式的快速傳播,新聞媒體應當主動出擊,及時發布權威信息來源的官方通報辟謠信息,進行求證報道,加強新聞媒體責任意識,遏制謠言的擴散傳播。例如,人民日報等多家官方新聞媒體,都專門開辟了諸如“求真”之類的辟謠欄目,通過采訪權威專家、機構,對社會大眾關注的相關謠言進行辟謠、科普。
上文中提到的“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在網絡上點擊量超億次,公眾關注度非常高。但新聞媒體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最先由江南都市報社通過采訪權威部門辟謠,及時將真實情況進行了報道,起到了很強的輿論引導作用,維護了江西形象。
(五)活用全媒體資源 進行差異化報道
如今,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新聞媒體都在朝全媒體方向進行媒體融合發展。具體措施包括:推出微信公眾號;在微博、抖音、騰訊視頻號等平臺開設官方賬號;打造自己平臺的手機客戶端。這些措施一方面使傳統媒體通過多端多平臺拓展了自身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豐富了公眾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選擇面。
受眾在接收信息時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選擇。比如,上了年紀的人,因為習慣或是對新興科技的不熟悉,更偏向于通過讀報、看電視、聽廣播這種傳統方式來獲取信息。而年輕人則可能更熱衷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可見,媒體在不同平臺的傳播上應注意區分定位。新媒體的受眾更趨于年輕化,因此要注重網絡的傳播規律和特點,要和傳統新聞媒體的報道方式、風格區別開,探索新媒體受眾更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更利于傳播的寫作風格,在維持作為新聞媒體專業性的基礎上,增加網絡用戶的數量和范圍。
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的文章標題一改嚴肅的風格,轉變成更簡短、更樸實、更有趣味性的“網絡體”,讓讀者感受到了媒體的“接地氣”,改變了群眾對新聞媒體嚴肅刻板的印象。例如,新華社微信公眾號在2022年7月16日發布的一篇標題為《張同學,你被曝光了》的公眾號文章,標題引用的是正文中北京市公安局微博賬號“平安北京”的微博內容,對7月4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張明涵同學,在地鐵勇敢出手,制止偷拍行為,派出所希望研究所對該同學予以表彰一事進行報道。其通過富有趣味性的標題吸引了讀者的閱讀欲望,加強了該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度,收獲了10萬+的閱讀量。
但新聞媒體在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化身“標題黨”,不能用夸大、夸張、打擦邊球的詞語等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博取關注,內容卻與標題毫不相關,違背新聞真實、準確的基本原則。這樣既有損新聞媒體的媒體形象,又會降低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無論是傳統媒體報道還是新媒體報道,標題都需要遵循標題準確,題文一致的原則,語言可以通俗但不能低俗,也不能為了博眼球,刻意使用不當的標題。另外,如果是嚴肅性報道需要避免娛樂化。例如災難性報道用詞必須嚴謹、報道必須嚴肅。
作為新聞媒體,必須把遵循新聞真實、客觀、準確的規律放在首要位置,同時要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社會正能量。自媒體時代,新聞媒體首先要更加注重自媒體信息的傳播特點,真實、準確地為公眾還原新聞真相。其次需注意做好正向的輿論引導,使其能對個人和社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發揮新聞媒體信息傳遞和輿論引導的價值,提高公眾認知水平。最后,要充分發揮媒體融合作用、聯動效應,多端多平臺擴大受眾面,最大化提升新聞媒體的報道傳播速度、傳播范圍,擴大報道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江西記協.“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假的![EB/OL].中國記協網,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7-06/14/c_136358548. htm,2017-06-14.
[2] 陳曦.淺談自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4):58-59.
[3] 吳少平.試論從受眾心理看完善電視熱點新聞報道[J].才智,2012(35):235.
[4] 樂曲.論全媒體時代突發事件輿情應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作用[J].新聞前哨,2021(11):40-41.
作者簡介?丁憐,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媒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