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珍 吳梅姐 王婷婷
(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健康學院,福建 泉州 362011)
形態學檢驗作為醫學檢驗專業的核心和基礎,主要是利用顯微鏡對各種標本中的細胞和有形成分包括骨髓細胞、外周血細胞、尿沉渣、細菌、寄生蟲等進行觀察[1],為臨床各種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甚至是作為某些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近年來隨著醫學檢驗技術快速發展,檢驗儀器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檢驗人員過度依賴自動化儀器而忽視細胞形態學檢驗能力的鍛煉和提高[2]。隨著老一輩形態學檢驗人員的逐漸退休,年輕一代檢驗人員的形態檢驗能力呈逐年下降趨勢,人工顯微鏡檢查正在被逐漸弱化,成為許多年輕檢驗人員的“短板”[3]。然而自動化儀器檢測結果往往會有漏檢或錯檢的情況發生,人工復檢結果在臨床診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4]。因此,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讓學生充分了解檢驗領域儀器化、自動化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形態學檢驗能力,才能在日后從事檢驗工作時為臨床醫生提供更有價值的診斷信息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的健康。然而對于大部分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形態的識別相對較復雜且抽象,傳統顯微鏡觀察方法的視野又過于局限,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5]。如何利用好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形態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形態學有更好的辨識能力,成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形態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6]。
針對以上這一現象,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研室成員了解到,目前顯微數碼互動系統廣泛應用醫學院校中組織學與胚胎學[7]、病理學[8],細胞生物學[9],醫學形態學[10]等各種微觀結構的實驗教學中,且效果良好,于是組建了臨床數字化實驗室并引進了顯微數碼互動教學系統,應用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形態實驗教學中。該系統教師端和學生端均采用高清數碼顯微鏡,分別關聯各自計算機形成一個處理單元,再通過局域網實現所有單元之間互聯,最終利用互動系統控制軟件進行課堂教學[11]。該系統的應用打破了原有普通光學顯微鏡形態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實現了課堂中師生之間互動,圖像和數據共享的模式,教學效果滿意。
選取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9級醫學檢驗技術1班學生作為觀察組,總人數59人;選取2019級醫學檢驗技術2班學生作為對照組,總人數61人。教學內容包括《臨床檢驗基礎》《臨床血液學檢驗》《臨床寄生蟲檢驗》《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等多門涉及形態學觀察的實訓教學。
觀察組在數字化實驗室采用顯微數碼互動系統進行授課,學生在觀察圖像過程中可與教師通過文字、語音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互動,若發現典型細胞或共性問題可通過“屏幕廣播”共享給每個學生或投放到大屏幕給全班同學進行講解和共同探討;其形態分析軟件功能強大,可對采集的圖像進行處理、測量、分析、保存等;同時教師端可實時監控到學生端情況,避免學生做與課堂無關的操作。對照組在普通實驗室采用傳統顯微鏡方法教學,即每個學生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此方法教師無法觀察到學生顯微鏡下的圖像,只能在學生有問題時舉手示意,教師走下講臺為其答疑。為使結果更具可靠性,觀察組與實驗組均由同一名教師授課。
3.1 實習前形態綜合實驗考核
兩組學生均于2021年7月下臨床實習,實習前對其進行形態學綜合實驗考核,考核試卷從全國職業院校檢驗技能競賽形態學圖庫中按骨髓細胞(40%)、外周血細胞(20%)、尿液成分(20%)、寄生蟲(15%)、微生物學(5%)的比例隨機抽取95道圖片識別題和1道病例分析題,由電腦隨機組成A、B、C、D四套試卷,考試內容相同,題目順序不同,全部學生在電腦室同步考試,比較兩組學生的考核成績。
3.2 形態學實驗課堂情況滿意度調查
所有形態課程結束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形態學實驗課堂情況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形態學實驗課堂氛圍、對形態學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態識別能力、病例分析能力以及是否便于保存和積累學習資料等方面。
本次收集的形態學考核成績和問卷調查均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優秀率和及格率用百分率(%)表示;平均成績用±s表示,行t檢驗;問卷調查結果采用x2檢驗比較,檢驗水準為雙側ɑ=0.05。
將兩組學生實習前形態綜合實驗考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分別比較考核成績的優秀率(90分以上)、及格率(60分以上)以及平均成績。其中,觀察組優秀率為10.17%,及格率為94.92%;對照組優秀率為4.91%,及格率為85.25%;觀察組實習前形態綜合實驗考核平均成績為(76.86±9.86)分,對照組實習前形態綜合實驗考核平均成績為(68.30±9.74)分,數據顯示,觀察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顯微數碼互動教學系統的應用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實習前形態綜合實驗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實習前形態綜合實驗考核成績比較(±s,分)
?
共發放120份問卷調查表,回收合格問卷12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將此120份問卷反饋分為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維度,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顯示,觀察組對形態學實驗課堂情況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利用顯微數碼互動教學系統進行形態實驗教學較傳統普通光學顯微鏡教學效果更好(見表2)。
傳統的形態學教學模式主要以“講解式”為主,觀察標本前教師先將本次課要觀察的細胞進行知識梳理,之后學生通過普通光學顯微鏡來觀察玻片標本,受微觀視野的限制,教師無法實時看到學生鏡下的情況,只有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走下講臺對其進行指導,且由于形態學的抽象性,講解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且很多共性的問題往往需要重復講解多次,如遇一些典型的細胞,受顯微鏡獨占性的影響,也不能向全體同學展示,只能讓學生輪流過來觀看,浪費課堂時間且增加了教師的課堂工作強度,教學效果亦不理想。
顯微數碼互動系統的應用能夠彌補傳統顯微鏡實驗教學方法的不足,教學模式以“互動式”為主。在觀察過程中學生有問題可通過“電子舉手”隨時與教師進行圖像、語音等的雙向交流,如遇典型的細胞或共性的問題可廣播到學生端或投屏到大屏幕向全體學生展示、講解和共同探討,實現全班的互動,既可做到“點對點”亦可實現“點對面”教學[12];教師在教師端計算機上可實時觀看學生鏡下情況,輕松實現督促和指導并行;形態學分析系統可對圖像進行采集、分析和處理,易于保存,方便學生積累學習資料;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氛圍更為活躍,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良性的促進作用。
在該系統的應用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首先,在教師方面,雖然此系統在引進時對教研室全體老師進行過系統的培訓,但還有部分教師對該系統不夠熟練,無法在課堂上充分體現該系統的優勢,對此,帶教老師應充分了解該系統各模塊功能,并熟練應用,以提高教學效果。其次,在學生方面,高職高專的學生更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探索精神,盡管該系統的應用解決了傳統模式的局限性,實現互動性,但常有“冷場”現象發生[13],對此,帶教老師應該善于運用多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到課堂中來。在管理方面:顯微鏡屬于精密儀器,價值不菲,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操作不規范而導致設備出現異常,維護成本較高[14],對此,實驗室管理者可根據顯微數碼互動教室的特殊性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避免因不規范操作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在醫院檢驗科儀器化、自動化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忽視形態學檢查的重要性,形態識別能力成為許多年輕一代檢驗人員的“短板”。近年來多位專家同時表示:“形態學檢驗對臨床診斷及治療有著重要的意義,檢驗人員不應丟了顯微鏡這一重要的檢查手段”[15]。然而細胞形態學千變萬化,復雜且抽象,非一日之功可完成,應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其對形態學識別的興趣,練好基本功。將顯微數碼互動系統應用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形態學實驗教學中,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許多弊端,在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形態識別能力和分析病例能力、保存圖片積累學習資料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效果,打破了普通顯微鏡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對于學生形態學檢驗能力的培養有著“質”的提升,為今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基礎,值得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形態學實驗教學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