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亞軍,邢 迪,張航波,周 碩
(翠北實驗小學,廣東 深圳 518000)
小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需要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要求嚴格控制小學生的作業負擔,控制書面作業的總時長,以保證小學生的睡眠時間,堅持狠抓落實、從嚴治理。“雙減”政策是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樹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克服重復化、機械化,全面發展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舉措。在素質教育中,身體素質作為重要的一環,只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身體免疫力,才可能減少小學生的近視率、肥胖率等,真正使小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是所有體育工作者面臨的關鍵問題。基于此,本文以“雙減”政策為背景,探討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旨在提高小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意識,加強體育鍛煉習慣,進而提高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達到提高機體機能和抵抗疾病的目的,以保證小學生獲得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以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查閱相關文獻,為本文的撰寫提供理論基礎。
設計翠北實驗小學“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問卷”,共發放問卷80份,回收問卷80份,有效問卷80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均為100%。
向5名專家進行訪談,通過專家給出的意見和建議修改問卷。同時,針對影響小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對專家進行訪談。
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類,并根據整理的資料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以確保本文的嚴謹性。
運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統計。
體育鍛煉是身體和智力并行的一項活動,會根據人體的生長發育規律、身體機能狀況以及動作技能的不同促進身體的全面發展,進而達到豐富文化生活和支配空閑時間目的的體育活動。“生命在于運動”,如果體育運動減少或者久坐不動,會使人體的血液流量減少、肌肉供氧量不足,致使肌肉松弛、身體抵抗力下降等,產生一系列損害身體機能的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人的惰性是天生存在的,網絡社交工具在帶給人類便利的同時,其危害也在日益增長。
上述不健康的行為同樣會損害小學生的身體,因此課外體育鍛煉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體育鍛煉有利于小學生骨骼、肌肉的增長,加快血液流動,增強心肺功能,進而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小學生機體對不同環境的適應能力。除此之外,適當的體育鍛煉,在不同程度上還會提高神經系統的調節能力,進而提高小學生的反應速度,使小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也能有較強的感知和預判能力,以保證機體生命活動的運行。
小學生除了要有良好的體質,還應加強心理素質的建設。長期不運動可能會使小學生出現焦慮情緒、作息紊亂的情況。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提高,體育鍛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在參與體育鍛煉的同時也感受著鍛煉帶來的心理上的積極影響。因此,小學生在運動鍛煉中可以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使性格和個性在體育鍛煉中達到和諧的發展狀態,進而提高心理素養。
通過專家訪談了解到,“雙減”政策是國家對教育做出的一項重大指示,減少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會使小學生課余時間逐漸增加,因此影響小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因素可能存在相應的變化。
通過發放問卷對小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進行整理、分析,可以將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因素總結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圖1)。其中,主觀因素包括體育鍛煉態度、體育鍛煉習慣、自制力、健康狀況;客觀因素包括學校支持、家庭環境、其他因素等。

圖1 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有78名小學生認為自身的健康狀況很重要,對體育鍛煉有較大的影響;有75名小學生認為自制力也是一項重要的因素;有70名左右的小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態度、體育鍛煉習慣及學校支持這3項因素也有一定的影響;家庭環境和其他因素所占的比例稍小。(圖2)

圖2 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影響因素對比
(1)主觀因素。健康標志一個人機體處于正常的狀態,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有利于提升身體機能。在影響體育鍛煉的因素中,主觀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本文研究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討論。
①體育鍛煉的態度和習慣。M·謝里夫認為,態度是生物有機體對于對象和現象發生反應的準備狀態,使個體的反應帶有選擇性、方向性以及一定的持續性。可見,體現態度的三要素是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因此,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體育態度的形成與所接受的體育教育密切相關。體育態度是個體對體育鍛煉、體育活動所特有的體育行為和體育意識的綜合評定,同時還對個體體育行為的影響具有指導性。因此,小學生的體育態度會間接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行為,進而會對小學生的身體素質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早期的心理學領域發現,態度與行為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說,體育鍛煉習慣與體育鍛煉態度成正比,“態度決定行為”,因此體育鍛煉態度成了先決條件,影響著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
②自制力。自制力指人們能夠自覺地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緒、行為、時間。羅伊·L·史密斯指出,自制力宛若受到控制的火焰,正是它造就了天才。自古代百科全書式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哲學家都注意到,美好的人生建立在自我控制的基礎上,故自由即自控。自制力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小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教育無形之中也會使小學生的自制力得到提高。《自控力》一書中也指出:提升自控力較為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運動。也就是說,小學生的自制力有利于其參與體育鍛煉,體育鍛煉也對小學生自制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③健康狀況。“生命在于運動”深刻闡述了一個健康的體質、強壯的體魄離不開鍛煉。小學生的健康狀況,指的不僅是身體機能,還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健康等方面。有專家預言稱,“第三狀態”(指人的身心處在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及體驗)將會是21世紀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堅持體育鍛煉是提高疾病抵抗力的一個重要途徑。“第三狀態”也就是亞健康,是處在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過渡狀態,甚至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現形式。小學生長時間處于這種生活狀態,會導致其身體機能的迅速下降、甚至導致情緒異常。所以,小學生的體育鍛煉與其自身健康狀況在不同程度上會相互影響。
(2)客觀因素。①家庭因素。家庭作為現代社會下的一個子系統,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小學生接觸的第一所學校,伴隨小學生的一生。教育的基礎離不開家庭教育,父母作為家庭成員的一部分,對小學生的啟蒙與引導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父母的言行對小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對體育的態度和行為會影響小學生的體育態度、行為,間接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方式和鍛煉效果。家庭的體育態度越積極、目的越明確,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作用就越大。根據問卷調查本文將從家庭因素的3個方面進行影響分析。
第一,父母文化程度和經濟收入。文化代表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素養,標志著全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父母的文化水平決定其思維方式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處理方法。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的關系呈現低度正相關,也就是父母的學歷越高,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行為越好;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態度與父母學歷高低成正比,即父母學歷越高,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態度越好。父母的經濟收入與文化程度關系密切,一般來講父母文化水平越高,經濟收入相對較好。經濟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家庭的生活方式、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和除了溫飽問題外的其他娛樂活動,包括體育消費。例如,健身場所的選擇(健身房、私教課),購買運動用品、器材等就由家庭經濟高低來決定。因此,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經濟收入對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不可忽視。
第二,家庭成員關系。家庭關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緣或法律擬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家庭關系依據主體標準可以分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本文提到的家庭關系主要指父親與母親、父親與孩子、母親與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家庭成員關系的好壞對小學生對家庭的看法、對生活的態度以及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等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良的父母關系,如對抗、冷戰、分居、離異、再婚,不僅會導致小學生心理受創,還會對小學生的體育行為和健康觀造成影響,進而使小學生本該有的生命活力逐漸淡化。因此,父母作為家庭的主導和支柱,對小學生進行體育教育的引導和培養尤為重要。
第三,家庭體育鍛煉氛圍。家庭體育鍛煉氛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家庭也是小學生生活和鍛煉的主要活動區。在此意義上,家庭的傳統體育習慣和體育氛圍會直接影響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情。良好的家庭鍛煉氛圍,會提高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熱度和樂趣;反之,如果父母缺少對小學生的體育教育,沒有良好的鍛煉氛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也會淡化。這是由家庭教育先入為主的優先特征所決定的,因此父母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對小學生的體育意識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父母對體育的態度和認知情況是家庭體育氛圍形成的前提。營造融洽的家庭體育氛圍,還需要與小學生自身的鍛煉習慣有機結合,這種結合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而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學校因素。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離不開學校的引導和支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也要落到實處。國務院提出要建設“體育強國”,課外體育鍛煉同樣不能停止。學校也要認真貫徹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上好文化課的基礎上,鞏固體育在各學科中的地位是學校的責任。體育作為教育的一個學科分支,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關鍵時期,學校要立足小學生的長遠發展,發揮本位價值,指導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充分調動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通過開展課上教學,確保師資力量,加強教師與小學生的體育信息交流。
③其他因素。“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全民健康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作為全民健康的重要盾牌,不僅對提升全民素質有著重大意義,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幾年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電子產品和娛樂工具得到普及,小學生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舒適。在此基礎上,娛樂App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如抖音、小紅書、Keep等娛樂或健身軟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發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使小學生根據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舞蹈、瑜伽或健身塑形的鍛煉。因此,這些因素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雙減”政策做的不僅是小學生書面作業的減法,更是體育鍛煉的加法,同時也是對體育事業的一次考驗。在這關鍵時期,小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其身體素質的提高對抵抗病毒的感染有著非凡的意義。為提高身體素質,小學生必須克服困難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在此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都會對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產生影響。因此,小學生需要提高自身意識,促進自身身體機能的發展,提高身體素質,家庭、學校、社會、政府等也需要相互配合,通過豐富且多樣化的方式共同提高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并推動小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
小學生自身態度的轉變是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始。首先,小學生需要提高對體育的認知,加強對體育的了解,強化體育意識,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和良好的體育動機,逐漸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明確體育鍛煉的目的。其次,小學生需要提高自覺性,摒棄陳舊的體育觀念,把體育需求與社會要求結合起來,適應社會的發展,養成體育鍛煉習慣,進而提高課外體育鍛煉的價值。
首先,父母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樹立良好的家庭體育觀,加強體育意識,高度重視家庭體育對小學生重要性的認識。其次,家長應通過與小學生交流,了解小學生的體育態度并進行正確的引導,激發其體育熱情和興趣,積極組織家庭體育活動,促進家庭成員關系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體育氛圍,并發現小學生的體育特長及興趣愛好,為小學生今后的體育發展奠定實踐基礎。最后,家庭可以配備一些簡單、便捷的體育器材,如瑜伽墊、跳繩、啞鈴、跑步機等,加大對小學生體育經費投入的力度。
首先,學校要根據環境、場地的變化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力量,豐富教材內容,普及衛生、安全和防疫的理論知識,讓小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提高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質量。其次,還可以完善網上教學模式,優化直播教學平臺,加強教師對新型教學模式與平臺的利用,創編獨特、個性化的課程內容,豐富鍛煉方式,以保證體育教學質量。最后,教師可采用激勵原則,使小學生每天堅持課外體育鍛煉,并以“打卡”形式進行,強化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效果。
無論是哪一個時期,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理念仍然不能改變。政府需要通過對體育政策進行宏觀的頂層規劃、趨勢引導,加強小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意識。此外,體育各部門、機構要落實責任,保障和支持體育政策,加強健康理念的指導,科普體育知識,提升小學生健康素養,改善小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參與度,進而將體育強國戰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