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玥
(安徽工程大學 數理與金融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的增長一直保持平穩水平,與此同步的是社會需要綜合素質更高的勞動力,其中以大學生為代表。根據調查與推測,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內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已提升至22%;在2030年至少提升為30%,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中的占比將會進一步加大[1]。大學畢業生群體在青年群體中是最富有生機、活力以及創造性的,經過系統的學習他們可以更好地熟練運用現代科學與技術知識,是珍貴的人力資源。經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一批批合格的大學生被高校送往就業市場。就業問題是重要的民生問題,保證大學畢業生就業是一項需要高校長時間堅持的工作[2]。
根據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所公布的最新數據,2020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87萬人,比2019年的857萬人增加了30萬人。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間,高校畢業生人數一直呈上升態勢,從612萬人上升至887萬人。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大學生就業問題愈發嚴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以我國教育部承認學歷的高等學校為總抽樣框進行大學生追蹤調查,基于分層、多階段等概率的抽樣原則將抽樣分為三個階段:(1)抽樣單元為學校層級;(2)抽樣單元為學科專業;(3)抽樣單元為班級。依據不同學校層級、學科類型以及分布地域將第一階段所抽取的學校劃分為3個抽樣層,最終抽取20所高等學校;第二階段的二級抽樣單元為專業,隨機抽取每所樣本學校中的8個專業;第三階段的三級抽樣單元為班級,隨機抽取樣本專業中每個年級的1個班。對2015—2020年中各學校的追蹤調查進行匯總,見表1。其代表性較好,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大學生10年間的基本狀況(樣本回應率95.68%)。

表1 十次調查中應屆畢業生樣本基本情況

續 表
該追蹤調查中包括了應屆畢業生的基本情況,對2019年6月應屆畢業生的工作落實狀況進行調查,見表2。

表2 2019年6月應屆畢業生的工作落實情況

圖1 心理焦慮指數得分(區間5~25分)
如表2所示,“985”高校、男性以及生源地在一線城市的應屆畢業生的工作落實率最高[3]。對不同學校層級所有應屆畢業生中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以及沒有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心理焦慮程度進行統計調查,通過Kesler10量表進行評估,結果如圖1所示。
沒找到工作的畢業生的心理焦慮指數得分普遍高于找到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其中以高等職業學校的應屆畢業生為最高,原因是社會各屆對學歷的要求,大多數招聘企業更愿意招聘學校層級為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普通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就業機會遜于重點大學的應屆畢業生,所以心理焦慮程度高,就業壓力大。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教育部下令命各高校開展就業指導的服務,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4]。
合理的就業選擇可以在切實保證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保證其未來的職業發展,幫助社會合理分配人力資源。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呈現了一個時代的變化,受社會主導價值取向的影響而改變。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結構和流動發生變化,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情況,顯現出時代特征。改革開放后,極大程度釋放了社會的整體活力,社會不再以各種方式限制或束縛市場經濟變革下的個體,可以根據自身想法選擇就業。市場化改革同時改變了傳統的權力分配和利益格局,打破了原有的體制機制與主流價值觀念,影響到學生的擇業觀念。許多學者對學生擇業觀的變化進行研究,認為學生表現出來的擇業觀變化反映了國家從傳統計劃社會轉變為市場經濟社會,從傳統農業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情況。整體的轉變過程中,學生擇業取向受時代變化影響,即社會變革導致社會資源在配置和勞動力市場劃分等社會制度方面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轉型時期的勞動力市場具有明顯的“二元化”特征以及更明顯的制度性分割現象。分割形式中包括所有制分割與地區分割這兩種分割形式,是影響學生就業選擇的制度性主要原因。
近年來,受國際經濟形勢與經濟發展轉型的影響,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變慢、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加劇、房價與生活成本上漲、社會文化環境愈發復雜,大學生就業的障礙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在新形勢下,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變化進行研究,主要通過“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Panel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PSCUS)數據分析。大學生追蹤調查項目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的重大社會調查項目,以全國為基礎在其范圍內挑選具有代表性的大學生為對象,實現對大學生就業、學習、生活以及價值觀狀況的全面了解。通過多階段混合抽樣將“學?!薄皩W科”“班級”分為3個層次的抽樣單元,在不同學校層級、學科類型以及分布地域抽取十余所高校展開問卷調查。從2015年開始基線調查,每年實施一期跟蹤調查。通過2019年的調查數據分析,大學生想要選擇的工作單位類型和地域,相較于2015年的基線調查結果如下。

圖2 大學生最想去的工作單位類型(2015年、2019年度)
(1)在就業意愿上比較明顯的“體制內偏好”。如圖2顯示,2015年度和2019年度的調查可知,選擇去體制內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等單位工作的大學生比例都明顯比選擇去體制外如外資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創業等就業的大學生高。2015年想去體制內單位工作的大學生超過85%,2019年的情況雖然有所下降但也高達60%,想去體制外單位工作的大學生人數所占比例較低。(2)體制內理想就業單位類型的結構變化。通過研究體制內的就業單位類型可知,考公務員的熱度在逐漸下降。2015年度與2019年度選擇去黨政機關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并不太高,都沒有超過20%,說明選擇報考公務員的大學生人數雖然依舊很多,但大部分大學生在進行就業選擇時并沒有過度追捧報考公務員的情形。并且對比兩個年度的發展趨勢可知,2015年想去黨政機關工作的大學生人數高達95%,2019年想去黨政機關工作的大學生比例卻不到20%。由此可知,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將會越來越理性。(3)體制外理想就業單位類型的結構變化。體制外的工作類型內部結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最明顯的是選擇去私企就業的大學生所占比例增長十分明顯。2015年選擇去私營企業工作的大學生人數所占比例低于30%,但2019年選擇去私營企業工作的大學生人數所占比例已上升至40%。說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私營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好,許多發展較好的私營企業也逐漸在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中被首肯。受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選擇去外資企業就業的大學生所占比例明顯降低,選擇去國有企業工作的大學生所占比例增加,與以前的就業選擇觀念對比鮮明。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多年改革中不斷提升,薪酬制度也變得合理,市場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對比外資企業與部分壟斷性國有企業,二者工資待遇之間的差異已經逐漸消失,同時,國有企業的穩定性比較高,失業風險與競爭壓力更小。因此,國有企業在大學生的工作選擇中逐漸取代了外資企業的地位。
大學生在就業選擇方面的地域偏好較為明顯,大部分大學生都選擇去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工作,不愿意選擇經濟不夠發達的二三四線城市、縣城、鄉鎮以及農村等地區。黨的十九大雖然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鼓勵大學生村官在基層扎根,但是選擇去這些地方工作的大學生所占比例仍然很低。雖然一線城市的房價飛漲、生存壓力大、競爭壓力大,但是依舊有很多大學生選擇去一線城市發展。大學生在奮斗一段時間之后發現一線城市對城市人口數量的增長控制十分嚴格,外來人口很難落戶,他們無法扎根在這里,會逐漸選擇離開一線城市。與此同時,二線城市開始放松戶籍限制,很多發達的二線城市為了搶奪優質人才紛紛降低其落戶門檻,經濟發達的二線城市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斷增強。
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2019年的數據對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地域路徑依賴解釋進行了驗證。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學校就讀的大學生中,有85%的學生選擇未來留在一線城市工作,在非“北上廣”學校就讀的大學生中有近一半選擇留在二線城市工作。這說明大學生就讀大學所在城市的等級對其未來就業的地域選擇有著決定性作用。

圖3 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多維解釋框架
大學生就業選擇受一系列因素的共同影響,刨除經濟等動態因素的影響之外還受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無法通過單一性的理論視角全面分析大學生就業選擇的成因?;谏鲜鲅芯刻岢龃髮W生就業選擇的多維解釋框架,見圖3。
大學生就業選擇取向受一定歷史時期的宏觀社會結構和制度背景影響,大學生就業選擇的基本分化可以通過社會變化與市場化轉型所引起的勞動力市場制度性分割來解釋,通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偏好可以體現出體制內與發達地區的偏好,并且學校、家庭受這些社會制度的影響再次向大學生傳遞這些影響,綜合起來導致背景與特征不同的大學生進行就業選擇時的差異進一步加大??傊髮W生在選擇理想的就業工作地域時受個體、學校特征以及家庭背景的影響,可通過風險偏好程度與機會成本大小的角度對這一發現進行解釋,在相對競爭中處于劣勢、人力家庭資本等競爭情況不好的大學生,例如女性大學生、農村大學生、學習水平不高的大學生、家庭經濟水平較差的大學生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大學生,他們在進行就業地域選擇時更容易選擇前往小城市工作,因為就業的風險較小、機會成本較低。
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對其所學專業缺乏興趣,了解專業形勢與就業前景的人數更是寥寥無幾,所以有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陷入迷茫,承受巨大的就業壓力。歸其原因是在最開始選擇專業進行學習時,由于聽從父母意見、服從分數調劑等多種原因并沒有選擇自己所喜愛的專業,所以沒有學習興趣,也不關心未來發展。對于這類情況,高??梢岳每茖W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使大學生萌發學習專業的興趣,為其掃除就業盲區,消除其就業顧慮,幫助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減少自身盲目性,幫助其理性就業。同時,正確引導家庭教育有效規劃大學生就業途徑,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加強大學生就業相關方面的教育,整體提升家庭成員對大學生就業知識的了解,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根據社會實際需求循序漸進地引導大學生,并在平時注重對大學生的情商以及職業道德的培養。
許多大學生擁有正確的擇業觀,能夠很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單位,也有部分學生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無法正確評價自己,要求過高,無法正確衡量得失,最終落個不上不下的尷尬結果。還有學生的競爭意識薄弱,等靠觀望,眼看著好機會從身邊溜走不知把握。針對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就業盲從及目標缺失等問題,就業指導課程可以幫助大學生規劃職業生涯,促進大學生對他們在新時代中所處重要位置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勇敢承擔起他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引導廣大畢業生明白我國改革開放的當前大環境為他們所創造的有利條件,為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供廣闊的平臺。
在大學生擇業的過程中,了解就業政策是必須的,若是了解不夠清楚或者說不了解,在擇業過程中就會出現擇業混亂的情況。但大學生就業的制度不斷發生改革與完善,且各地市之間的情況不同,政策上的體現也不同,很難統一大學生對就業政策的認識。所以需要加強宣傳國家、各省發布的就業政策,讓大學生明確其在就業過程中的責任、權利及義務,以及用人單位與學校雙方的責任、權利與義務,使其眼光不拘于眼前,實現大局為重。
應用線性回歸模型與二元logistic模型對應屆畢業生的工作落實情況、就業信心以及心理壓力等各種影響因素展開分析,見表3。

表3 應屆畢業生工作落實情況、就業信心以及心理壓力的回歸分析
表3顯示,就業指導的課程能夠有效提升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信心,通過其他形式的就業指導能夠有效改善學生的工作落實情況,為其舒緩心理壓力。其他形式的就業指導包括:應用網絡信息投放、微信公眾號軟文推薦等形式發布就業信息與招聘信息,通過以學院、系別以及班級為單位創建QQ群或微信工作群并在群內發布相應專業就業崗位信息;應用線上線下的講座以及網絡直播等形式指導高校應屆畢業生制作簡歷,教授其面試技巧,為其規劃職業生涯,通過網絡咨詢以及網絡答疑等形式為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一對一輔導和幫扶,通過輔導員、專業課老師以及院系教師推薦可靠的崗位,發布有效就業信息,提供具體就業指導,通過聯合高校與企業組織招聘會、雙選會等。
總之,為了推動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良好發展,高校需要積極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雖然就業指導工作具有較強的政策性、較大的工作量、任務較重,但與大學生群體和社會方方面面都有重要關系。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勞永逸,需要結合時代背景從當下出發,在不斷的探索中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尋求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