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勝
(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杭州 310000)
在我國存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低附加值困境和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而未來中國制造業必須更高效、自主、實現精準的生產和管理。其中智能化改造、附加值提升、互聯網技術深度應用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而數字化與智能化是未來中國制造發展的重要趨勢。一方面許多單一功能的生產線需要改造為智能化多功能柔性生產線,以適應個性化定制產品的加工需求;另一方面新型自動化設備的日常保養,這些都需要具有一定技術的工人來完成,以幫助企業快速提升轉型。而現如今問題是學校培養的學生不能被企業直接應用,離企業的標準、技術技能要求還相差甚遠,而作為中職電工電子專業我們應如何面對新形勢,做出應對策略呢?
(1)具有過硬的復合技能
在現代智能制造型企業中,對于設備的保養與檢修工作,單一工種的技術員工是完成不能勝任的,其中涉及的技術點比較多,大多為機械裝調、自動化控制、網絡通信以及工業機器人和視覺識別等新型技術。所以企業也希望公司技術員工能掌握當前的最新技術,以快速適應設備的更新、維護與保養等工作。例如電氣設備維修崗位不但要求有較高的本專業技能同時還要懂常見的機械傳動與維修知識;又如電子設備裝配與維修崗位不但要看懂電子線路原理圖,還需要知道一些網絡通訊和物聯網等方面的知識。國家層面在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職教20條中提出了“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其中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為了提升畢業生、社會成員職業生涯發展中所需的綜合能力,以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就業矛盾,可見國家正在鼓勵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與發展[1]。
(2)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
對于企業唯有不斷創新,才能源源不斷的推出新的產品,贏得市場需求。創新是企業創造財富的源泉,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員工的創新能力是企業的重要資本,所以企業也非常需要賦有創新能力的員工,這些人可以為公司產品及技術等方面提供更為合理的方案與意見,這樣可較好的促進企業發展與產品的創新,由于職業教育特點所在,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操作技能為主,學生要將所學知識進行學以致用,不能一味地按部就班完成任務,要從理論與實踐中不斷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的優良品質。學校創新教育可將實際案例引入課堂,各學科各專業都賦有創新教育元素,不斷提高綜合創新能力。
(1)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
愛崗敬業指的是忠于職守的事業精神,這是職業道德的基礎。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敬業就是要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只有愛崗敬業的人,才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不斷地鉆研學習,為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在企業快速轉型的背景下,企業員工應刻苦鉆研,創新技術,改良工藝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使企業緊跟時代發展,對企業穩步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可見員工的愛崗敬業對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2)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西門子公司總裁曾說:“精益求精制造產品,是我們德國企業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工匠精神非常重要。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們才能使產品做得更加高質量,更加優秀。企業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員工,他們知道這些員工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員工工匠精神的滲透與培養對于企業非常重要。工匠精神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希望這個素養在其職業教育的初期開始滲透,在他的職業學習與工作中逐漸養成。這就需要職業學校培養學生時不斷弘揚工匠精神的培養理念,讓學生從內心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八九十年代由于我國制造業還不發達,學校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能滿足當時就業工作需求。但是現如今科技飛速發展,從2G到5G,從晶閘管到IGBT,從8位MCU到32位MCU,以及現在的大數據、云計算等等,相關技術與產品進行了多次的更新迭代。而部分職業學校專業課程還停留在八九十年代,嚴重滯后了當前工業技術的發展。教師缺乏專業改革、專業創新實踐的思想比較嚴重;教學知識點相對過時,導致學校培養的學生無法勝任企業的崗位需求,企業需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崗前培訓。學校內電工電子專業學科沒能及時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如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傳感器技術、網絡通訊技術、微電子控制技術、物聯網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等。而如今社會需求大量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所以電工電子專業應與現代新技術、新工藝相結合,不斷改革創新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本領,使學生學以致用、學以能用,提升學生成就感與幸福感。
職業學校重視的是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和技術的學習。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是通過做中學來完成的,但是往往實訓課課時僅占總課時的40%左右,甚至有些偏遠地區學校,實訓設備僅當成了參觀擺設的展品,這樣學生技能的培養與訓練難以得到保證,偏離了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初衷。職業學校應以學生的技術技能培養為主,不應按照普通教育方式進行教學,應有職業教育本身的教學特點,而電工電子專業更為明顯,忽略學生技能培養后將導致畢業學生后無法勝任工作崗位;缺少培養崗位安全操作意識,將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電工電子專業應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有機結合,多開設理實一體化教學,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后進行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利用理論知識進行解答,理實深度結合,加深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才可以融會貫通,真正做到做中學、學中做。
如今電工電子專業不同程度的都進行了與企業合作開展人才培養,但是校企合作不是簡單的員工輸送,而是一對一對的精準崗位對接。校企合作有訂單培養模式、有工學結合模式和頂崗實習模式等,無論哪種模式,在當前產業轉型背景下,電工電子專業學生就業服務的對象是當地生產企業,所以必須了解企業需求,學校要進行專業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調整培養方向,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幫助企業實現快速轉型中技能人才的培養[2]。
針對電工電子專業發展的一些不良狀況,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及自動化設備的相關開發經驗,認真分析并規劃了如圖1所示的中職電工電子專業2+1人才培養學習模式。2+1模式是指2年學校培養+1年企業實踐鍛煉,課程的設置以企業需求的技術與技能為主。其中一年級以專業基礎課程為主,在一年級上學期安排有企業參觀、職業體驗活動,讓學生對本專業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二年級安排有專業核心課程,加入了專業英語、機電設備管理、電氣制圖Eplan等內容,充分利用這一年培養企業需求的必備技能,課程都是以理實一體化為主進行開展,在技能的學習中注重“匠心文化”的培養。在三年級階段學生去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內容有跟崗實習、設備檢測與維護,參與企業自動化設備的改造,以及1+X相關考證,最后還需要2人一組完成綜合畢業設計作品的制作。三年的學習中有硬件設備的安裝接線與調試、也有軟件的編程與設備管理知識;有理論課程也有專業實踐課程;有學校學習也有企業實踐鍛煉與綜合畢業設計,充分考慮學生技術技能的養成與學習。

圖1 “2+1”人才培養模式圖
科技發展到今天,電工電子技術在各專業領域都有應用,大多產品都是機械、電子、電氣、網絡、藝術等相關專業結合的產物,是各個領域的相互配合,這樣看來電工電子專業更像是一門基礎性技術學科。我們應結合當地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開展專業融合,如圖2所示機械專業與電氣專業組合為高端的裝備制造與控制技術;信息技術與電子技術組合為物聯網、智能家居方向。我們需要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同時課程安排應兼顧各個專業,努力為企業打造特色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實現各專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圖2 專業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
對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不是在校幾年或幾個學期可以完成的,需要學校企業多渠道、多時段、多方位協同育人,能這些畢業生盡快適應當地企業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開展協同育人模式。在二年級下學期邀請企業工程師給同學們講解企業文化及產品質量意識,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品質,在三年級下學期我們將課堂搬到企業,由企業工程師開設崗前必要的技能培訓,這樣使電子專業學生提前與企業對接,有助學生提高對崗位的認知度。學校應結合地方企業與學校專業特色,開展校企合作,合作應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周期內,讓學生了解專業發展、體驗企業文化,在校企的共同教育下,提升“工匠精神”,促成學生職業規劃。在不同的學期開設不同的校企合作項目,覆蓋有企業參觀、企業文化專業介紹等等,學校可以開展以學生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企業項目研發,使教師與學生共同進步提高。學校不斷深入校企合作,以企業實際崗位需求為目標修訂的實訓教學內容及技能點,其內容與企業崗位能力進行對接,使得培養的學生畢業后能勝任工作崗位的技能需求。
電工電子專業側重的是學生的動手實踐、通過做中學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需要通過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與解決。對于基本技能課程教師以模塊為單位開展訓練,但在二年級和三年級要加入綜合項目實訓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的知識融會貫通,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同時學校可以開展學生作品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熱度。在明確崗位所需知識與技能的情況下,結合實際生產加工流程,將單調的重復性訓練轉化為以產品的加工制作及調試為主線的綜合實訓項目。融合多門實訓課程,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系統化、結構化。我校電子專業綜合實訓課進行了改革,在之前單一的技能實訓內容上添加了綜合實訓環節模式,學生可以從一個產品的原理分析、電路板的繪制,到PCB的焊接與調試,熟悉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促進學生電子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
科技的飛速發展,電工電子專業會不斷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專業要發展必須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教學觀念。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復合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電工電子專業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工藝,還要積極與相關專業學科結合,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加強地區校企深度合作、多開設專業綜合項目實訓課程,使學生技能得到綜合鍛煉提高,從各方面努力才能不斷加大教師與學生對專業發展的認知度,提升師生整體學習氛圍,促成學生專業技術與技能水平的不斷提升,最終提高學生就業質量,縮短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