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博 王 雪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云南昆明 650033)
2020年3月教育部通過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明確了目標要求,并再次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課程建設的重要性,也是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發展的重要戰略性舉措,為今后推進“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建設指明了明確的方向[1]。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課程思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發揮“立德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其他課程應發揮協同作用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應包括思想政治素養的培養、道德行為素養的培養和心理健康素養的培養[3]。”
“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以看出,實現“立德樹人”,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一貫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提出了基本的工作指導意見。“課程思政”就是要將思政教育元素進行充分挖掘,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融入其他課程教育中去,無論是對于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還是作為宏觀的教育而言,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更多的人才。
要研究如何開展“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為此,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問卷采用的樣本主要是以本校師生為主,同時為深入了解云南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也對云南省部分高校師生進行調研,以期達到對比分析的效果。
調研采用了網絡問卷的形式,問卷內容主要分為基本信息、“思政課程”建設情況和“課程思政”建設情況三個部分。其中教師版問卷共回收到有效問卷143份,人員構成見(圖2-1);學生版問卷共回收到有效問卷1228份,人員構成見(圖2-2)。

圖2-1

圖2-2
(1)師生對“課程思政”了解程度方面
經調研發現,僅有部分教師不能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內涵,不能很好地區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調研的學生群體中,有58%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區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2)師生對“課程思政”重要性的認識情況
在是否贊同“課程思政”是以育人為本,教學為輔的一種新生教學方式的問題中,有15%的教師不贊同此類觀點;在是否有必要在通識課或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問題中,88%的教師贊成“應該融入”,極少數教師認為沒必要或者持無所謂的態度;調研的學生數據中顯示,有73%的學生認為是有必要的,23% 的學生認為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4%學生認為無所謂和沒必要;在“課程思政”可以發揮什么作用的問題中,大多數教師普遍認為有助于幫助高職院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提升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增強職業信心、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
從以上調查情況的分析可見,大多數師生是比較贊同“課程思政”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的,但部分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偏頗,不夠重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應主要交給思政教師和輔導員來解決,不應占用專業課時間;同時,對學生調查的數據也反映出了他們有接受“課程思政”教育的需求,這為學校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增強了信心。
(1)存在的問題
在所在的院校通識課或專業課教學中是否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問題中,57%的教師認為經常融入,43%的教師認為偶爾融入;學生的調研數據顯示,認為經常融入的占比是42%,偶爾融入的占比53%,有5%的學生認為從未有過;在通識或專業課教師在其課程講授思政知識時,學生提問情況和課堂互動情況的問題中,同樣也是僅有5%的學生認為從未有過,幾乎不互動,這說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比較注重進行“課程思政”培育的;在通識或專業課教師在其課程講授涉及思政知識時,認為教師是否專業的問題中,有10%的學生認為教師不夠專業,16%的學生認為非常專業,這說明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在所在高校專業課實施課程育人效果的評價方面,見(圖2-3)。

圖2-3
總結以上三個方面的調研數據不難發現,以我校為例,目前“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學校在“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重點方面不夠明確,未能形成比較系統性、持續性的建設意見,部分專業課教師甚至不能明晰“課程思政”的內涵,對“課程思政”中的“思政”的理解較為機械化、狹義化;第二,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具體的實施策略亟待完善,專業教學標準不明確,人才培養方案存在滯后等問題,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沒有明確的教改方向;頂層設計缺乏系統性,對“課程思政”宣傳力度不夠,應進一步搭建研究平臺,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能制定有效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組織管理整體缺乏聯動性;第三,教師團隊不夠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強大的、專業的教師團隊作為支撐。經過調研發現,部分教師缺乏專業的思政理論知識,對挖掘思政元素無從下手;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工作不夠認真,存在應付的現象,起不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2)師生建議
其一,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思政”應該進行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中,教師的調研數據顯示,文化自信和國家意識的培育占比最高;他們大多主張將社會熱點問題討論、歷史偉人的抉擇解析提供給學生進行參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保證思政教育的正確方向與質量基礎。其二,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更傾向于采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的方式;在通識課或專業課中以怎樣的方式講授思政內容會比較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中,其中增加課程互動,增加思政思考、參與思政相關實踐活動、播放思政視頻或電影占比較高。其三,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建立合理的全員育人體系,充分發揮高校黨委領導、思政理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通識課教師、輔導員的育人功能、要建立思想政治課程體系,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課與通識課的合力等選項占比較高。可以看出,在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提高教師職業素養方面是大家非常關切的內容。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應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堅持不懈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力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法制宣傳教育以及職業理想與道德觀教育等方面來進行培育。
其一,實施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與時俱進,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各專業的核心培養目標:“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公共基礎課程為支撐、專業教育課程為輻射、實踐類課程為延續的‘四位一體’‘課程思政’體系,貫徹德育的根本任務,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各課程同向、協同教育的大格局[4]。”
其二,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形成一個閉環,推進建設改革的發展。“課程思政”實施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學校行政管理層、教師、學生和企業等方面。對學校行政管理層的評價是“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必須要加強頂層設計(包括制度規范、教材等),完善獎懲制度,確保“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的順利進行;對教師的評價方面,建議將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納入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定的范圍;學生是最能體現“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主體,建議每學期期末對學生進行調研,整合有效評價數據,建立持續性的評價體系,把反饋意見實時反饋給學校和教師,以便及時進行宏觀把控,調整課程設計以及教育教學方法;企業作為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是最為直接和全面的,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將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作為“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
首先,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打破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育做法,加深對“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教師的教學重點應考慮學生的具體需求來進行設計,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目的是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做到“真聽”“真學”“真用”。
其次,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有效方式;形式應靈活多樣,傳統教學方式與融媒體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溫度與深度相結合,以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好校企合作這一平臺,可多參與企業文化或者技能比賽活動,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感與職業素養,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
最后,打造更加專業化的教師團隊。做好學校頂層設計,完善獎勵機制,可通過舉辦一些“課程思政”比賽活動,加強與思政教師的合作,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互相取長補短;打造精英團隊,將好的經驗在全校進行推廣;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力度,培育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責任擔當,提升教師整體職業理論和能力素養。
總而言之,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應充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做好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配套體制機制作為保障,同時結合本校專業特色,開發“課程思政”有效資源,積極推動教材、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此外,“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在思想政治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團隊協作、跨學科合作、校企融合,而不是靠一個或幾個教師單打獨斗。所以,只有建立共享共建機制,提倡團隊合作,才能促進課程思想政治發展的有效實施和順利運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