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圖,蔣直平
(中南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 湖南 長沙 410083)
高校肩負著為國家、社會輸送高素質綜合性人才的重任,高校必須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教育。為此,“學困生”必須受到重視。
學習困難成為一個專門的教育研究領域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初,研究方向多集中于“學困生”概念界定、成因分析和轉化教育,但鮮少考慮到學困生學習困難現象背后的課程關聯困境。本文便從課程關聯角度切入,辨析學科關聯困境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方式,從而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另一種路徑。
學困生又被稱為發展困難學生、學業受困生等,許多學者結合自己的研究角度給出了對于學困生不同的定義。如森永良認為在感覺器官、認知能力、情緒發展、運動功能皆正常且所處的環境不存在不利因素的條件下仍會出現學習問題的學生可視為學困生。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困生是由基本學習技能缺乏、基礎知識掌握有缺陷、新舊知識聯系能力不足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孟蘭洲指出學困生的元認知知識相對缺乏。綜合來看,學困生智力水平和認知能力正常,不存在感官上的缺陷;在課業表現上的成績未能達到教學大綱對其所處階段的基本要求;學困生的概念是相對的,經過個人、家長和教師的努力后可以得到轉化。
在學困生的形成方面,蘇霍姆林斯基將成因歸納為社會環境、家庭背景和學校教育三個方面。巴班斯基認為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是潛在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的統一。劉英琦從動力性和認知性兩個方面進行了歸因。筆者將學困生的成因歸納為主動放棄型和力有未逮型。前一種是因為缺乏對學習的正確認知,因學習目的不明確等原因導致產生厭學情緒,在低自我效能感下主動放棄學習。第二種是在具備學習動機的基礎上,囿于不良的家庭環境、不科學的教師教學法、學習方法不合理等外部和內部條件限制的一類群體。
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方法學者們也進行了大量不同的研究:如閆壘從教師角度出發,提出激發學困生學習興趣,引導求知欲望、建立互助小組等方法轉化學困生。包艷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創建學困生學情檔案數據共享平臺實現動態跟蹤指導。崔懷將把學困生分為七大類型,并依次提出了相對應的矯正轉化策略。
本研究對一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了解到大部分學生認為某些課程之間具有相關性。為了進一步驗證學生對于課程相關性的看法,從中南大學大一和大二年級中各抽取100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超過2/3 的學生認為課程科目間具有相關性,且這種相關性對他們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習心理、知識內容和方法思維上。
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關聯學科共有的特征進行歸納:
2.1.1 課程目標具有相關性
課程目標是期望學生經過某門課程的學習后在思想品德與智力等方面實現的程度。細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課程目標間的關聯既可以體現在知識與技能上,如高等數學中的極限、導數的運算法則和概念等就廣泛地運用在解決物理問題中,也可以是過程與方法上的連接,如誦讀法在語言類科目間的適用。對于理工類學科課程,除了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外,重點在于運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于問題解決中收獲高度自我效能感,這是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關聯。
2.1.2 課程性質具有相關性
一門課程的性質由其教授的課程內容和形式決定。目前的課程性質主要有公共學位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選修課等,其中公共學位課和學科基礎課皆是必修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啟后”性,是后續專業課的學習基礎,當必修課程的理論儲備不足時自然會導致專業課聽不懂、跟不上。從這個角度來看必修類課程與專業類課程有較高的關聯度。
2.1.3 課程內容具有相關性
課程教學內容包括:與學科相關的現象、特征、原理和要解決的問題及數據處理,是學習的對象,隨著社會文化和時代背景而不斷動態發展變化。課程內容既可以按照縱向組織:以某些標準按照先后順序安排本課程的認識學習。也可以進行橫向組織即模糊學科之間的分界線,融合不同學科間的理論進行教學,強調知識的廣度。在這種橫向組織模式下進行的教學學科具有關聯性。
2.1.4 關聯課程間的學習具有延續性
經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學科間存在共聯共通的現象,課程之間非孤立無關聯,而是交融互通的。高校教育主管部門和教師應該向學生強化學科關聯的理論,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某類學科產生學習障礙時,當日后對相關聯學科學習困難時便會意識是否因前期沒有儲備相應的知識結構,明白原因后對癥下藥查漏補缺,調整好學習心態,有效預防“一科不懂,科科不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實行更高效的指導與幫助。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關聯學科間的知識點會因為學科的側重點不同因此在教學側重點和教學方式上有所差異,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更全面靈活地掌握此知識點,構建知識學習的體系和框架。
學者們對課程間的關系進行了不同的實證研究:何楚運用Apriori 和FP-growth 算法將課程按照關聯度劃為通識、專業基礎、專業方向、實踐教學四大類。高小鵬選取590 名本科生計算課程之間的關聯度,結果如表1 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課程之間的相關性。

表1 相關課程實驗結果
筆者對某高校871 條本科生掛科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某些課程間存在關聯。結果如表2(p150)所示:線性代數與高等數學A2(一)、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Pearson 系數皆大于0.8,具有顯著相關。線性代數與高等數學A2(二)的Pearson 系數為0.508,中度相關。四門科目掛科重合度較高,合計182 人次,占統計總人數的20.90%。

表2 課程間相關性分析
2.3.1 關聯學科缺乏學習興趣致使學習情感中斷
部分同學可能會因為天然對某類課程中涉及知識點的排斥與不喜,遂主動放棄此類課程的學習,如對數值計算、數理邏輯不感興趣的同學自然而然對高等數學和應用統計等與數據高度相關的科目學習認真度不高。一部分i學生可能對某類課程在學習初期不適應,考試成績不理想,被老師歸入學困生行列,出于對失敗的排斥加之老師的定位,久而久之,就會喪失該類課程的學習信心與興趣,認為自己天生缺乏該類課程的學習能力;當要學習與該類課程具備知識重合度的關聯課程時認為自己學不好而放棄投入精力學習,產生情感障礙。
2.3.2 關聯學科知識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存在障礙
障礙包括存在學習思維障礙,也包括未掌握合適的學習方法與技巧。知識的外部形式是事實和公式的累加,但內在核心邏輯在于圍繞核心概念或重要思想進行組織,最終幫助形成特定的思維。學科思維是每門學科思考方式和處理學科知識模式的體現,是通過相應學科內容的學習而培養的可長期保留的思維模式,是一種聚合性可遷移的理解。黃興奎把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的障礙歸為概念學習思維障礙、規律學習思維障礙、解決物理問題思維障礙。對同樣注重邏輯思維培養且與物理高度關聯的數學科目,具有更抽象的概念和復雜度更高的演算,在學科思維的欠缺下學生也很難學好。
未掌握恰當的方法與技巧同樣會影響學科的學習,如理工學科之間通用的數形結合方法、建模方法、分類討論方法等,這些方法如果欠缺將極大影響到與之相關學科的學習。
2.3.3 關聯學科因知識結構斷層造成學習缺乏連續性
“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產生的。”也即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基礎,對知識的學習掌握就不會透徹和長久。吳晗清在其研究中證明了學生不同程度的知識結構與學業成績之間顯著關聯,知識結構的完善是學生是否有效學習的一個反映。對于大學生而言,當某門學科的學習出現障礙,新舊知識銜接不上,久而久之學科整體知識結構斷層,除了會影響該學科的后續學習,當面對關聯學科時,也會因知識的空白導致新知識不能吸收,進而影響關聯學科的學習;即使未出現斷層,知識結構混亂同樣影響關聯學科間的學習。以數學和物理為例,很多學生往往只看到數學表達的表象,認為直接應用公式給出數量結果就解決了物理問題。但實際上,物理公式除表面上是各個物理量相互數量關系的表示外,還包含物理量間的因果與邏輯關系,反映出自然界的一般物理規律,如果學生僅簡單套用數學公式而忽視公式本身的物理意義與使用條件,就會推導出錯誤的結果。
在明確學科相互關聯的基礎上,高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做好完善的學科分類。對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進行更細化的分類;在課程設置順序上要考慮課程間的關聯邏輯,與其他課程關聯度高的基礎學科,應該優于其他學科先行教學,為關聯學科的學習打下必需的知識儲備。同時,要暢通多元話語渠道,積極引入學生代表建言獻策來對培養方案進行改進,積極考慮學生群體的合理聲音,使學科的專業培養方案更加優化和“親民”,設計更加符合學情。
教師在進行知識內容教學的同時也要重視對思維方法的教學,將思維方法提高到學習目的的高度。大學學習內容和知識點很多,但思維方法和技巧卻沒有那么多,且很多思維方法和技巧在學科之間是相通的。可以借助習題的講解,在過程中向學生強調例如建模法、比較法、極限法、圖示法的學習和使用,重視對思維方法的實質和使用條件的教學。
重視課程之間的關聯。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對課程間關聯性的重視,幫助學生梳理課程間的關聯邏輯,構建關聯課程間的知識結構網絡,培養學生體會和感受學科關聯內涵的能力。在“先行”課程的基礎上更好地整合后續關聯課程,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查漏補缺,幫助學生通過新知識的學習更好地完善已具備的知識網絡結構。
當學困生出現課程內容理解困難、知識點銜接不上或者囿于學習思維和方法不當產生學習困難時,僅憑個人的力量往往沒辦法走出困境,需要老師和同學的幫扶助力以解決學習上的困惑。然而考慮到高校的實際情況,教師在課后很難有大塊集中的時間和特定的場所對學生進行輔導和點撥,針對時間有限、空間局限的難題,以何種方式開展課后的教輔幫扶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筆者了解到中南大學自2019 年起特意打造了占地面積為1090 平方米的學習場館——知新館,融合了輔導、咨詢、學習和研討等功能,給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學習空間。在提供基礎學習場所之外,推出“答疑坊”項目,專業教師輔導課和學生朋輩輔導課雙管齊下,通過線上線下課程答疑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數理化、力學、編程語言學等全校性基礎學業輔導。聚焦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迷茫困惑,開辟“薈知坊”項目,打造專業的咨詢導師庫,當學困生產生學習困惑時,既可以預約知新館的“薈知坊”課程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同時也可以經由線上交流群內的輔學義工團隊在線答疑解惑。中南大學打造知新館這種學業幫扶的實際陣地場所進行輔學幫扶,有效聚集各種課程教師和輔學義工等優質資源,極大便利了學困生準確快速解決學業困惑。
對于學困生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本研究從知識關聯的角度切入,研究學業困惑背后的課程關聯問題,對于針對性轉化學困生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首先從理論邏輯和大學生掛科成績數據中歸納出了學困生的課程關聯困境現象,并據此從課程開展順序、課堂教法和教輔幫扶三個方面提出解決方案。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有效解決高校目前的學困現象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學校各層面廣泛參與,群策群力,統籌謀劃解決方案,科學分析問題成因,精準施策尋求突破,著力聚焦高校學困生的轉化幫扶,方為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