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華
初中時期,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那么在該階段,除了要開展基礎學科的教學,也必須積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前提下,明理明法,更能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才是如今教育教學的方向,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從大方向上來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其主要的教學內容就是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還有一些道德培養方面的知識。在如今時代背景下,我國更為倡導學生全方面發展,因此在教育教學方面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在教學過程中,應處處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出發點,這樣開展的教學才是有意義的。這恰好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涵蓋的。從學生成長和發展的角度出發,初中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階段,在該時期培養其核心素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還能實現進一步的拓展教學,讓學生實現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教學,缺乏深刻性,或者是沒有側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那么最終所教授的內容是沒有靈魂的,且毫無意義,不會讓學生實現全面發展。不論何時,學生實現綜合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培養核心素養,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幅度提升,還能實現全面實踐,不僅如此,深化核心素養的培養,還可以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之處進行有效的彌補,進而給教學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對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其最為根本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幫助其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還能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增強法治意識。從更高的角度來分析,所謂核心素養,可以認定為學生在具體的學科學習過程中,對相關知識進行接受和學習的一個重要過程,也是學生當下必須要具備的一種品質和能力,關系其未來的發展,而且在這樣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也能幫助學生獲取更大的突破。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分析,這兩者具備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必須要以文化素養為實際的基礎,同時考慮到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以學生的未來發展為核心,這樣學生才能實現更大突破性的發展。所以,對該學科的教學而言,其與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沒有矛盾性,反倒具備前所未有的兼容性,兩者可以實現互補和融合,進而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可以實現突破性的發展。
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要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教師就要明確一個問題,就是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這兩者一定是有所區別的,但是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非單純停留在表面,也不是片面地講解一些知識,而是需要教師的情感帶動,讓學生融入具體知識之中,實現更深入的理解,進而產生情感上的觸動。可以說,這些品質和能力,必須要展現在現實生活中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學,而要想達到這樣的目標,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和內容的同時又能深化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就需要開展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也是貫徹落實核心素養的根本途徑。在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著重考慮,采取恰當的引導方式,讓學生對自身的想象力進行充分發揮,通過一些事例的聯想,讓學生可以真正進入這樣的情感情境之中,進而達到一種共鳴,最終滿足教學要求。舉例來講,教師在對《集體生活成就我》這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從多方面角度出發,將一些與團隊合作方面的故事講解給學生,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事例就是大雁在南飛的過程中,會通過整體隊形的不斷變化,讓整體飛行速度提升上來,在整個過程中,每一只大雁都會密切配合,目的就是不掉隊,不離隊,確保所有大雁都可以順利完成遷徙的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這樣的故事,既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升上來,又可以讓學生在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對團隊的重要意義進行充分的認識,最終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可以深化團隊意識。此外,教師在講解這一故事的過程中,可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講述如果大雁掉隊后的悲慘,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學生通過這樣的故事,也可以認識到,在一個團隊之中具備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并且激勵其在后續合作活動中,事事以大局和目標優先,提高學生的合作素養,教師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為觸動,進而深化素養,最終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在初中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整體課程的內容來源就是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與學生們的距離非常近,那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將生活中的材料應用進來,學生不僅會感覺非常親近,進而產生學習的欲望,還能讓學生產生更為濃烈的探索興趣,進而保證學習質量。與此同時,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學習的每一項內容都具備實用性,且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在這樣的過程中,就可以構建一種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出發,找到一些與現實生活非常貼近的題材,然后融入生活理念和一些素材,進而開展分析和講解。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實際和過往經歷感受發表自己的獨特看法。舉例來講,在對《愛在家人間》這一課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取多個學生,表演一場家庭劇,又或者是表演生活中的情景劇,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讓學生深刻地感悟家庭的力量,而且家庭是每一位學生的港灣,學生對自己家里的習性各個方面也有所了解,在課堂中進行展示,那么學生通過自行經歷和感受,可以對家長對孩子的付出和愛有一個更為深刻的感受和認識,進而反饋給現實,讓其明白父母之不易。
在初中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最為有效的渠道和途徑之一就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因為在該課程中,含有非常豐富的德育知識,更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我國教育教學發展過程中,一直倡導的是應試教育,但是應試教育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強調學生死記硬背,這就導致學生自身各方面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受到了影響,而且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自身的成績。所以,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成為最不受重視的一門學科。但是在如今強調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又被提到了一個相對較高的位置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還能讓學生掌握相關法治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才能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才能具備必要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而且對中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要想進一步發揮出實效,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全面培養,教師要從課程要求和標準角度出發,對學生的語言素養和人際交往能力各個方面進行全面培養,讓學生既動腦,又動口,才能獲取更大的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盡可能讓學生動起來,也就是說,針對教師具體教學的內容,學生不能片面地聽和一味地接受,而是要讓學生動腦思考,也要讓學生動手實踐,同時教師還要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通過這樣的方式,整個課堂才能活起來,而且不同學生彼此之間集思廣益,可以尋求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進而提高整體教學實效。在這樣的活躍式討論教學背景下,學生從過往死板地聽,變成了活躍的學和參與,那么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多重感官就會積極參與進來,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溝通等各個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實現全面培養。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還可以進行自發的研究和探索,讓其思維實現不斷地拓展,可以說,只有在這樣的教學環境和氛圍下,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實現更大程度的提升。
對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除了要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還要具備多方面協調和合作能力等,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應該具備愛的能力,這對學生的當下以及未來發展,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更為強調學生的內在體驗和感受,而非片面的學習,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己的性格,最終促進其終身全面發展。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意義,并且通過生動的講解和融匯情境,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進而起到對其自身行動支配的效用。舉例來講,教師在對《新起點》這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新學校有一個更為深刻的了解,擺脫學生內心的陌生感,教師可以組織活動,讓所有的學生從課堂中走出來,到學校的各個大樓進行參觀和瀏覽,這樣學生才能有一個最為基礎的認識,同時學生也能看到學校的美好之處,產生愛惜之情。通過這樣走出課堂到校園參觀的方式,讓學生動起來,對學校更加熟悉,同時也能在整個過程中,對自己上學的環境產生感情,進而真正地愛上學校。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這樣才能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獲取新的體驗。
對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由于其中涵蓋了諸多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進行片面地講解,而是要將一些實踐活動利用進來,讓學生不斷參與和體驗,進而達到更為深刻的教育效果,促進其全面發展。教師對實踐活動的安排,應側重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的能力以及素質各個方面都要進行全面培養,具體的實踐活動難度不能過大,要契合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首先,教師要從具體教學內容角度出發,將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進來,舉例來講,教師在對《盡孝在當下》這一課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仔細反思自身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然后要為父母做一件事,學生可以自行思考做什么事,可以為父母捶背,為父母做家務等,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父母之不易和偉大,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才能實現進一步發展,進而對“孝”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深化為自我內心的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其次,不論是任何一個課堂,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一點,社會就是課堂,在這樣的大教學觀背景下,教師必須要組織學生面向全社會,積極開展一些募集捐款活動,主要捐款的方向就是一些殘疾人和老年人等。教師也可以積極組織學生深入福利院之中開展活動,為老年人送愛心和關懷,學生通過這些活動,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進而充滿更多的愛心和善心,促進其未來的發展。教師還可以從其他的角度出發,積極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和國家公園等多個場館進行參觀和學習,同時教師需要貫徹落實一些社會主義文明思想以及一些法治觀念,從道德與法治的任何一個角度出發,引申相應的知識,讓學生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獲取更大的突破。
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而言,要想真正意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那么教師就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意義,而且也要明確自身的專業素養對整體教學效果有著非常大的意義。我們進一步深入核心素養內涵之中可以發現,占據最高位置的就是道德素養,舉例來講,一個人對家國的情懷,一個人自身的責任擔當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關鍵。對教師而言,必須要將立德樹人的理念深化落實進來,立德樹人要求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德行和素養,在自身的專業領域上,具備扎實的基礎,才能在具體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而且教師應具備多種能力,可以對學生的不同素養進行培養,進而讓學生實現自身思維的不斷拓展和發散,進而更好地解決現實問題。
要想最大化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師作為最重要的引導者,必須要具備過硬的實力。教師必須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認識,而且要從新課改的角度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深化核心素養培養理念,同時,更要認識到言傳重于身教的意義,進而對學科專業素養進行全面提升,讓學生不斷汲取一些新的知識,對其他學科知識進行豐富,進而滿足時代發展需求。教師也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核心素養,深入教材之中,吃透每一章節的內容,進而從多個角度出發,找尋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學生實際接受程度,進行循序漸進地教學,還要利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去鼓舞和感染學生,確保教師可以真正實現以德服人,以自身為榜樣,讓所有學生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獲取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要想更大程度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并且對其中的教學內容產生興趣,產生探索的欲望,教師就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利用講故事、角色扮演,或者是積極開展一些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踴躍參與進來,來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利用自己過往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實現自我教育。作為教師不論何時,都要注重自身的完善,應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進行進一步探索和創新,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識到培養核心素養的意義,教師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感悟和觸動,進而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獲取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