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萌
摘要: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必須充分把握新媒體的特點,抓住機遇,直面挑戰,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與形式,同時認真貫徹落實“三全育人”理念,打造更加科學和系統的教育格局,以便進一步提升育人效果,助力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以新媒體為背景,針對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與機遇,著重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2-0029-04
新媒體是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的新型媒體形態,具有容量大、時效性強等特點,能夠較為快速地向用戶推送各種信息,滿足他們休閑娛樂、學習培訓的需求。大學生群體思維活躍,喜歡各種新鮮的事物,接受能力也很強。新媒體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歡迎,能夠對大學生政治素養、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產生顯著影響。高校應立足這一現實,圍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發展需求和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進行探索,以優化工作形式,豐富教育內容,從整體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新媒體環境具備十分鮮明且獨特的特征,包含十分豐富的元素。第一,新媒體環境具有虛擬性。這里的虛擬指的是“空間”,即該環境是無形的,主要是以圖片、文字、影像等傳遞信息。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每個用戶都可以依托對應的媒介在虛擬平臺上交流,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遞者。第二,新媒體環境具有豐富性。即新媒體往往包含豐富的信息資源,不僅形式多樣、類型充足,而且能夠進行共享,讓用戶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三,新媒體環境具有開放性。即在不同的媒介平臺上,信息都可以實時流通。用戶可以通過搜索關鍵詞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可以將自己得到的信息分享給他人。第四,新媒體環境具有交互性。即利用新媒體可以進行雙向或多向交流,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愿意溝通,隨時都可以與他人取得聯系、分享信息。第五,新媒體環境具有廣泛性和時效性。使用新媒體的用戶十分龐大,新媒體中的信息也來自不同的渠道,涉及不同的層面,其覆蓋范圍非常廣,另外新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遞信息,并迅速擴散,讓更多人了解自己想要的內容。
1.困境
第一,多元信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主流意識形態往往是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的基礎。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高校往往會更加系統、全面地引導學生學習,讓他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不斷規范自身的言行。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能夠接觸到的信息更加多元,也更加復雜,其中難免會摻雜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內容,甚至會存在一些非理性的、錯誤的、消極的觀念,與大學生接受的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形成對沖,不利于大學生政治素養、道德修養的發展。
第二,真假信息混雜,影響大學生的判斷。新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自由地發表言論、傳播信息,但是一些虛假信息也不時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在這種形勢下,由于缺少社會經驗、不夠理性,大學生容易受一些低俗文化、虛假信息的影響,從而發表一些不當的言論,或是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辨別能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
第三,對思政教育工作形式產生影響。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理論為基礎,教學形式比較單一,且大學生能夠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較少,必須依賴課堂學習和教材才能達成學習目標。而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展。如果教師依然采取傳統的授課模式,就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也不利于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2.機遇
第一,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變革。新媒體能夠打破時空限制,也能夠將各種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圖片、文字、聲音、視頻等,還可以實時傳遞信息,這些都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創新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思政教師既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新媒體展示不同的教學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也可以運用新媒體推送豐富的信息,使學生在課余時間學習,還可以改善教學的手段,優化授課策略,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或是開展合作學習,從而切實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新媒體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以往,學生能夠接收到的思政教育信息主要來自課本和教師,或者來自新聞,資源十分有限。而有了新媒體以后,教師可以搜集更多的信息,如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學術研究成果、娛樂新聞、社會新聞以及文史資料、經管資料、醫藥衛生資料,或是其他高校分享的優質思政教育課件、教案等,且只需提前下載、收藏,然后在講課時根據需求使用,還可以在專門的思政教育網站根據教學需求篩選對應信息,從而不斷豐富課堂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思考、分析的過程中內化學到的理論知識,并進行靈活運用,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
第三,新媒體開拓了思政教育的空間。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的場所,尤其是新媒體出現以后,高校教師可以不斷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間,讓學生在任意地點根據個人的需求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將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容整合成視頻、PPT課件,并將其分享到網絡平臺上,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同時可通過學習交流的平臺,如微信群、論壇等,讓學生實時分享個人的學習收獲或一些真實的案例,在討論、互動過程中內化知識,完成思政學習任務。在此期間,學生不必到統一的地點接受教育,可以根據個人的情況進行自由選擇,這有助于拓展教育空間。
第四,新媒體為高校學生自主學習搭建了平臺。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大多是被動學習者,而教師主要是知識的“灌輸者”。有了新媒體以后,教師就可以改變教學手段,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如要求他們觀看視頻資料、瀏覽對應網站,或自由選擇感興趣的思政內容,利用空閑時間學習和分析,使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吸收和內化理論知識,并將其作為行為指導,不斷約束和管理自我,繼而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1.轉變觀念,保證教育成效
第一,落實生本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面向的是學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長遠發展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思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思政教師在組織教學工作之前,應當充分了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狀態,同時詳細分析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思路和方法,并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可以開展情境教學活動,設計合作學習環節,或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擔任教師,完成授課任務,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及時補充教學案例,優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在立體、多元的環境中更加高效地學習和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第二,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通過靈活、合理應用新媒體提高教學成效。思政教師要把握好應用新媒體的尺度,即選擇合適的時機,合理地應用新媒體。例如,教師可以在解釋相關思政理論時,以新媒體展示社會新聞、生活案例,讓學生結合真實事件理解抽象的知識,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引發學生的討論,使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形成完整的認知,輔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教師還應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不僅要學會制作和使用PPT,而且要學會錄制微課、剪輯視頻、使用各種教學軟件,并根據教學需求合理選擇一種或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高效理解思政知識,同時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不斷提升授課質量。
2.優化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第一,運用新媒體翻轉課堂。大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思政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利用新媒體翻轉課堂,從而進一步提升授課質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教師應提前制作導學課件,可以是PPT,也可以是微課,還可以是Word文檔,并在其中融入學習任務,然后借助網絡平臺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選擇時間和地點學習新課,梳理重要的知識點,再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完善教學設計和布置課堂練習題,保證后續教學工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思政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學所得進行解答,開展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學所得,共同研究疑難問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后,思政教師可以進行簡單總結和梳理,強調重難點和易錯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布置課堂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從而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促進學生思政素養的提高。
第二,新媒體與慕課結合。慕課是一種新興的在線課堂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拓展教育空間,豐富授課資源,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為此,思政教師可以將慕課與新媒體技術結合起來,認真篩選適合學生學習的思政素材,并借助新媒體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上統一觀看,或是在課下自主學習,從而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有助于減輕教師的授課壓力,節省課堂教學時間,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第三,促進師生互動和交流。在思政教學中應用新媒體,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教師與學生突破時空限制,在線上展開實時交流,給予學生更加有效的指導。學生可以在課前借助新媒體與教師交流新課內容,獲取相應的指導,然后進行針對性探究,也可以在課后和教師交流,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在教師的幫助下解決問題,還可以在線上分享自己近期的經歷、心理狀態等,及時尋求思政教師的幫助,從而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學習和生活。因此,線上互動可以不斷增進師生感情,讓學生更加信任教師,然后主動配合教師,為思政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重視評價,推動學生成長
第一,將媒體道德作為評價指標。新時期,高校學生必須學會甄別各種信息,也要進行獨立、理性的思考,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因此,高校在設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評價指標時,應當將學生的新媒體道德納入到評價體系中,并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對學生在各個新媒體平臺上的發言數據進行收集,分析其是否嚴格遵守新媒體道德、是否存在不當的言行,同時要關注他們的誠信記錄、心理發展情況,從而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思政教師再根據評價結果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
第二,優化和完善思政教育評價模式。結合新媒體的特點,高校思政教師應不斷優化和完善思政教育的評價模式,推動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提升,同時結合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方案,給予學生更加有效的指導。思政教師可以為學生定制“成長檔案”,并發揮新媒體的優勢,收集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各種表現,將其錄入檔案,定期進行比較分析,精準把握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方面的變化,發現其閃光點,同時找出問題,通過與學生交流和互動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而強化思政教育的成效,為學生的良性發展創造條件。
4.拓展陣地,強化育人效果
第一,引入熱點問題。思政教育內容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向社會延伸,讓學生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內學習和探索,并學會遷移應用,這樣才能真正凸顯思政教育的價值,助力學生健康發展。為此,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針對教材內容運用新媒體引入學生感興趣的、關心的各種熱點問題,并將其轉化為教學案例、探究任務,讓學生從實際出發,結合已有的理論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學會從多元角度看待世界、分析問題,并基于實際判定是非、對錯,主動反思自我,明確“應當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從而順利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第二,建設特色網站。想要保證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的高效結合,高校就需要建設相應的網站,將其作為思政教育的新陣地,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從而凸顯育人成效。高校可以針對思政教育專門建立一個內部網站,將其與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官網等關聯起來,設置對應的端口,便于學生利用不同的新媒體軟件登錄,定時推送黨史學習材料、紅色文化、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并要求學生每學期完成一定時長的瀏覽任務,從而促使學生在瀏覽過程中吸收更多先進的理論知識,不斷充實學生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提升思政教育質量。
第三,組織實踐活動。除了學校,社會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因此思政教師應當善于開發社會資源,并在新媒體的幫助下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思政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社會問題開展調研活動,如低碳出行、醫療教育、誠信問題等,同時發揮不同媒介的優勢,可以錄制視頻、制作電子問卷、擬寫倡議書等,然后在新媒體平臺上分享,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
5.組建教師隊伍,規范教學流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還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且教師必須掌握新媒體的使用方法。為此,高校要提高思政教師的招聘門檻,并對在職教師加強培訓和指導,使思政教師能夠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素質,同時掌握新媒體的使用和操作技巧,然后在教學實踐中靈活組合和應用,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高校還應組織思政教師開展教研活動,鼓勵思政教師分享各自的教學經驗或教學困惑,從而提升思政教師的執教能力,為大學生思政素養的發展提供助力。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與學生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想要在新時代背景下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質量,高校應立足現實,關注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同時以新媒體為載體,不斷優化思政教育的內容,為大學生呈現更加豐富的學習素材,輔助大學生吸收理論知識,掌握多元的理論學習技能,使大學生在思辨過程中獲得更多啟發,并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他人,進而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嚴波,王勇,桂巧玲.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19(06).
[2]駱郁廷,余杰.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新媒體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9).
[3]蘭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平臺建設研究———基于對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的實證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 2018(02).
[4]歐陽光明,劉秉鑫.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及其建構維度[J].思想理論教育,2016(06).
[5]張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J].高教探索, 2016(02).
[6]季明,高明.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J].江蘇高教,2015(04).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u Chunmeng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ful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seize opportunities, face challenges,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arnestly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so as to create a more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education pattern,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and help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aiming at the difficulties and opportun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Key words: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new media; collegeand univevsities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