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芬(山東:煙臺市芝罘區黃務小學)
現階段,我國的小學科技教育存在科技教育活動結構松散、教學質量低下、教學氛圍不足、學生興趣程度不高的現實問題。為了能夠提高科技教育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技創新能力,需結合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發展實際,對當前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案以及教學成果進行更新整改,使得小學科學教育能夠形成特色教育體系。具體表現為建立科技特色教育課程、構建特色科技課堂教學模式、營造科技教學氛圍并創造科技特色教育環境,使得小學生在教育初始階段,就能夠在科學特色教育體系的創新發展下,促進自我科學價值、科學核心素養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進而成長為新時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小學生作為教育初始的受眾群體,接受科技創新教育尤為重要,這也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要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培養和凝聚各類科技人才特別是優秀拔尖人才,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努力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努力建設一支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相適應的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要深化中小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通過明確科技創新在小學生特色科技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小學生在成長階段不僅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還要促進小學生科學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我國科教興國發展提供人才動力。推動小學階段發展科技創新教育,還有利于全社會形成科技教學的良好氛圍。現階段小學生接受科學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學校,學校開展的科技教育活動大多數均為校內活動,而科協、青少年宮等屬于校外科技活動。只有在學校發展特色科技教育的同時,不斷創新科技教育形式,才能夠為小學生掌握最新科技前沿知識提供有利的教育途徑。這不僅能夠促進學校科技特色教學氛圍的營造,而且對小學生科學創新精神的發展和正向價值觀的引導,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小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校內外科學探索和科學體驗活動,不斷接受創新教育,促進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為小學生在教育初始階段科學素養的培養發揮重要作用。
在小學階段發展科技特色教育,首先最需要完成的是從思想層面展開主題教育,通過對小學教育工作者展開科技教育理念培訓,使得科技特色教育理念能夠深入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教育工作者思想理念的變革推動特色科技教育體系的發展落實。正如我國政治學教授王世榮在所著《文明大走向》當中所說的:“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只有在開展和建設小學科技特色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樹立科技教育工作者的主題教育理念,使教育工作者能夠將相關的教育工作思想內容匯集在一起展開工作,才能為小學科技特色教育體系創新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論動力,這也是小學開展科學特色教育中的關鍵性一步。在具體的推進樹立科技特色教育理念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教育會議、研討會議的形式對教師展開培養,通過樹立科技教育理念、并結合小學科技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探討相關的工作方針,使得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樹立科技教育的意識,并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培養相關教育教學技能,為后續在教學中貫徹科技特色教育理念奠定良好基礎。
有了思想理念作“引子”,在創新科技特色教育課程體系時,就能夠以科技特色教育理念為動力支撐,實現小學教育變革和學校辦學目標。而作為小學特色學校載體的科技特色教育課程,一定要結合學校教育發展的實際,通過與社會科技教育力量合作,構建以學生為成長圓心的“三級同心圓”科技教育特色課程體系。“同心圓”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的構建早在2015年的《中國高等教育》中就被明確提出。這一課程體系以學生教育和成長規律為前提,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作用,重點聚焦于學生個人的學習和發展。“三級同心圓”的構建,主要包含國家基礎學力課程、體驗拓展課程以及特長彰顯課程。其中國家基礎學力課程作為重中之重,涵蓋了學生成長階段所需的以科技為主的教育課程,科學課程、實踐課程以及信息技術課程等都包含在內。現階段,小學在創新構建的科學技術特色教育課程體系當中,應當結合學校發展實際融合發展國家基礎學力課程。體驗拓展課程主要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主,通過讓學生根據自身個性化特點發展參與實踐課程,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發展能力都得到提高。而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建立體驗拓展課程體系是極有必要的,只有結合小學生個體差異化發展的實際創設實踐課程,才能夠不斷完善科技特色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小學階段在科技教育課程體系當中創新設計特長環節,主要是為了能夠選拔專業人才,為一些拔尖人才、學有余力或具備一定特長潛質的優秀棟梁所開設。這一課程能夠為國家科技教育發展選拔優秀的初始人才,有利于學校科技教育課程體系的創新發展。“三級同心圓”課程體系的構建,通過結合學校建設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形成適合該學校發展的特色課程,為小學生科技特長發展提供專業場所和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小學生實現多元化發展。
科技特色教育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新時代科技教育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完成科技特色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后,需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模式來展開實踐操作。在這一過程中,“特色”是針對學校和學生而言的,是把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與實際教學情況相結合,在具體教學過程當中采用特色科技教育方案,促使小學教育教學課堂效果的提高。教師構建特色科技教學課堂,需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校現有的科技教育模式。現階段,要加大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中實際應用的力度,充分發揮科技教育的有效性,使得科技教育能夠為特色教學模式所用。在教學課堂上,要發揮科技的正面導向作用,使其為高質量、高效率課堂教學的開展提供保障,為小學科技特色教學課堂模式的創新提供主導作用,從而促使特色科技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文化環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成分,能夠對一個人的世界觀形成一定影響。社會所塑造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觀由人們所創設,也會對人們產生深遠影響,學校作為一個“小型社會”,學校教育文化環境的創設對小學生個體發展而言,也存在著巨大的影響。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推進科技特色教育課程體系在小學階段的發展落實,需要創設良好的科技特色教育文化環境,使科技教育觀念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發展產生影響。而學校科技教育文化環境的營造,往往從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當中的態度、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面,對學生產生影響。我校的科技長廊校園文化正是基于此理念設計的,其內容涵蓋“特斯拉”“楊振寧”等國內外科學家介紹、“磁懸浮”“量子衛星”等國內外最新高科技介紹等。此外,學校教學條件和教學設施的完善,也會影響教育文化環境的創設。因此,學校進行科技特色教育文化環境創設,應當以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需要為主,通過不斷完善科技教育教學設施以及教學資源等等,為學校科技教育文化環境的創設提供原生動力。類似于現代科技館、科技教育研討會等的建立或開辦,都有利于學校科技教育文化風氣的形成,使得小學生能夠在無形中受教育環境影響,不斷促進自身綜合發展。教師也能夠在教育研討會、專項座談會中,經由科技教育理念研討的影響,為學校科技特色教育文化環境的創設提供教育理論支撐。
綜上所述,科技教育對小學生實現全方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為了能夠培養小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和能力,需要學校通過創新科技特色教育課程體系、優化科技教學課堂模式、創新特色科技教育文化環境,讓小學生能夠在小學教育階段充分感受到科技教育的氛圍和成果。通過借助科技教學的正向教育作用,不斷為小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提供特色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這有利于我國在科技化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培養科技創新發展人才,也有利于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因此,需建立和完善科技特色教學課程體系,使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根植于小學教育,以有利于促進科技教育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進一步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