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麗萍 高欣秀(蘭州城市學院教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時代不斷發展與進步,科學技術不斷更新升級,知識更新頻率逐漸加快,一個人只靠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已經逐漸不能滿足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終身學習意識,努力學習提升綜合實力,才能在社會發展中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基于此,高校應加強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采取行之有效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對策,幫助大學生形成終身學習意識,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通過獨立分析、實踐、探究等完成學習任務與學習目標,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大膽探究,以此增強學生信息收集處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自主學習就是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學習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依靠他人,獨立完成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能力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學習技能。一般而言,中小學生在家長與教師的監督管理下進行學習,這種學習大多是被動的,而大學階段的學生大多成年,更應該養成終身學習意識,重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果大學生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將會對其未來發展帶來影響。自主學習能力既是一種心理能力,也是一種社會能力,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高校還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多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明確目標,做好活動全過程的監控、反饋等工作。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原因、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都有自己的看法與反應,這就是自覺性。在學習之前,大學生應做好學習準備工作,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自我調控學習過程,在完成學習后,學生可以自我檢查、評價以及總結,且能夠將學習成果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形成一個完整的自覺循環體系。自主學習能力最基礎的特征就是自覺性。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一個人如果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必然會積極主動對學習內容進行挖掘,進而增強自身自主學習能力,且能自覺將學習責任承擔起來。對學習者而言,在學習中、社會生活中期主動性都是增強自身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
在自主學習中,獨立性是其核心內容,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太過依賴他人,而是需要運用自己的意識與主張獨立完成學習目標。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性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獨立性也有助于學生清晰化思路的形成,掌握一套符合自身學習需要的學習方法。大學生只有獨立完成學習過程,實現學習目標,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學習者運用自身認知情感等一系列心理綜合品質,并充分發揮其作用的一個過程,這就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調。所以,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協調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其中內部要素主要指的是大學生自身認知情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外部環境則指的是問題中的諸多內容,只有審視清楚內部要素與外部環境,且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進行統一,才能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高校應給學生提供有利的學習資源、學習設備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比如學校可以給學生提供圖書資源、學習場所等等。學校將這些資源提供給學生的同時還能讓學生得到鼓勵,為學生學習提供方便,學生會更加自覺主動地主動地去自習室、圖書館等場地學習相關知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學校還可以運用部分民主式管理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讓學生參與到學校管理與決策中來,提高學生責任感、安全感,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校可以從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入手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校園環境包括校園物質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校園環境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如果學校具有濃厚的學術氛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會在其熏陶影響下有所提升;如果學校文化氛圍較差,可能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下降。所以,高校應加強校園環境建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一步發展。
動機的產生來源于個體的實際需要,是對個體行為方向、強度以及可持續性的有效引導。學習動機是一種推動人們學習的內部動力,也是學習需要的一種。學習動機主要有內部動機、外部動機兩個部分。內部動機主要指學生對事物產生濃厚興趣后引起的學習動機,而外部動機則是指學生在外部刺激下產生的學習動機。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高校教師可以從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兩個方面入手。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對知識的灌輸更加重視,直接告知學生學習的主要目標,沒有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對此教師應讓學生自主把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權利逐漸變小,但教師仍然要發揮自身關鍵作用,雖然不能為學生做全部的決定,但某些部分還是需要學生參與進來。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雖然也給學生制定了相應的學習目標,但并未將學習內容直接告訴學生,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監控,而不是直接控制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可以自行調節控制自己的學習進程,教師可以從整體上實現對班級學習節奏的把握。學生可以進行自我監控,以個人或團體形式分析現有材料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了解自身學習情況,明確當前的學習問題,通過設置學習目標、制定相關策略承擔起學習后果與學習成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內容,通過新聞、動畫、視頻等形式進行教學內容的傳授,通過這樣新穎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明確自身所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這樣的教學還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自信心。
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化手段層出不窮,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的唯一渠道,而變為了大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教師應多多鼓勵當代大學生從不同的視覺、不同的渠道去學習,獲得更多知識,讓學生在不斷探究中獲得更深層次的良好發展。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發揮出來,教會學生計劃的合理制定、自我激勵以及計劃的執行等等。教師可以結合課程教學要求與特點、學生的個性特點等開展小班教學,加強師生互動與交流,創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實現對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與幫助,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自主探究。教師還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先將學生進行合理分層,結合學生學習情況、認知能力等開展個性化教學,教師還可以根據專業性質、培養方向、教學難度等進行分層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學習能力、職業選擇等進行學習層次的選擇,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程規定決策中,對原有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創新,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一定的決定權,成為課堂的主人翁,重視學生個人意見,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行為參與到課堂中來,比如學生可以積極回答教師問題、及時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追問已經解決的問題等。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與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只是要將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給學生傳授學習本學科的方法,學生可以在明確專業學科特色的同時學會相關內容,就算離開教師的幫助也可以很好地自學。
教師應制定完善的學習評價體系來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監控與客觀評價。在課程教學的開始階段,教師應將學習內容根據要實現的學習目標進行分解,形成多項學習任務,并監控、督促與評價每一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告訴學生評價結果,幫助學生及時改正,實現監控評價體系的閉環,之后便讓學生負責這些工作,教師只需要監督管理就可以了,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良好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執行學習任務與計劃的能力將會提高,其自控、自評能力也會得到提高,進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在大學教育體系中,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知識的獲得同樣重要,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日積月累。針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高校應從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創新教學模式等多個方面入手,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進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