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政策指引下,從《網絡安全基礎》課程的教學出發,立足“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的課程基礎,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與《網絡安全基礎》課程有機融合,實現專業課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發揮專業課程對學生價值取向的滲透和引導,提升《網絡安全基礎》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對于網安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課程思政;網絡安全基礎;探索;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2)26-0167-03
2016 年 12月 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守渠”與“種田”任務、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期許為高校課堂教學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2]。結合這一論斷,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而立德樹人是學校工作的主旋律,因此,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儼然成為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2014年2月,《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由此可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發展、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借助于《網絡安全基礎》課程,能夠完美地實現專業知識的教授與“思政教育”相結合,能夠打破傳統課堂理念中的“重理論知識灌輸,輕人文素質培養”的壁壘。對此,本文將從課程概況、內容和方法、目標和實施、案例和分析、反思和總結等方面,來探討“以科學與職業素養的結合為發力點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這將為網安專業科學地開展思政教學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1 課程概況
《網絡安全基礎》課程是廣西科技大學啟迪數字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學科必修課,其培養目標是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較高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質、社會責任感和法制意識,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綜合分析素養和創新意識,掌握堅實的網絡空間安全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能力,具備在網絡安全技術、通信系統安全、內容數據安全技術等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從事安全系統研發與集成、運營管理和維護等工作的能力,培養服務于廣西和國內網絡空間安全行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一個涉及面極廣的綜合交叉學科。
1.1 教學內容與目標分析
《網絡安全基礎》課程是專業必修基礎課程,概括來講,就是告訴網安專業新生該專業大學四年學什么、怎么學。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計算機網絡安全方面的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應用技能,了解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的應用現狀和發展概況,為學習后繼課程以及從事與本專業有關的計算機應用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該課程作為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承擔著重要的知識技能培養任務和思政素養教育任務,是相關專業課協同育人的主陣地,因此需要挖掘蘊含在其中的思政元素。
1.2 學生情況分析
授課對象為網安大一新生,有活力,對大學生活充滿好奇,愿意學,但剛從高中階段過渡到大學階段,三觀、心理都尚不成熟,容易接觸到一些不良思想和價值觀,進而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例如責任感缺乏、心理狀態失衡、價值取向扭曲,甚至缺失理想信念。
1.3 與課程思政相融合
結合《網絡安全基礎》的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貫徹落實到日常教學工作中,將思想政治和專業課程結合起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協同效應,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通過將《網絡安全基礎》課程與“課程思政”相融合,能夠發揮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課程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滲透和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在學好網安專業相關技術的同時要培養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人文情懷,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通過設置合理的教學內容,能夠讓學生從更深層次上理解課堂上學習的專業課知識對人生發展有何種影響及意義。教書育人更重要的是立德樹人,讓學生能夠在本專業領域內有正確的三觀。
2 內容和方法
在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背景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徹底改變工科院校“重理論知識灌輸、輕人文素質培養”的傳統培養模式[4],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網絡平臺將“思政課”教學由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讓大學生在實踐中消化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案例有機結合思政元素,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的相關內容,同時挖掘地方區域、校園紅色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文化,建立互動的知識傳播方式,增加“思政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時將結合慕課優秀資源進行教學,設置專題討論單元,讓同學們進行深入思考;建立QQ答疑群,利用課后答疑時間,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在教學中所采用的教材是由袁津生,吳硯農主編,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計算機網絡安全基礎》 [5]。從課程內容來看,無論是從計算機網絡安全基礎知識,還是網絡安全技術、計算機病毒、網絡站點安全等相關內容,都貫穿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元素。結合課程的具體內容,分章節地引入了思政教學元素,具體設計如下:
(1) 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部分:對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介紹的同時,通過梳理計算機的起源與發展,介紹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的相關內容,以及簡單介紹網絡強國的國家戰略,將思政內容直接呈現出來,培養學生厚植愛祖國、愛專業的情懷,增強他們對本專業的興趣與信心,激發其努力學好本領的斗志。
(2) 網絡安全概述部分:注重網絡安全基礎知識,網絡安全相關的解決方案以及網絡安全風險管理和評估標準的講述,通過經典案例:斯諾登事件的分析與討論,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科學精神重新思考中國未來的網絡空間安全和發展問題,從而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明白肩負的社會責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同時課前要求學生上網查找相關內容資料,并于課上分組探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對網絡空間安全的發展,對未來的責任,都會有更深的體會和認識,這蘊含了思政教學的意識。
(3) 網絡安全技術部分:包括數據庫的安全技術、網絡攻擊技術、黑客的攻擊方法和入侵檢測技術等。通過梳理數據庫發展歷程和數據庫研究現狀,使學生明白數據庫的重要性和發展現狀,與國外數據庫發展相比認識我國存在的差距,激勵同學們奮發圖強,正確看待自我,樹立科學研究的精神和研發國產自主軟件的自信心;挖掘地方區域紅色文化,中共柳州歷史陳列館,從革命先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學習革命先驅的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增強了全體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激勵每一位同學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學好本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4) 計算機病毒部分:主要在計算機病毒的工作原理和病毒的預防、檢測、清除方面,通過病毒安全典型案例,讓同學們知道目前網絡安全的嚴峻性和急需網安技術人才的緊迫性;同時結合當下新冠病毒的講解與討論引出課程內容;課后布置病毒檢測清除實驗任務,讓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目標和實施
通過各章節教學思政元素與網絡安全基礎知識的有機結合,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結合學院網安專業的培養目標,擬定了契合該課堂融合思政的教學目標:忠誠愛國的家國情懷、堅定的理想信念、辯證反思的科學精神、嚴謹求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并分別有所側重地融入各個章節中。
在具體實施方面,《網絡安全基礎》課程注重知識講解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注重啟發和反思,注重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互動。 由于疫情期間帶動了線上課程的飛速發展,《網絡安全基礎》課程也結合MOOC資源,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圍繞“立德樹人、協同育人”的思政理念保障課程內容的實現,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調討論、實驗、反思探究,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在課程內容的教學上,以典型案例為切入點,立足相關的基礎內容,盡量全面地包羅相關的思政內容,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自己調研跟蹤網絡安全的前沿進展和創新成就,使其認識到網安專業課提供的科學素養,同時《網絡安全基礎》作為學科基礎必修課,不僅承擔著為后續課程打下堅實基礎專業知識的任務,也承擔著德育教育的重擔,即培養能夠引領國家網絡空間安全建設,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具有遠大理想和愛國情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另外,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中國慕課的優勢,線上課程方便同學們隨時鞏固,在線作業和測試也能夠隨時反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結合QQ群、慕課堂等平臺也能方便且及時地答疑和討論;通過這種形式消除了對時空的界限,而且多媒體素材的吸引力和知識容量的拓展,具有45分鐘課堂時間難以比擬的優勢。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多媒體資源,在選擇素材時,要涵蓋積極向上的育人元素,在感受網絡安全攻防技術魅力的同時,正確、客觀地看待網絡攻防技術此消彼長的關系。為增加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通過實驗、討論、調研等形式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因材施教。一方面通過調研和討論,如在日常作業和交流反饋中引入一些啟發性的主觀問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貫通與應用。 另一方面是實踐探究,利用實驗平臺進行實驗操作,鼓勵學生認真思考求證,啟發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新意識。
4 案例和分析
(1) 案例素材一:斯諾登事件(美國棱鏡計劃)
斯諾登披露的棱鏡事件,堪稱是一場震驚全球的網絡空間安全的核沖擊波,該事件使網絡安全這一全新領域的發展與安全問題成為世界性的焦點論題。棱鏡計劃(PRISM) 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2013年6月,該計劃因美國防務承包商博思艾倫咨詢公司的雇員愛德華[?]斯諾登向英國《衛報》提供絕密文件而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憑借該計劃,直接進入互聯網服務商的服務器,大規模收集分析實時通信和服務器端信息,肆無忌憚地收集并監視個人智能手機使用和互聯網活動信息,包括電子郵件、聊天記錄、電話記錄、視頻、照片、存儲數據、文件傳輸、搜索記錄、視頻會議、登錄時間和網絡社交等個人信息。可以說,棱鏡計劃以近乎實時備份的方式備份了整個全球互聯網的全部數據。據報道,美國動用九大網絡來操縱監控,包括微軟、谷歌、雅虎、Facebook、蘋果等,棱鏡計劃能夠對被監控對象展開全方位、多角度的情報搜集和跟蹤。
思政分析:棱鏡計劃震驚全球,我們應從棱鏡門事件的本質出發,即大規模網絡監控入手,進一步分析我國網絡空間安全存在的安全威脅,引導學生以批判的科學精神重新思考中國未來的網絡空間安全和發展問題;此外美國動用操縱監控的九大網絡,都是大家熟知的國際互聯網公司,都是行業巨頭,通過案例講解讓同學們認識到計算機安全的重要性,引導同學們奮發圖強,堅定理想信念,樹立科學的研究精神和增強研發國產品牌的自信心;同時要深刻理解網絡是把雙刃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利用網絡。
(2) 案例素材二:富士康遭遇大型勒索病毒安全事件
2020 新冠病毒大流行,黑天鵝事件的發生給各行各業帶去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全球數字化進程也因此加快。與此同時,遠程辦公、企業上云等云化場景的激增也導致了網絡開放度的提升,從而給計算機病毒提供了可乘之機。在墨西哥,富士康的一家工廠遭遇了計算機病毒的攻擊,被加密了約 1200 臺服務器,竊取了100GB 的未加密文件,并刪除了 20TB 至 30TB 的備份內容。自攻擊以來,該區工廠官網癱瘓,給生產、運作造成了極大影響。由此可以看出計算機病毒具有傳播性、隱蔽性、感染性、潛伏性等特點,而且破壞性大,對國家、社會、個人都存在威脅。
思政分析:通過案例,加深同學們對計算機病毒的特點和破壞行為的理解;并從黑客攻擊的行為來看,是違法、不可取的,從而引導同學們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紀守法,在學校要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今后在工作崗位上也要遵守職業道德,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5 反思和總結
課程思政的目標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讓學生在學習到專業課知識的同時,將對課程的認識提升到更高的思想層次上,實現教育的價值引領。為達到這種預期需要老師、學生一起努力,主要體現在思想和具體的行動上,同時需契合教學內容、科學的一致性、導向的正確性等因素。同時,要知道思政教學是循序漸進的融入,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不僅僅是生搬硬套,在專業課上強行加入思政課的內容,干思政課的活;思政教學也不是死板地要求教師每節課都必須有思政設計,但教師頭腦中一刻也不能放松育人這根弦,要高度重視。此外,《網絡安全基礎》課程的教學評價也不能只停留在作業和期末的考核上,應多方面進行評價,如從課前、課中、課后全方面考慮;不僅如此,教師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教育理念,不斷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廣度、深度以及有機融入課堂教學的效度,創新教學方法,及時跟蹤和反饋;教師還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思想政治覺悟,關注實事熱點,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才能更好地實現“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個初心。
參考文獻:
[1] 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劉云山講話 王岐山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2018.12.7.
[3] 張偉,黃海平,陳云芳.新工科背景下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討[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7):81-83.
[4] 朱衛卿.產教融合背景下新工科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7):9-11.
[5] 袁津生,吳硯農.計算機網絡安全基礎[M].5版.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6] 胡海峰,謝麗明.《物聯網導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5):118-119.
【通聯編輯:李雅琪】
收稿日期:2022-04-20
作者簡介:吳娟,女,助教,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相關專業基礎課和專業必修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信號處理、計算機視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