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孔菊,吳 茜,宋素娜,郭永剛
(平頂山學院醫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把握健康領域發展規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這充分體現了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及預防醫學的學科地位。近年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漸得到推廣[1-3],筆者也積極進行了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4-6],本課題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對在預防醫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強化學生衛生法律意識的混合式教學設計進行研究與實踐。
研究對象為我院全日制2020級護理學(專升本)專業兩個班132名學生,其中女生116人,男生16人,平均年齡(22.76±1.68)歲。兩班入校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以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2班為教改班,1班為對照班。
兩班預防醫學課程所用教材及網絡課程相同,教學安排均為18周72學時,考核方式相同,授課教師及輔導員也相同。教改班教學模式為線上+線下+教師引導的課程思政,對照班教學模式為線上+線下+指導學生自主課程思政。
1.2.1 教改班教學設計與實施 學期初,向學生介紹混合式教學模式及課程思政的含義、特點、實施方法等,預防醫學網絡課程資源(超星泛雅平臺)的使用方法,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課程考核評價方案等,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綜合能力。課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方式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程成績=平時成績(40%)+期末閉卷考試成績(6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作業(30%)、互動(20%)、討論(20%)、階段性考試(30%),依據完成情況綜合評定。每一次發布的討論題、作業、考試、課堂互動等都有時間限制,過期不能提交。
教學實施時間為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相融合,具體教學設計與實施見表1、2。

表1 預防醫學混合式教學設計

表2 預防醫學教學中強化學生衛生法律意識的教學設計
1.2.2 問卷調查 結合已有研究及教學實踐,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衛生法律法規的認知情況、教學前后兩班衛生法知識考查(滿分50分)、教改班對教學的評價、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因素。問卷KMO值為0.837,Cronbach's α系數為0.863,通過超星泛雅平臺發放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00%。
1.2.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分類資料用百分比描述,數值資料用均數與標準差描述,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結果表明,45.45%的學生關注衛生法律事件,43.94%的認為自己法律意識好,34.85%的認為自己了解衛生法律知識,84.09%的認為有必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35.61%的對衛生法律法規學習效果滿意,64.39%的贊同預防醫學教學中強化衛生法律法規知識(見表3)。

表3 學生對衛生法律法規的認知情況(n=132)
學期初,兩班衛生法律知識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學期末,教改班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教學前后學生衛生法律知識得分比較
教改班54.54%的學生贊同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方法,48.48%的認為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教學能夠協同促進,60.61%的對預防醫學教學中強化衛生法律法規的教學效果表示滿意(見表5)。

表5 教改班對教學的評價(n=66)
教改班和對照班超過60%的學生認為思政素材、教學方法、學生的興趣、課程考核方式會影響課程思政效果(見表6)。

表6 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效果的影響因素(n=132)
教改班預防醫學期末考試成績高于對照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班預防醫學考試成績比較
護理是為人們的健康服務的工作,專業性、技術性強,護理人員與護理對象在護理知識方面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要求護理人員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衛生法律意識,更好地發揮專業特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隨著健康中國建設、衛生法制的宣傳與普及,人們的健康觀念與法律意識逐漸增強,護理人員只有同時具備預防保健觀念與衛生法律意識,才能在改善人們健康狀況的過程中依法保護護理對象與自身的合法權益。
調查結果顯示,在預防醫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強化衛生法律法規知識,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衛生法律意識,54.54%的學生對此教學方法持肯定態度,60.61%的學生對教學效果滿意。但是,只有34.85%的學生了解衛生法律知識,45.45%的關注衛生法律事件,表明大多數學生對衛生法律法規的學習不重視,這會直接影響其衛生法律觀念的樹立和意識的增強。多年來,護理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專業核心課而忽視選修課,重視考試課而忽視考查課,重視臨床護理課而忽視預防保健課[7]。這可能會影響預防醫學課與衛生法律法規課的教學效果,影響預防醫學課程思政的開展。因此,學生要走出重專業輕人文、重臨床輕預防的認識誤區,樹立現代預防觀、大衛生觀、德育優先的學習觀等,正確對待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既要提高預防醫學專業能力,也要鞏固自己的衛生法律法規知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斷強化衛生法律意識,在實踐中切實保護護理對象和自身的合法權益。
學生的衛生法律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后天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中逐漸形成的,其中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環境、教育理念、課堂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方面。在教學改革初期,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完全更新,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可能存在不足之處,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課程思政效果。教師要不斷交流與學習,吸收、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8],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探討更加適宜的教學方法,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力求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使學生樹立預防保健觀念,增強衛生法律意識。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不斷研究教材、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特點,把課程思政落到實處,從細微處體現“以身示教”。教學中注重趣味性,突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將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按照由易到難的教學規律和多邊互動、多方討論、激發思考的反饋方式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及認同感,從而提高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
近年來,各類課程都在努力挖掘思政元素,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校級、省級、國家級課程思政比賽不斷推出,在比賽前會多次進行教學演練,學生難免有疲倦感,也影響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及學生學習積極性。對于一些經典素材,不同課程在進行思政教育時可能會反復引用,導致學生沒有新鮮感,明顯影響教學效果[9]。
本研究調查發現,多數學生贊同在預防醫學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強化衛生法律法規知識,認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輔相成,有利于增強衛生法律意識,提高預防醫學教學效果。我們也從學生、教師、學校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改進預防醫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加強學生衛生法律意識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