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波
(重慶市醫藥衛生學校,重慶 涪陵)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加快建設護理、康養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1]。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發展普惠托育和基本養老服務體系[2]。國務院《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3]。教育部先后推出老年照護、母嬰護理、失智老年人照護等首批、二批職業等級證書。在上述背景下,完善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推進課程體系改革,實現課程內容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融合,是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提升師生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
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和能力開發教育理念為指導,以“雙核并重,對接標準,校院協同,服務發展”為行動原則,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模式,明確課程體系開發的工作領域、任務領域、學習領域和學習情境四個任務,按照調研分析工作崗位和任務——典型工作——職業能力——學習領域——學習情境設計的流程[4],針對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職業面向和能力特征,融入執業護士資格證書,老年照護、母嬰護理職業等級證書標準和專業相關職業技能大賽要求,一體化設計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體系的縱向銜接和橫向溝通。
依托學校附屬醫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校院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等平臺,校院協同調研分析崗位需求、職業能力和核心素養要求、X證書需求情況;分析老年照護和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要求及評價要求;調研中職學校護理專業“課證融通”開展現狀、存在問題;調研護理專業畢業生對X證書的認知及需求。
調研發現目前行業企業對護理專業畢業生學歷要求上移,中職畢業生主要面向一級醫院、康復養老機構等基層衛生單位和養老育幼機構。見表1。

表1 中職護理專業職業面向
組織開展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梳理歸納職業能力。考慮目前護理專業中高銜接、貫通培養的開展,按照勞耐爾職業能力發展理論,中職階段確定為新手和進步的初學者,職業能力主要界定為基礎職業能力。采取DACUM分析法,開展主要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對接老年照護等1+X職業等級證書標準,推進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以老年護理崗位為例,梳理確定生活照料等五個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能力分析見表2。

表2 老年護理崗位職業能力分析
堅持能力+素養“雙核并重”,對接崗位要求,融入證書(護士執業資格證書、1+X職業等級證書)、大賽(護理、老年照護大賽)標準,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體系。依據行業調研和中職生身心發展、職業能力發展特點,選擇老年照護、母嬰護理初級和中級職業等級證書。
系統研究、分析1+X職業等級證書標準,對照課程培養目標,制定1+X職業等級證書融入學歷教育方案。通過免修、強化、補修和能力轉化形式,實現課證融通[5]。對需補修和能力轉化的內容,把實踐教學中單項技能的訓練內容整合到X證書的教學中,提升課程設置的效益[6]。如老年照護職業等級證書中級標準包括9個工作領域,24項工作任務,41項職業能力。有10項工作任務通過新開設的《老年健康照護與護理》《康復護理》課程進行補修,其余14項工作任務通過原有課程實現免修。
擬定學習領域課程方案,構建“課證融通”的“三平臺八模塊”課程體系,即文化素養課程平臺、職業基礎課程平臺、職業能力課程平臺。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護生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增設校園文化課程《仁道文化》《醫學人文素養》。增加語文、數學、英語學時,筑牢護生終身發展的基礎,滿足其持續發展、個性發展需要。將X證書、大賽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增設《老年健康照護與護理》、《康復護理》課程。見圖1。

圖1 中職護理專業“課證融通”的“三平臺八模塊”課程體系
按照養老育幼行業及醫療機構對畢業生職業能力和證書的要求,校企合作開展專業建設頂層設計和專業核心要素共建工作。一是主動對接1+X職業等級證書開發企業,制定培訓考核方案,開展師資培訓考核、實訓室建設和考核站點建設。二是依托學校附屬醫院,制定護理專業學生實踐管理辦法,實施一年級觀崗、識崗,二年級練崗,三年級跟崗的工學結合制度。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共同開展專業建設工作,將行業、企業標準和規范融入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和教學內容重構。
對接《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建立“2244”教師團隊建設機制,以立德樹人、價值引領為改革出發點,建立教師團隊立體化培訓體系和多元化考核體系。依托教師發展中心、黨員名師工作室、護理技能大師工作室、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著力師德養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能力培養。在專業發展能力中對應研究X證書培訓師的資質要求,豐富職業教育專業的“雙師”標準內涵[7],目前學校有17名教師取得老年照護和母嬰護理考評員證書,實現教師發展對課程體系構建和專業建設的有效支撐。
對接《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儀器設備裝備規范》,研究相關職業等級證書標準和護理、老年照護技能大賽賽項規程,用1+X證書、賽項考核環境要求完善實訓室設置。實訓環境、條件融入臨床情境、1+X證書考核情境、大賽情境;實訓室文化融入醫院文化;實訓室人文條件融入勞動教育、紀律教育、安全教育等人文教育。
堅持服務學生發展,評價內容能力+素養并重,評價環節覆蓋課內、課外、校外,設計行業教師評、學校教師評、等級證書評、技能大賽評四個評價主體,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兩個評價維度,診斷性、形成性和終結性三個評價類型,開展一、二、三課堂三個評價環節協同,將職業素養、崗位知識能力、等級證書標準、大賽標準等融入課內、課外、校外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服務“1+X”證書實施[8]。
1+X證書制度是落實國家關于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落實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生育的背景下,積極研究中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崗位需求變化和相應的X證書標準,重構護理專業課程體系,是提升護理專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實“崗課賽證融通”綜合育人的具體路徑。在護理專業“課證融通”課程體系完善和教學實施過程中,職業院校應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進一步落實師資隊伍、實訓環境和教學條件配套建設,深化“學分銀行”的試點工作,全面推進護理專業教學評價改革,以真正實現護理專業教育的立德樹人,促進護生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