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立(浙江:嘉善縣吳鎮教育集團泗洲小學)
經過近30 年的發展,教育現代化已經由設備設施更新,走向學習方式的轉變,并日益成為支撐和推動教育變革的主要力量。在此過程中,“慕課”所具有的“學教轉變”理念,成了教學實踐的一種新方式。
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傳統“師授生學”在“個性化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時空靈活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日益凸顯。轉變教師角色,突出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而“慕課”以“學習起點研究、學習資源前置、交流研討、針對性學習輔導及總結性提升”為課堂推進模式,釋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和權力,與“課堂轉型”改革方向比較吻合,成為順應我國教育改革與實踐的重要內容。
“慕課”教學網絡平臺的建立,微視頻資源的開發和共享,翻轉課堂的實施等,不但突出了學生個別化、自主性、互動式的學習中心地位,同時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發揮名師價值,打造“縣域課堂”創造了條件。
小學科學強調學生自主參與的探究實踐性,強調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交流研討—得出結論”,這與“慕課”課堂先上網“聽課”“嘗試探究”,課堂內再“研討交流”的學習方式,具有較高相似性。同時,近年來小學科學改革中倡導的“家庭實驗”“草根實驗”等主張,更為“慕課”研究和實踐創造了“學校課堂”與“家庭課堂”高度融合的有利條件。
根據小學科學的學科特性和我縣教學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要求,我們從以下三大領域開展研究,并形成了“三策略一平臺”的方法,其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小學科學“慕課”應用示意圖
1.開發工具的選擇與使用策略
“微課”開發是開展“慕課”教學的前提。微課制作應秉持“簡易性”“多樣性”“可操作性”等原則,需從內容特點、教師需求入手選擇開發工具。我們利用“手機平板拍攝”和“PPT 錄屏”等軟硬件,尋找到直錄、混合等支持“慕課”制作的方法。
2.微視頻的開發制作策略
進行“慕課”教學,需要教師設計和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視頻,其核心價值在于情境生動、主題鮮明、任務導向明確,并能有效驅動學生自主參與探究。其作用是講清一個問題,其對象是學生,其目的是給予個性化指導。因此,我們以學生學習興趣為導向,以學生前概念為基礎,融合教學目標,確定教學設計,確立了“短而精”“指導學”“明重點”“易反饋”的制作原則,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小學科學微視頻開發制作流程。
3.“慕課”資源平臺的搭建策略
學習資源是支撐“慕課”學習的基礎。針對“課程不系統”“缺少平臺”“缺少教學設計”等問題,我們發揮團隊作用,整合課程資源和課例資源,建設縣域小學科學“慕課”資源庫。
(1)典型性課例
立足小學科學中的一些典型內容,開展了專題研討活動,并形成了典型課例供廣大教師觀摩研習。其中《水的熱脹冷縮》《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磁鐵的性質》等為小學科學教師運用“慕課”進行教學提供了典型性的教學路徑和方法的實施范例,起到了借鑒和推廣作用。
(2)微課程平臺
依托小學科學教材大單元結構的模式,我們聯合縣內外科學教師合作開發與教材相配套的微視頻。一是每個主題建立由學科牽頭人領銜的資源審定核心小組,負責主題教師微課腳本的審定和資源的審定。二是按照教材序列知識體系,以提煉核心知識點的講解為內容制作微課。三是對教師所做資源的集中審稿,發現問題改進完善。同時,將其發布至浙江微課網、學校內網、“優酷”等網絡視頻平臺,供學生和家長自由選擇。
“慕課”將學習過程前置,翻轉了“講授”“邊講邊學”“師演生摹”等傳統教學方式,對于學教關系進行了重構。其獨特的課前先學模式,除了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為教師預留了更多的課堂時間和空間進行差異教學。為解決學習自覺性和學習效率問題,我們提出漸退式家長伴學和精準式教師輔學策略。
1.漸退式家長伴學策略
針對家庭平臺,我們提出了“漸退式家長伴學”主張,提升學生無監督下的學習效率。即學生在運用“慕課”開展家庭學習的早期,家長起到“陪伴”“輔導”和“監督”的作用,先在家長的監督和幫扶下完成學習任務,養成“慕課”學習的技能和習慣,家長逐漸減少干預,最終退出伴學。提出了運用遷移、超越、愛撫、激勵陪出興趣,從通內容、通重點向通要求、通方法、通程序轉變的陪出自通,運用競賽法、匯報法陪出效率的陪學法則。引導家長從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方法入手,實現從陪扶到放手“慕課”學習過程。
2.精準式教師輔學策略
在家庭學習平臺的基礎上,基于學校機房或平板電腦強大的交互功能,組建學生學習共同體,進行互助式學習。依托學校學習平臺分析系統,實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利用數據與圖表,呈現學生個體的學習進度以及知識的易錯點。教師依據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制作微視頻,再次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有選擇地學習。逐步形成了“發展診斷—智能推送—在線輔導”的精準式輔學模式。
為實現“角色轉換”“翻轉課堂”“過程再演”和“師生互動”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我們將“慕課”指導學習圍繞“課前”“課始”“課中”“課后”四個時間節點展開,采用以“交互討論式”的教學模式、案例教學模式、“慕課+課堂輔導”答疑的混合教學模式展開教學,拓寬了學習時間,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表1 小學科學“慕課”學習的指導策略
1.課前學:測水平、導任務
在課外或前一天讓學生進行微視頻學習,以微視頻再造教材,利用反復看、暫停等優勢功能,幫助學生對知識和方法點的理解與把握。同時課前學并不止于觀看微視頻的步驟,學生還需要完成一份與微視頻同步的課堂前測,教師在課堂前測反饋的基礎上展開后續學習指導,提高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惑的針對性。
2.課始學:明任務、引過程
在課堂初始讓學生進行微視頻的學習,學生可自由選擇觀看的次數,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在課堂預習時,教師提出要求、給予方法,助力學實現自學、自問、自理、自創的“四自”功能。通過比較發現,小學科學探究式的課型中采用“自由式”微視頻開展學習,有利于引導學生掌握操作的方法,解決操作困難,細化探究實踐方法,達到學習目標。
3.課中學:點重點、突難點
課中微視頻學習主要是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和學生學習的瓶頸,微視頻可控、凸顯和集中的特點,可以很好地起到啟發思維、解決難題的作用。學生在掌握了實驗設計方式、操作技巧,有了足夠知識儲備的條件下,進行同伴互助式科學學習,更易產生“掌握前學—實踐操作—交互學習—掌握鞏固”的作用。
4.課后學:延時空、拓廣深
“資源優化式”的課后學習,旨在引導學生將課后拓展與課中學習相聯系,彌補教師口頭布置的拓展內容學生沒聽懂、做不來等問題。課后拓也能讓教師集中“學校、家庭、大自然”的資源,以微視頻方式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與幫助,實現學生的科學素養的提升。
我們構建了一套值得借鑒和推廣的運用“慕課”轉變小學科學教學方式的策略,突出了“慕課”學習的策略性。特別是其中的課前、課始、課中學,課后拓的運用方式,為當前小學科學教學中方法整齊單一、學生個體作用體現不足的問題,提供了“因材施教”的方式和思考方向。
實施過程中,我們先后在全縣小學科學教師中舉行研究或推廣活動10 余次,專題講座4 場,主張的觀點和策略逐步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帶動了相關學校和教師進入“基于翻轉課堂的課堂有效提問實踐研究”“小學科學‘慕課’技術工具的實踐研究”“慕課背景下課程資源的建設和學教方式轉變的行動研究”等實踐與研究。推動教師依據學生實際,多角度、多維度、多層次尋找研究和實踐的切入口。
1.學習自主性的增強
傳統教學中,學生長期處于被“喂養”狀態,學習被動、自主性差,學習敷衍現象也較嚴重。因而,剛開始實施“慕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時,學生學習不自主、不自覺是教師和家長最為擔心的問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后,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有了明顯的增強。
2.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慕課”學習無論是課前的線上交流,還是課中面對面研討,學生有較為充足的時間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節奏也比較自主,思考得更積極、深入和全面,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思維的獨特性與創新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3.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的增強
在“慕課”學習中,學生有了更多交流、表達、合作完成學習任務的時間和機會,在夯實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也得以逐步培育和發展。實踐表明,“慕課”中平時一些不大發言的學生也有了發言的機會和自信,學生的改變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