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依 劉潔
(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江西萍鄉 337000)
2008—2022年,中國人通過“雙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表現,是最好的展示中國文化的載體。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活字印刷、古琴、昆曲、提線木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記憶深刻。演員們擊缶誦書,在巨大的畫卷上書寫著中國文化。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京劇、打樹花、龍舟制作、書法、虎頭鞋、虎頭帽、剪紙、扎染、陶瓷還有海派絨線編結技藝制作的永不凋謝的奧運之花。特別是二十四節氣的倒計時展示,既美輪美奐,又不得不讓人感嘆中國人的智慧與創造。在這兩次寫滿中國文化的奧運會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鮮明的中國符號。這樣的展現讓我們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可以很傳統,又可以很創新;既可以很民族,又可以很國際。非遺的創新和發展可以讓中國人擁有更加強大的文化自信。
為了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從2006年公布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到2021年已經公布了5批,共計1557項。國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合計十個類別的子項目共計3610項。根據子項目的統計,類別較多的是傳統技藝、民俗、傳統戲劇和傳統美術(見圖1)。

圖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別統計
通過各地方文化局提交的申報材料,對保護對象給予確認,以便集中資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全國35個地區和部門申報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統計如下;江西省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總數是88個,位于全部排名第20名。根據類別數量統計,江西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集中在傳統技藝、傳統戲劇、民俗和傳統美術方面。
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過程中主要的難點集中在缺乏人才優勢,非遺手藝沒有形成人才培養體系,通常是通過拜師學藝的方式傳承,一門手藝往往需要幾年甚至上十年的積累才能成才,真正成為大師的則更少。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技藝不能提升、手藝不能變現便選擇放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輔相成,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很多替代品,在生活中較少出現,因此非遺傳承人亟須有新的方式推廣和傳承非遺產業。高校作為為地方輸入人才的地方,對于非遺傳承存在著多方面的優勢(王鶯潔,2020)。從傳統手工藝(非遺)技藝傳承人培養層面來看, 高校可以建立相關研究課題,組織學術研究。高校的核心資源是學生,意味著非遺傳承的青年力量在高職院校是很充足的,學生可以整合資源,用創新的方式傳承和推廣非遺。具有相關專業的高校還可以構建傳統手工藝(非遺)技藝傳承人培養體系。侯曉華、王群、李夢欣等(2021)提出,非遺與高職學院學生創新創業結合,通過非遺傳承是對學生最好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創新創業給學生帶來知識的融貫,綜合能力的提升。非遺與創新創業的結合,是更好地將中國的非遺文化通過青年力量在商業市場上煥發風采的有效途徑。而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是全國最大的雙創盛會,至今已經舉辦了7屆。在此大賽中,以職業學校為例,越來越多的學生創業項目是與非遺相關的,青年一代將傳承與活化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新創業相結合,根據第七屆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非遺項目獲獎名單中,其中與非遺相關的創業項目共有17個,結果如表1所示。
從獲獎名單可以看出,各地區職業學院大學生深入挖掘當地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背景,努力提升技藝,結合創新理念和創新設計煥新傳統非遺,讓更多人關注到中國的文化瑰寶。在第七屆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職教賽道獲獎名單中可以看出,非遺中的刺繡、陶瓷、絲綢、茶葉、篆刻悉數登場。同時各地方高校深入挖掘地方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了就地保護和傳承,又將其商業化的項目參加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相關的非遺,如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項目《“隴”韻非遺,花語“繡”坊》詮釋了甘肅“隴繡”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歷程。
在江西省獲獎項目中,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以婺源縣甲路鄉非遺油紙傘為原型,創辦油紙傘品牌“竹光傘色”(見表1)。項目以提供油紙傘標準化產品為核心,通過“非遺工匠+制造工廠”的產品化服務模式,幫助各大傘業品牌實現產品升級,致力于建立油紙傘非遺產品標準化模式。團隊還與國際知名時尚品牌達成合作,并獲得海創會資本兩百萬元天使投資。余劍峰(2016)指出,2016年,甲路鎮油紙傘工廠只有一家“甲路工藝傘廠”。針對這家工廠的調查發現,產品系列中的高端系列主要是出口,產品深受日本、新加坡、法國等市場的歡迎,可見非遺產品在海外受到歡迎,市場廣闊。但是低端、中端系列的產品對于企業來說,利潤率非常低。甲路油紙傘作為婺源特色的產業,也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存在著年輕人不愿從事這個行業、手藝難以傳承、設計觀念比較守舊等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國潮不斷涌入市場,具有設計風格和國風元素點綴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認可。油紙傘作為中國古風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重新定義傘業的審美,項目的潛力和實力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這樣的項目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國際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中嶄露頭角。

表1 非遺類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項目統計
除了油紙傘外,江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有很多非遺項目都有機會和潛力,通過創新實現商業化。對于大學生來說,創業方向決定了創業成果,項目的選擇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江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美術和傳統技藝相結合的項目如圖2所示。

圖2 可與創新創業結合的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結合的項目
非遺的創新與創業項目的成功,讓各方面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何提升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職業院校始終肩負著重任。第一,利用合理的課程,通過非遺手藝的講授和實踐,在傳承中讓職業院校的學生體會工匠精神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第二,王鶯潔(2020)指出,非遺與創新創業相結合,還可以利用企業、政府、學校的資源,引入非遺手藝人在校內建立技藝研究中心,展開非遺傳承和技藝提升的科學研究,有效保護好非遺;第三,通過青年一代的創造性活化和煥新非遺,運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非遺。此外,大學生畢業后自主創業,將非遺手工藝商業化,建立可復制的商業模式,也是更好地將非遺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