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思寧
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關系十分密切,人的身心發展一般規律和影響因素是確立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據,我國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和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中,全面發展是一項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國教育的體制、性質和目的,指明了我國新時期教育改革方向。為進一步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國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共包括道德品質、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與創新、語言素養、數學素養、科學技術與信息素養、審美與人文素養12個指標。
從國際視角來看,很多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都對核心素養進行了框架構建,其中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課程,實行“全人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國際情懷的人為目標,通過從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連續一貫的小學(PYP)到中學(MYP)和大學預科(DP)項目科學系統的學習,培養學生“積極探究、胸襟開闊、知識淵博、懂得關愛、勤于思考、勇于嘗試、善于交流、堅持原則、及時反思、全面發展”十種特質,被稱為“成熟的國際化素質教育”。
教育部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修訂,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精選對學生終身發展有價值的課程,減負提質,細化育人目標,明確實施要求,增強課程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在繼承我國課程建設成功經驗的同時也對英國、法國、德國、芬蘭、瑞典、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歐美國家和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或地區)進行比較研究,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堅持了正確的教育改革方向,突出了我國教育改革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其中核心素養課程育人導向的課程目標,增強了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系,優化了課程內容的組織形式,跨學科實踐學習的提出,強化了課程的實踐性;學業質量標準的研制,為廣大教育者指明了科學、系統的育人目標與實施要求,引導幫助教師把握教學的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等提供重要依據,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教育學相關理論為基礎,通過與國際文憑(IB)課程教育理念和中學項目(MYP)、大學預科項目(DP)考試評估進行對比,分析國內“核心素養”教育體系建立和“新中考、新高考”改革的進步性與局限性。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個別差異性。順序性表現在人的發展順序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發展,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量變到質變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啟示教育者在教學中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階段性體現在個體在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的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不同的發展任務,啟示教育者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分階段進行教育。不平衡性體現在個體發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線前進的,啟示教育者應適時而教。互補性體現在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啟示教育者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個別差異性體現在群體的性別、社會地位、角色、交往群體等差異和個體身心發展水平和心理特征表現方式上的差異,啟示教育者在教學中應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教育制度的確立除受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科技發展水平、國家教育方針、國家文化傳統、人口狀況制約外,還受國內學制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經驗的影響,同時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征也是一項重要依據,確立學制時必須適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征。
我國教育目的的確立同樣以人們的教育思想,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為主觀和客觀依據,同時也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理論依據。因此,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始終強調: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我們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原則,“五育”在發揮各自獨特作用的同時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構成一個有機體,共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發展學生智能、體力,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審美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
教育部制定的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聚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難發現,2022年版課義務教育程標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要求、體現鮮明的中華民族風格的同時,吸收借鑒了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抱有家國情懷的基礎上站上更高的視野放眼國際,這與國際文憑課程(IB)以培養具有國際情懷的人的目標相吻合,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與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的十項品質也是契合的,體現出我國堅持正確教育改革方向高度的科學性與先進性,教育者學習和踐行新版課程標準對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教學過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綜上,現階段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價值觀,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現階段學校德育、教學工作,受學生思想和主觀能動性、家長教育思想和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現狀、教師教育思想和教學能力等多方面的影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教育仍存在不均衡、不合理之處,“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課程改革仍是漫長而艱巨的。從思想來說,如何將學生、家長及社會的教育思想,從“看分數”轉變為“看能力”是十分困難的,中國自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開始進入制度化教育,但科舉制對人思想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中、高考,應試教育對現代人的影響同樣難以轉變,甚至有相當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依舊是分數代表一切。當然,這也與目前我國教學評價方式較單一是分不開的,同時,“素質教育”“核心素養”的提出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現狀參差不齊,教師教育思想、教學目標不能與時俱進,教師教學能力不高都是全面發展教育尚不完善的重要因素。
國際文憑組織(IB)的目標是培養勤學好問、知識淵博、富有愛心的年輕人,他們通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為開創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貢獻力量。鼓勵國際文憑學習者努力做到“積極探究、胸襟開闊、知識淵博、懂得關愛、勤于思考、勇于嘗試、善于交流、堅持原則、及時反思、全面發展”十項品質。從國際文憑組織(IB)使命宣言和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可以看出,國際文憑課程希望培養具有國際情懷的人,連續一貫的小學項目(Primary Years Programme,簡稱PYP)、中學項目(Middle Years Programme,簡稱MYP)、大學預科項目(Diploma Programme,簡稱DP)或職業先修項目(Career-related Programme,簡稱CP)4類課程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之上的。小學(PYP)項目是以探索和思考世界為基礎設立六大學科,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將學科知識應用到行動,并將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以教師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和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為核心的完整課程體系。中學(MYP)項目的課程模式是在小學(PYP)課程的基礎上建立八大學科的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并通過服務和行動以及完成社區設計或個人設計課題將學科知識應用到實際,通過以特征/認同和關系、時空定位、個人表達與文化表達、科學與技術創新、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公平與發展為背景的探究、行動和反思來培養學生的國際情懷,發展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中的十項品質,用概念驅動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技能更加深入、更加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體系。大學預科(DP)項目在中學(MYP)課程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學術能力,在深入進行學科學習的同時進行創造、活動與服務和認識論以及專題論文的學習,經過大學預科(DP)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學術能力通常超過同齡高中生。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職業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政府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推動職業教育發展,逐漸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現,IB職業先修(CP)課程作為相對較新的職業導向課程也逐漸進入中國學生和家長的視野,經過職業先修(CP)課程的學習,學生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也對某個特定行業或職業方向進行探索。IB課程的每個階段相對完善,且各階段循序漸進、環環相扣,通過連續一貫科學系統的學習,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生各項品質和能力。IB課程體系成熟、完善具有國際視野的“全人教育”理念受到世界頂尖大學的高度認可,作為被全球教育界認可為具有較高學業水準的教育項目,牛津、劍橋等許多世界著名大學非常歡迎IB文憑學生,有些大學還會為優秀的IB畢業生提供獎勵學分、越級等鼓勵入學政策。
近年來,我國各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即中考)在傳統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七門文化考試科目基礎上,逐步將地理、生物學兩門文化考試科目和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理科實驗操作、英語口語、勞動技術等素質考試科目納入并計入中考總分。“新中考”不再單純考查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全科開考、學完即考,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確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質量,促進各地學校“五育”協同發展、引導學生認真學習每門課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2022年版課義務教育程標準的修訂,更強調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實施和考試評價以“核心素養”為育人導向,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進一步為各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做出具體指導。
IB中學項目(MYP)公開考試,學生需報考語言習得、語言與文學、數學、科學、個體與社會、藝術、設計、體育與健康八個科目,單科滿分7分,總分56分,主要分為電子評估(電子檔案和在線考試)和學生提交自己完成的課題研究(個人設計)兩個部分,其中課題研究(個人設計)旨在使學生將已掌握的各種學科知識應用于實際以解決各種問題,這是MYP考試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查。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各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逐步將全部科目納入考試范圍,采取文化考試科目和素質考試科目相結合的方式,與IB中學項目(MYP)公開考試大致相同,都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但MYP考試各科目分數相同,更加體現出各學科知識學習的均衡性,各地“新中考”素質考試通常分數占總分比例較小,學校和家長的關注重點依舊在各文化考試科目,但又不得不進行素質考試科目的學習,往往增加了學生學業負擔。還有些地區的素質考試開展時間較晚,目前還流于形式,未能發揮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加強了對各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的指導性,各地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正向著評價方式更加科學、考試機制更加完善、更加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不斷發展。
自2014年我國全面深化課程改革以來,全國已有四批21個省(區)參與新高考,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改變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也采取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的形式,即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程必考,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自主選擇三門的“3+3”模式,部分地區實行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考,其次在物理、歷史兩門科目中選擇一門,最后在化學、生物、政治、地理四門科目中選擇兩門參加考試的“3+1+2”模式。
IB大學預科(DP)課程分為標準難度課程與高難度課程,主要分為六大學科課程和三門核心素質課程。DP考試與中國新高考相比考試方式有所不同,對考生的要求更高,難度相對更大,學生需從語言A(母語)、語言B(除母語外)、數學、個體與社會(歷史、地理、哲學等)、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藝術六大學科門類中任選6門科目進行考試,此外還必須經過跨學科課程——“認識論(TOK)”的學習、專題論文(EE)的撰寫以及對創造力的培養和各種服務社會的公益性活動的體驗式學習——創造、活動與服務(CAS),完成這三大核心素質課程的學習和評估才能獲得IB文憑。其中,創造、活動與服務(CAS)課程是以從小學(PYP)的行動課程到中學(MYP)的社區設計或個人設計課程為基礎,循序漸進、連續統一的核心素質課程,學生通過運用已學知識和技能開展行動來探索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為開創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貢獻力量,有利于更加全面、更加專門化地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和各項素質。IBO(國際文憑組織)官網數據顯示,2021年申請人數為170660人,即使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參加IB大考的學生人數仍在不斷增長,中國地區的考生也在逐年增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有1423所國際化學校,獲得各類國際課程認證的學校有907所,其中IBO授權學校有224所,大多集中在上海、廣東、江蘇、北京、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能否將IB課程體系“全人教育”貫徹落實,受多方面的影響,往往當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比較支持,家長有需求且有能力支持學生報讀相關課程,辦學時間較長、規模較大、師資水平較高、升學情況突出的學校通常具備較完善的、具有中國特色的IB課程教學教研體系。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國“新高考”的考試形式,與IB課程的考試方式不謀而合,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考試科目,不再局限于文理分科的情況,是對學生人性化、個性化和全面發展的注重,這是一次積極、正向的改革,體現出我國高考正向著正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向前進。但學生可選擇的科目仍然有限,且仍然存在學生選考純理科科目(物理、化學、生物)組合考試競爭過于激烈、選考純文科科目(政治、歷史、地理)組合在填報志愿時受到各地高校和大多數專業的限制或所選科目組合難以與大學專業所學科目進行銜接等突出問題。相比較而言,IB課程的學生選擇范圍更加廣泛,可以從六大學科門類中任選6門具體科目,且藝術可以單獨作為一門考試科目,三大核心素質課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也更加全面,相比而言IB課程考試更加完善,考試形式不局限于筆試一種模式,還包括口試和實踐活動等,考試內容更加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素質與能力,更能體現出日常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高度靈活性,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目前,新高考仍有很多細節有待逐步完善落地,值得更加積極、更加深入地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在考試形式上做出更加適合學生終身發展、評價更全面、形式更具體的改變,使我國教育體系向著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具有中國特色的方向進步。
綜上所述,我國“核心素養”教育體系育人的目標與國際文憑課程連續一貫的全人教育理念的實質大致相同,目的在于更加科學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各地各類學校而言,特別是“雙減”政策實施后,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是各地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首先,學校和教師應做好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研讀工作,國際化學校教師應進一步做好國際課程理念對標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在以往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注意做好學情分析,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知識與技能的個性化為基礎,不斷思考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多樣性的學習方式、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上學生間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充滿熱情、有效地學習。其次,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不斷研究并優化學生評價方式,根據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不斷推進社會各界對個性化教育教學和核心素養教育認知的轉變,做好家、校、社的互相支持與配合,盡可能做好個性化教育教學。落實“核心素養”需要學校、教師和全社會轉變思想觀念,教師不斷進行自我提升,深入了解課程內容,鉆研具有時代特征的課程標準,盡快完成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換,在日常教學中,注重教學的差異化和個別化,同時,也需要學校的支持,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的原則,不斷研究和落實學校教育中的五育協同問題、實施的策略問題及課程與教學中的五育落實問題等,家、校、社多方面共同培養學生逐步成為全面發展、適應當今世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終身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