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珠
當前,初中學習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個體模式,而要以小組為單位、建立更加高效的團體學習模式,從而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在此背景下,已有不少教育者嘗試將學習力和小組合作學習聯系起來,打造針對初中學生特征的、能夠大幅提升學生成績的學習共同體。由于小組學習和學習共同體兩種模式都強調讓學生在交流中共同進步,在團隊中步步提升,因此很多教師將學習共同體籠統地歸納為小組學習,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小組學習往往是局限在課堂或者作業中,是有范圍的,而且小組成員之間也沒有明確的分工,學生只是在教師的指令下討論某個問題而已;而學習共同體則不同,學習共同體不只是將學生圈在教室中針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而已,它更強調系統性和分工性,旨在讓學生根據自身優勢各司其職,并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如信息技術等延伸教育資源,從而提升整個團體的學習力,保證每名共同體學生都有十足的進步。
在談學習力的重要性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什么是數學學習力。在初中階段,數學學習力就是指由思維能力、學習動力、實踐能力、應用轉化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調控能力組成的,表現了學生的毅力、動力和能力,是指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數學知識學習、掌握和內化的一系列能力的總和。
初中數學是由數、方程、幾何、函數以及概率五大部分組成的,這五類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由此可見,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就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以及數學素養為主的,而數學學習力就是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在初中階段數學成績的關鍵因素,是學生數學學習中舉足輕重的因素之一。讓學生在通力合作中發現、接受、掌握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創造力進行學習,是一個高效學習的有效途徑。另外數學學習力是發散性思維以及探索性思維的最好詮釋,是數學學習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更是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推動新的數學思維產生的重要動態能。總之,在初中階段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對未來更深入、更系統地數學學習是如虎添翼。
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是恢復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從傳統的題海學習模式中解脫出來,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這符合學生的實踐與興趣導向的學習與發展模式,因此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已經變質成了培養“標準的做題機器”的場所,學生的學習力因此大受打擊,而學習共同體從本質上革新了這一點,因此學生會更樂于參與到學習共同體的探索發現中來。
從教師角度來說,與形同虛設的備課組相比,學習共同體更致力于學生的學習,師生之間的深入了解、師師之間的意見交流都對學習共同體下一步的學習工作帶來了建設性的啟發。學習共同體不僅是學生的學習,老師也在學習,老師通過不斷調整角色定位以及引導方法,教學方法會越來越適合此階段學生的學習,學習環境也會越來越適宜共同體模式的開展,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從家長角度來看,在共同體學習交流的過程中,家長更容易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態與進步情況,并結合學生學情進行鼓勵,這些激勵對提高學生在日后學習中的積極性大有幫助。另外在家長的參與下,不管是對親子關系的維系,還是對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都能增添學習共同體的溫度,讓學生的學習力在愛和鼓勵中更上一層樓。
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第一步是分組,根據調查,許多教師會以前后桌、同行同列等形式劃分,卻忽略了其他影響因素,甚至還有教師在分組時依據成績,有意無意地將學生分為好、一般、差三類,當然也有部分教師可以做到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以及成績等多維度進行分組,但主體還是以前邊兩種為主。這種共同體分組方式很容易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難以起到學習共同體應有的作用,和構建學共體的主旨相違背。
由于分組過于草率,并未制定科學明確的培養目標,因此學共體成員并沒有進行過妥善的分工,在實踐中很多學生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在考察中,很明顯可以看到學生的討論是完全需要教師督促的,當教師布置問題并下令之后,學生迅速圍成一團,但是在討論幾分鐘之后就會突然降溫,而在展示結果時,也經常是幾個學生同時起身,可見他們并沒有經過事先的分工,在實踐的整個過程中也缺乏效率。
在數學學共體課堂實踐中,教師對合作探究的內容、合作探究的形式存在著問題。部分教師往往并未抓住教學中的核心問題,提出的問題也并未經過精心設計,據調查,他們只是將教學中的問題拋出,發布讓學生交流的任務,之后便撒手不管了,這種問題并沒有綜合考慮學生的水平和愛好,也沒有考慮是否適合學共體討論。另外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也并未執行調整糾偏的職責,導致學生并未真正參與到討論過程中,成員之間也缺乏交流互動,合作效率不佳。
在學共體的評價體系中,現仍有大量教師采用成績論的單一評價方法,在進行學共體實踐嘗試后,就通過測試試卷的分數判定學生的成績是否提升了,新方法是否有效。但是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絕不僅僅是成績,更重要的是情感和價值觀的轉變,如果在評價時一味地以結果為導向,那么學共體的構建就是無意義的,因為學共體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缺乏關于數學學習共同體構建的經驗,尤其是農村初中一般都是工齡較長、不易接受新觀念的教師,所以其教育理念普遍落后不夠先進。校方也并未針對此問題進行過仔細研究,沒有探尋到幫助教師接受新教學理念、開展新教育模式的方法,導致學共體的建設缺乏制度和經驗前提。另外學生的合作意識較為淡薄,而且學習狀態也需要引導和調整。在之前的數學學習中往往是教師的一言堂,從接受教育至今,這是第一次真正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學共體模式教學的實踐中,他們就會顯得無所適從,主要就是因為他們并沒有建立起合作意識,不知道如何分工,如何討論,又如何發表意見。再加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不一定適合學生,有些問題不需討論學生就可得出答案,而有些問題即使討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不能盡責糾偏,就更導致學生在學共體討論中的無所適從。
任何學習方法的落實都需要堅實的機制作為約束和保障,因此想要讓數學學習共同體真正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效力,由校方作為監督者進行相關制度的制定以及督導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中,學校和教師關注的重點往往是秩序與成績,而不是學生本身,被動的管理方式會導致學生不善于表達自己,這違背學習共同體需要肯定每名學生主體地位的建設前提,因此需要校方進行制度的改善。
例如,校方可以明確規定“尊重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話語權交還給學生,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共同體的學習、生活、課堂、管理中來,時時刻刻向學生滲透平等的課堂主體意識”。此規定旨在號召教師進行賞識教育,在尊重學生主體性和自尊心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為數學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提供前提保障。當然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不只是需要運行保障而已,像技術支持、應用能力等都需要學校頒布相應制度進行保障,只有做好學習共同體建設的各項前提工作,才能真正發揮出數學共同體在數學教學中的效力。
一線教師往往忙于課程的傳授以及課堂的管理,很少有空余時間進行自我的提升,對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只是聽說,并沒有深入了解,更別說對其進行實踐探索。在此情境下,教師現行的教學理念已經在其思想上根深蒂固,而且由于初中課程的安排比較緊湊,教師也沒有多長時間參與教研活動。所以想要讓教師真正接受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理論,樹立學生主體地位思想,更要注意方法,注意效率。
例如,校方可以組織教師重新認識教育大環境,讓教師對建設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幫助教師扭轉個人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更適應時代的教學方法;另外,學校還可以自己搜集已有的學習共同體推行實例,并將這些實例剪輯成小視頻推送給教師,讓教師在看視頻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共同體建設方法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學習,觀察其他學校、其他教師在學習共同體構建過程中的引導方法以及言談舉止,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學校傳統的新觀念學習方法往往是以教研會上宣讀資料的方式進行推廣的,教師往往毫無興趣參加,對他們而言,這種教研活動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毫無實際意義,而通過視頻學習和談論這種更直觀的展現方式,可以讓教師更有興趣學習共同體的構建方法,對教師接受新的觀念、梳理共同體構建方法大有裨益。
在現實教學中,有哪些教材內容適合選擇采用學習共同體模式呢?難度適宜、適合合作的內容對學生學習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初中數學內容雖然相對較為基礎,但是也并非所有章節都適合采用此模式。因此教師更要對教材內容內含的探究價值以及難易程度進行分析,將其中個人獨自完成較為困難的重難點、需要鞏固復習的收尾內容等適合學共體討論的部分挑選出來,并分類為不同的任務布置形式。結合教材內容,可以將適合學共體模式討論任務的布置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1. 問題探究型任務
問題探究型任務具體表現為學生難以獨立解決,但是在通力合作之后可以完成;探究價值較大,通過實踐探究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深度以及應用能力。比如性質類定理以及應用性強的知識的學習,就可劃分為問題探究型任務。問題探究型任務雖然難度較高,但是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對初中階段學生來說,不僅有利于現階段知識的學習,更有助于未來高中階段數學的學習。
2. 趣味游戲型任務
趣味游戲型任務強調的就是趣味性,是興趣導向學習論的主旨思想,因此學共體關于此類任務的布置,也要講求發揮游戲的優勢,讓學生更樂于參與討論,更樂于參與學習。對一些需要動手實踐的、難度較低的板塊學習可以選擇布置成趣味探究型任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3. 生活數學型任務
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的課題任務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生活數學問題能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在學習共同體的通力合作中,學生在交流想法、融合觀點、求同存異的過程中都有所收獲。生活數學問題在初中數學內容中很是普遍,比如“利率問題”“打折問題”“圓周率問題”等。例如在利率問題中,“如何存錢、利息如何計算”值得學生仔細研究,銀行利率并不是定值,而是一個存在波動的值,所以在學共體探究過程中,需要分工合作,共同探索;在打折問題中,“打八折”和“按原價的百分之八十出售”意義是否相同?這些生活問題都基于應用轉化能力、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大幅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助力學生形成應用型的數學素養。
自從新課程標準發布以來,情景教學理念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學習共同體實踐中情境創設方法和傳統教學模式中只關注生動有趣的方法不同,學習共同體情景的創設要更注重科學性、深刻性和探究意義,教師創設的情景應該以核心問題為切入點,以實際探究意義為導向,以學生體驗感為宗旨,在保證情景趣味性和可參與性的同時,兼顧情景的數學探討意義。數學情景的構設給了學生充足的自由,此階段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可能并沒有那么高,如果教師在布置學習共同體任務之后不進行引導,那么團體討論活動可能只是流于形式,由于學生欠缺合作意識,教師并不能保證學生在討論的是問題還是其他;而且課堂紀律也難以得到保證,無序課堂會降低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效率;加之學生的水平差距以及性格差距,學生在討論中的參與度也并不均衡。在多種因素的制約之下,完全發揮問題導向情景效果、提升學生數學學習力的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教師在提出教學問題、創設教學情景時要更加細致,考慮要更加周到,創建拋錨式的問題——情景型教學模式。比如,在八年級軸對稱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以線段垂直平分線性質為藍本,創設一個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探尋各項性質,就拿第一條性質“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與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習共同體使用全等的證明等方法,進行該性質的證明。在完成共同體任務布置之后,教師在保證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更要擔任課堂秩序的維持者、課堂走向的引導者,防止有些學生小組在學習共同體實踐活動中對問題認識不清、職責分工不清等導致的效率低下。教師在進行學習共同體引導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專注于問題的探討和學習,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習共同體的運行成效。
教師在實踐過程中所做出的學習共同體構建嘗試并未取得很好的成效,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對其巨大能量并沒有客觀正確的認識,筆者看來,網絡平臺資源對數學學習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很多教師在進行學習共同體實踐時卻難以做到將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立體式學習共同體。借助信息技術的數字化學習平臺對抓住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可參與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都作用非凡。因此,構建多維度、廣視域的線上學習平臺,助力學生的數學合作學習對學習共同體發揮自身優勢大有裨益。
隨著課堂改革政策的步步推行,大部分學校都已經建構起了校園網絡,也有較為完善的計算機教室。數學教師在進行學習共同體實踐時完全可以和學校協商,使用校園網在課堂上構建電子課堂學習環境;使用計算機技術設計一些能夠啟發學生探索發現的數學問題;更可以借助釘釘、騰訊視頻等平臺開展線上討論活動……通過建構多種線上學習環境,搜集整合各種平臺資源,讓數學學習共同體更加立體,讓學生在課堂中、家庭中、現實中、網絡中開展數學知識的討論學習,真正構建起立足于課堂而又不局限于課堂的學習共同體。
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模式已經被證明不再適合核心素養培育的需要,多元并行的評價體系更加符合當前課堂改革、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對一個團體來說,雖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但是細化到每一個成員,也會得到不同的目標,而不同成員的目標也必然是有差異的。既然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那么對學生的評價體系也要與其個人目標相結合,不光要考慮結果,更要注重每一名學生為完成目標付出的努力,具體表現為考查學生在努力之后距離個人目標的距離是否拉近等。
例如,對一些學生來說,他給自己定的目標可能只是從60分進步到70分,從不發言到每次討論都能發一次言……而有些學生給自己定的目標可能就是滿分,就是學習共同體討論的積極參與者……這時候,我們應制定更靈活、更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光對學習共同體整體進行評價,更要對每名學生進行評價,不光要考慮學生最后表現在試卷上的分數,更要考慮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價值觀和學習態度的轉變。從成績進度情況、討論參與情況、情感轉變情況、思維碰撞情況多個維度,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多個層面設計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光是對學習共同體時間情況的考察和分析,還是對學生素質養成、學習力提升的肯定,更是讓學生感受到共同體對自身學習幫助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在各方面因素的阻礙下,構建初中數學共同體可以說是任重道遠,2016年提出的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更給如何構建科學有效的數學學習共同體,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帶來了新的挑戰。想要開辟數學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之路,首要的就是制度和觀念基礎,只有在學校提供充分而堅實保障的前提下,數學教師才能放下心來進行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探索,才能緊跟教學改革浪潮進行觀念的轉變。在做好前期條件的保障之后,教師更要豐富數學教學的方式與內容,通過布置多元化的教學任務,保障學生在學習共同體中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另外隨著新課標的步步推行以及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情景教學和信息化教學也漸漸融入了各種教學方式中,在構建數學學習共同體時積極融入情景教學和信息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教師的教學質量得到充分保障,更能讓學生的數學熱情更加高漲,小組學習更加高效;但是融入了情景教學和信息教學的小組學習共同體有著不可忽略的弊端,就是學生過于自由,難以保證每個小組的學習步調一致,有些小組可能走偏路,導致學習成效并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而巧妙地糾正學習小組的行為,讓每個學習小組都能做到高效學習。教師在引導學習共同體完成數學學習內容之后,還要進行及時的任務評價,綜合考慮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以及貢獻,檢驗每名學生學習力的提升成效,促進學生的多維能力共同提升,完成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