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韶清
童年是充滿幻想的時代,好奇和幻想是兒童思維的特征,也是兒童心靈純潔天真的表現,在他們的繪畫中,可以超乎尋常,可以異想天開。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兒童畫。兒童畫是小學美術教育的一個繪畫種類,是美術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兒童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的兒童畫教學是讓兒童熟悉和使用各種美術介質(如畫筆和彩色等),初步學會繪畫手法和繪畫技巧,能夠進行繪畫、制作實踐。兒童通過繪畫學習和創(chuàng)作,有助于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喚起內心創(chuàng)造的欲望,表達細膩的內心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兒童畫教學是培養(yǎng)兒童的藝術敏感和審美情趣、提升少年兒童的素質和品位的教育手段。在新課標改革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小學美術教師該怎樣推陳出新,如何通過技法傳授、技能訓練,達到有效地實現現代美術教育呢?三十多年來,筆者一直工作在小學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第一線,從事課堂教學和大量的課后繪畫社團輔導工作。創(chuàng)意兒童畫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對繪畫的興趣與想象,讓學生在積極心理的引導下自覺利用色彩、線條等進行表達。通過讓兒童參與游戲活動、音樂律動,實物觀察和繪畫活動,從肢體語言到繪畫語言的轉化,培養(yǎng)兒童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培養(yǎng)兒童的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筆者就兒童畫教學的特性和規(guī)律,進行一些思考和總結。
兒童畫是小學美術課程的重要教學內容,具有色彩豐富、構思奇妙、形象夸張等特點,非常受兒童的喜愛與歡迎。兒童通常喜歡利用鮮明的顏色、形象的線條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融入自己的情感認知。兒童畫則為兒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感受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加強對兒童畫教學的重視非常必要,其重要性具體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第一,兒童畫學習有利于促進兒童美術素養(yǎng)形成發(fā)展。繪畫是人類文明的一筆財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表達自身感受及思考的有效方式,通過繪畫人們可對眼前的經驗做出思考和判斷,然后在自己認知、理解的加持下以繪畫方式表現出來。尤其是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兒童來說,繪畫為其表達自我感受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例如,在心情愉悅時,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顏色,尤其是暖色調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心情糟糕時,很多兒童傾向于利用暗色來表達情緒。這樣在潛移默化中可以讓兒童逐漸形成利用色彩表達情感、情緒的意識和能力,而這些能力則是美術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養(yǎng)。因此,通過兒童畫學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兒童美術素養(yǎng)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
第二,兒童畫學習有利于教師與家長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態(tài)。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積累少、生活經驗少,因此,語言表達能力相對偏弱,思想也多較為單純。很多兒童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想法,但是通過繪畫則可以間接的反映他們的情緒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例如,兒童在繪畫時所選用的顏色、繪畫的內容、象征意義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心理狀態(tài)。通過觀察兒童的繪畫內容,可以幫助教師與家長了解兒童的心理狀況,并及時進行疏導,這對培養(yǎng)兒童的健康心理、促進兒童健康成長有積極作用。
第三,兒童畫學習有利于促進兒童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新課改背景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理念逐漸被淘汰,教育界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兒童畫屬于小學美術學科的重要內容,其不僅能夠滿足素質教育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同時還可以打破以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對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增強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有積極幫助,可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兒童綜合能力發(fā)展,實現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
兒童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性上文已經進行了簡要分析和闡述,但盡管如此,在實際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影響了兒童畫教學質量的提高。簡單來說,小學美術教學中兒童畫教學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下述幾點:
第一,兒童缺乏對題目的理解,繪畫偏離主題。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不斷發(fā)展的階段,尤其是小學低年級段的學生,其認知水平、思考能力相對較弱,對繪畫主題的理解容易出現偏差,不利于教學效果的實現。例如,在以“我的老師”為主題的兒童畫的教學中,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兒童的觀察能力及重現能力。因此,在選定了繪畫主題后,教師明確要求繪畫要認真觀察教師的外貌、衣著特點。但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很多兒童在繪畫時并沒有凸顯出繪畫要求,而是隨意地進行著裝及外貌繪畫。雖然,兒童所畫出的內容并不是錯的,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學要求的軌道,不利于實現對“觀察能力、重現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專業(yè)度較高的兒童畫教學中,類似于這樣的偏離主題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也容易影響到兒童畫的整體教學質量。
第二,教師專業(yè)能力有限,重視程度不足。一直以來,應試教育理念深深扎根在廣大師生及家長心中,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很多學校、教師會在無形中將教學重點集中在文化課上,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對美術等藝術學科的關注度則不夠高。雖然素質教育逐步得到了普及,但是一些學校及教師的教學理念尚沒有改變,這也使得一些學校存在美術教師缺乏或者教師專業(yè)水平不高的現象,對兒童畫的認知了解缺乏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教師作為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其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水平勢必會對整體教學質量造成影響。此外,部分教師并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兒童畫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中通常只是停留在表面,對美術思維、美術能力等專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這也影響了兒童畫教學價值的體現。
第三,教學模式單一陳舊,缺乏靈活性。兒童畫教學模式單一也是當前兒童畫教學中十分常見的問題,實際教學中可以發(fā)現,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是通過給定主題或者給定物品的方式來引導兒童繪畫,教師則從旁指導。誠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問題,但若按部就班的采用相同模式進行教學,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能會讓兒童形成思維定勢,不利于培養(yǎng)兒童對藝術多樣性的探索欲,不利于學生美術素養(yǎng)的發(fā)展。此外,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也是必然現象,如果只是按照同一種方式、同一種要求進行教學,則很難顧及學生間的差異性,也就無法實現“因材施教”這一教學理念。
畫家高更、盧梭、馬蒂斯米羅、畢加索等,他們都非常鐘情兒童畫,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孩子不僅能夠不受物體表象的干擾,而且能夠把他的“內在需要”表現出來,以一種有感染力的、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藝術家們的畢生追求,就是能像個孩子那樣抓住事物的本質。如何讓兒童通過借用各種媒材效果,認識這些藝術元素,并學習各種繪畫工具的使用,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通過繪畫、手工制作等方法表現出來?基于兒童畫特點的教學目標又是什么呢?
1. 讓兒童體驗線條之流暢美
生活中所觀察到的周圍事物和生命,大都表現為視覺的線條。線條是視覺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簡便、最能夠直接體現在繪畫上的手段。兒童具有不用教就會用線繪畫的天性,俗稱“涂鴉”。但美術課教育的關鍵,是怎樣引導他們用線條來勾勒形象,表情達意和呈現美感。
例如,在教孩子們畫山水時,遠山可以是波浪線的連綿起伏,也可以是直線彎折表示山高陡峭,這些線條還可以重疊在一起,表示山重水復,群山連綿。線條不僅是繪畫素材的寫實,還可以夸張和變形。比如在教學《變形的魅力》一課中,先觀察湖面倒影、玻璃幕墻里的映像以及哈哈鏡中出現的變形人物圖片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現象中變形的趣味性,發(fā)現事物變形的規(guī)律:如向內壓縮變形,左右扭曲變形,或者向外拉伸變形等。而后分析畫家蒙克的《吶喊》是采用什么樣的變形方式,讓學生認識和掌握人物變形的基本表現方法,從而引導他們用流暢的線條組合排列,表現節(jié)奏感和韻律美。
2. 讓兒童體驗構圖的層次美
兒童在繪畫時,雖然對畫面景物充滿了好奇,但是表現手法上可能過于單一,不知道通過用筆的輕重和線條的疏密、粗細、曲直的變化來表現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層次變化,教學《遙遠的地平線》課上,教師引導孩子們通過觀察筆直的公路由近到遠,路旁的電線桿和樹木由高到低、由疏到密的變化,身臨其境地感受拉伸立體空間層次感。然后通過引導點撥,在畫面上加上近大遠小的人物、車輛等,讓他們對空間層次有了感性認識后,鼓勵他們自己試一試,添畫上路邊的田野、遠處的山峰以及天空中白云飛鳥等物象,輕松愉快地感知和認識畫面的空間與層次,體驗到繪畫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 讓兒童體驗形體的變化美
事物的肌理有豐富多樣的色彩,而通過繪畫加工,更賦予他們豐富的內涵和特質,繪畫產生的不同效果可見一斑。教師可用一個形體做示范,如先畫一個圓形,讓同學們猜想畫什么,可以想象成是太陽、花、桌子、棒棒糖等,讓學生先觀察老師在畫這些事物時線條的變化,然后練習一下畫出來,通過自己的繪畫實踐,體驗圓形的變化美。
對人物、動物或其他形象的某個部分進行重復,也是一種變形。生活中經常見到這種現象,如選動畫片中三頭六臂的哪吒形象進行欣賞,讓學生了解這一形體的變化產生美感以及更強大的功能。又如,千手觀音、九頭鳥等形象,不同的局部重復產生什么神奇變化與強大功能,再加上超凡神力的聯(lián)想。又如百鳥之王鳳凰:用錦雞的頭冠,白鶴的腿腳,孔雀的身體與尾巴,鴛鴦的翅膀,老鷹的爪進行重組的方法,讓學生設計一只鳥之王。學生有了前面的這些知識的沉淀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嘗試表現,并從中感受到形體的變化之美,激起他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
4. 讓兒童體驗畫面的色彩美
兒童繪畫的好與壞及效果如何?色彩的搭配,用筆的輕重,用色的均勻等,都將關系到畫面產生的審美視覺效果。為了打消兒童的畏難情緒,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欣賞美術家吳作人的《池趣》,觀察分析用同一色系、相近色調和對比色來上顏色產生的效果。兒童興趣上來了,就引導他們畫畫小貓、兔子、老虎、獅子等動物。根據兒童自己的經驗,特別是兒童喜歡的動畫片的經驗,讓他們創(chuàng)作一個動物輪廓,之后再上色完成畫作;根據學時的不同,還可以指定兒童創(chuàng)作山水風景畫,任由他們想象山水模樣,隨意地表現和創(chuàng)作各人心中的風景。教師只在兒童作畫時,做些必要的指點,如樹葉的顏色可以用不同的綠色,通過墨綠與翠綠,深綠與淺綠,濃綠與淡綠交替使用,讓學生感受到不同的顏色結合所產生的韻律之美、反差之美。
總之,兒童畫作為一種繪畫種類,離不開線條、色彩、構圖等繪畫的元素,千變萬化的是兒童自己的表現內容和各具特色的表現手法。對兒童畫的教學宗旨是讓兒童產生繪畫興趣,大膽表現自己的心靈感受,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最基本的作畫方法。兒童的世界是非理性的、多彩多姿的,教師強調保護兒童的天性,不是摒棄繪畫中最基本的構圖、調色等方法,而是要培養(yǎng)兒童形成認真對待作畫并且形成良好的習慣。古人云“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兒童的感悟性也是很好的,在老師示范教學后很快就能領悟到繪畫時要注意什么,怎么去表現自己想要的東西,也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感受繪畫的樂趣。
兒童的心理定力不夠,注意力很快會受到周邊的影響發(fā)生轉移。在開展兒童畫創(chuàng)作教學時,要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基本前提是學生要能夠積極參與到創(chuàng)作學習當中,由此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參與興趣。教師設計了以下幾種辦法,激發(fā)兒童繪畫創(chuàng)作的興趣。
1. 范畫演示法
范畫演示就是教師示范演示作畫,教師邊畫邊講解學習的步驟和注意點。這種示范教學,能給學生帶來直觀感受,也給學生明示,是簡單、易學、易懂的。當然,對兒童的學畫范作,要強調繪畫時怎么起始、怎么轉折以及怎么收筆等,盡量做到表現比較準確、布局比較合理,使得兒童仿作有一定的章法。例如在三年級《可愛的汽車》一課中,不同孩子對汽車的認識是不同的,有的認識比較細致,有的就比較粗糙了。汽車的正面、側面,汽車的穿插與遮擋關系,以及汽車的各個部件的特征和細節(jié)(如輪胎花紋、前后車燈、螺絲、車窗等),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再針對細節(jié)進行范畫演示,如畫一個輪胎,用線描的形式進行表現,先畫外面大圓,再畫里面的內圓,以及內圓里面的鋼軸,什么時候用粗線什么時候用細線,有前后遮擋時先畫什么后畫什么。同時,還要結合圓的透視縮形原理,進一步引導觀察理解。通過觀察、分析、示范,學生就能更加形象直觀地接受了。接下來學生就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作畫,這不是單純的機械模仿了,此時教師的示范就能引領學生前行,他們的想象和潛力能在正確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把畫作變成有獨立個性的創(chuàng)作練習。
2. 口訣增趣法
兒童在學習繪畫時往往會無從下手。為此教師通過編順口溜等,運用具體的形象詮釋繪畫的筆法和手法,既有直觀可感的印象,便于兒童仿作,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如在畫蘭草時,教師通過對畫蘭草形象的繪畫經驗,將畫蘭草作畫方法編為口訣,邊說邊引導學生觀察:“一筆長,兩筆短,三筆破鳳眼,四筆鯉魚頭,五筆六筆攢根走。”又如教幼兒畫熊貓頭時,可編口訣如下:“一個大圓盤,安上兩耳朵,放進兩個棗,再加三粒豆。”這樣就形象地把熊貓頭畫出來了。當然,作畫時還可播放優(yōu)美古箏曲或鋼琴曲,營造一個寬松的氛圍,把繪畫形象、作畫口訣、作畫氛圍融合在一起,讓兒童在角色里作畫,享受繪畫的快樂。
3. 以點帶面法
兒童的發(fā)展認識是有差異的,教師可以運用教師范作,也可以鼓勵畫得較好的學生范畫,其他同學觀察學習,教師從旁指點,對學生的畫面,從構圖、線條、色彩、造型等方面進行指導。這種用學生作品做范畫的辦法,對范作同學的繪畫水平是一種促進和鼓勵。如在教學《可愛的汽車》一課中,通過對雞蛋實物的觀察,并旋轉雞蛋,問學生會想到什么,再出示設計師設計出的蛋形汽車,讓學生知道設計師從圓形的易旋轉蛋中找到創(chuàng)作靈感,才設計出這款別致的新型汽車。又出示一張發(fā)芽的豆芽圖片,設計師們設計出彎形的小汽車,還通過豆芽上面的小葉片聯(lián)想設計出帶太陽能光板的汽車棚頂,一款無污染綠色環(huán)保汽車問世,學生從這些實例中發(fā)現,原來設計不是一件那么難的事,抵消他們的畏懼心理,讓他們知道只要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多加思考,大自然會給人們帶來無限資源和不斷的驚喜的。經過引導與啟發(fā),學生們很快就能從身邊事物進行聯(lián)想,設計出一款新型別致的汽車,如香腸汽車、鞋子汽車,冰淇淋汽車……以點帶面的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表現欲,將課堂教學融入快樂的體驗中去。
4. 小組合作法
有些繪畫內容比較多而且復雜,通常采用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這是一種富有挑戰(zhàn)性的辦法,要求學生在作畫前先共同研究布局,而后各人分工負責畫一部分。如主題畫《下雨了》,可以讓小組各人分工畫一個不同動作的人:一個人穿著雨衣,另一個人打傘走路,一個雙手捂著頭奔跑的人,也可以畫些穿雨衣騎車的,挑東西的,彎著腰低著頭趕路的人……讓學生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然后把幾個人物圖像組合起來,最后在畫面上添加旁邊被風吹彎的樹枝線條以及畫一些小雨點,最后一起涂色,一張完整的下雨場景圖就完成了。這種小組合作,還可以擴大到全班合作,畫面內容組合成一幅長卷。
5. 師生合作法
給兒童上繪畫課,師生合作,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能很好地解決課堂上出現的各種問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中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在給學生示范時,老師畫個開頭,接下來讓學生添畫,或者請一個學生來幫助老師畫一點,然后再請另一學生接著完成,最后讓學生說說還要添加什么。就這樣,邊思考,邊討論,邊作畫,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精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一幅有趣的師生合作圖就完成了,最后進行總結。還有,當學生作畫時被同桌不小心用筆點了畫紙或蘸上了墨水,心里往往很難過。這時教師引導他們想象這個“點”會象什么,或者添加什么把這個“污點”變成美麗的形象,如蝴蝶、蜻蜓、飛鳥等。雖然畫面不是原先想要創(chuàng)作的畫作,但恰恰因為這種“失誤”,卻超越了畫面內容,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這種想象合作,讓學生意識到繪畫過程中存在的多變性,要學會應對學習中出現的預料外的變化,培養(yǎng)靈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6. 主題創(chuàng)作法
對中高年級的兒童來說,通過主題創(chuàng)作等方式,能提高兒童的想象力以及眼手腦協(xié)調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比如給學生布置一個題目或一個場景進行創(chuàng)作寫生練習,讓兒童自主選擇內容來畫主題畫,通過兒童獨特、敏銳、細致的觀察思考,再進行創(chuàng)作,有助于提高兒童眼手腦協(xié)調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如交通安全月的主題畫《紅燈停 綠燈行》《我是小小交通員》繪畫時,考慮中高年級兒童已經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先設置一個“過馬路”的場景:在一個“T”字形路口,人行綠燈亮起時,車輛停在斑馬線后,等待背著書包的孩子們過馬路,車輛、行人靠右走,各行其道……場景中來來往往的行人,形象或正面或側面或背面,在信號燈或者交警的指揮下,安全過馬路,車輛均為正面或背面的狀態(tài)呈現。而后引導孩子們根據自己平常生活中所見場景經驗,把自己獨特的想法與感受和繪畫技法的應用融合為一體,把不能關聯(lián)的建筑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獨具自己內心世界審美的畫面。這樣的繪畫,教師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發(fā)現童真,保留童心,表達童趣,通過兒童畫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體現學生的本能和個性。
7. 生活教學法
藝術源于生活,學生的成長更離不開生活。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對生活有著很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有較強的新鮮感。所以,在進行兒童畫教學時教師需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敘述、去繪畫,以生活為出發(fā)點來激發(fā)學生的繪畫熱情、為學生積累繪畫素材,從而降低學生的繪畫難度、豐富其繪畫內容。例如,在以“那一刻的我”為主題的兒童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校運動會入手,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運動會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場景,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方式來呈現運動會的圖片。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具體的生活實踐以及觀看相關圖片、影像的方式,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多心靈上的感觸,讓學生“由景生情”,激發(fā)學生將“那一刻的我”畫下來的熱情,為其創(chuàng)作奠定情感基礎,從而幫助學生解決“想不想畫”的問題,降低學生對兒童畫的畏難感。在解決了“想不想畫”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想一想除了運動會,還有其他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嗎?”通過簡單的問題來打開學生思緒的大門,讓學生去回憶、交流自己難忘的事情。例如,有的學生說第一次去海邊的印象很深刻,有的學生說第一次滑冰,有的學生說和伙伴的郊外游玩等等,學生們在相互分享交流中可以形成思維碰撞,這也就在無形中解決了“畫什么”的問題,讓學生想要畫、有的畫。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抽象的兒童畫教學和學生們鮮活的、具體可感可知的實際生活關聯(lián)在一起,不僅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繪畫興趣和熱情,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找到繪畫的目標與方向,幫助學生改善漫無目的構思狀況,從而降低其構思難度,逐步增強其繪畫信心,并從繪畫中獲得積極體驗,為其長久保持對繪畫的熱情奠定基礎。
教師施教,貴在教無定法。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是教師的常備技能,也是增強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小學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須進一步明晰目標,運用靈活豐富的教學策略,為學生不斷創(chuàng)設更大的表現空間,搭建持續(xù)學習興趣的橋梁,大力發(fā)展他們的繪畫技能,培養(yǎng)學生對繪畫的由衷熱愛,為國家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