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紅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目標,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對知識的講解,還應該用科學、嚴謹的態度去落實德育教育,將教學目標豐富化、教學模式生動化,以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思想為目的去分析傳統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沒有利用好教材資源的優勢,導致其人文價值被忽視,也沒有以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為目的去合理進行思想品德熏陶,因此需要及時轉換教學思路,明確德育意義,探索出更多高效率教學方法。
當前我國社會處于發展的新時代,教育部門針對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細致的標準要求,不僅要對基礎知識全方位滲透,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思想、心理、品質等方面還都處于發展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時機,將德育教育與知識教育巧妙融合,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打下基礎。而語文作為具有較強人文性的學科,其中包含大量德育內容、思想,授課過程中教師對教材深入開發和挖掘,組織多元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感染與熏陶,加強他們的文化素養與道德品質,為他們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雖然對課程教學模式進行積極改革與創新,但是缺少德育教學意識,往往為了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側重于對基礎知識的講解,對教材內人文價值、思想相關的內容挖掘不夠深入,致使小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等方面都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影響他們綜合素質的發展。同時即便在課內設置德育教育板塊,大部分也以理論教學為主,向學生直接“灌輸”德育思想,不能將相關內容與他們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系,思想品德教育效果不明顯。因此教育新形勢下教師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教學改革、創新計劃,將知識講解、德育理論分析與實踐活動相融合,在給予學生自由探索、自主發展空間的基礎上展開全面教學,保證所有人深化對道德思想的理解,在學習中個人品質得到升華,最終獲得個性化發展。
首先,教師一定要對教材進行深度解析,尋找其中包含德育教育的內容,由于小學時期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不足,所以必須借助更加豐富的材料進行知識的講解,這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理解與應用能力。同時學生也存在情緒外放、心理敏感的個性特點,他們會關注到很多生活的細節,并且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對其進行深度探究。綜合小學生的具體特點,教師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處理,深度解析語言文字,通過層層問題設計來引導學生探索德育的內涵,并且能夠在正向問題的引導下幫助學生審視自身的日常行為,逐漸具備判斷對錯、分辨黑白的能力,發揮出語文教材對小學生思想品質的積極引導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在進行素材選擇、問題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思考習慣,保證所有人都能積極且主動地參與到課內活動中來,在自然交際中得以啟發思維,最終形成正確的三觀,實現自我成長。
為實現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全面滲透,教師必須要在轉換自身教學觀念的基礎上增強對德育教育的重視,只有這樣從根本上改變目標才能夠對語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深度利用,在潛移默化中讓優秀的文化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熏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做好對教學模式的優化工作,結合當前時代發展的要求以及學生在各個不同階段心理訴求的變化來選擇合理的教學形式,以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增強他們的德育體驗,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文化素養、思想道德水平的發展,并且可以將所思所學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之中,于每一件生活小事中實現自身品德修養的穩步提高。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陶罐與鐵罐》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計應該分為如下三個部分:
1. 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讓他們能夠理解并記憶“奚落”“傲慢”“懦弱”“輕蔑”“和睦相處”等詞語,并且以此為基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人物的語氣和內心活動。
2. 德育教育,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設計問題,讓學生不再是單一地“讀”課文,而是加入一些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領悟寓言的深刻含義,自然而然地學會全面看待問題,并且懂得正視自身不足、發現他人長處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從而實現自我轉變,獲得綜合素質發展。
3. 延伸教學,列舉相似的例子,引導學生去體會、分析,從而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產生更深深刻的道德認知。
多重目標的設計使得課堂教學更有層次感,學生也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知識深層內涵,在減輕學習壓力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做好鋪墊。
情境創設是新時代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教師必須保證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更深刻的印象,還能在形成身臨其境之感的前提下回憶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面對不同情況時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在此環境中積極表達主觀想法,通過有效的交流互動開闊思維,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正向引導,營造出生動的德育氛圍,實現理想化教育目標。
情境的創設需要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支持,首先教師要明確怎樣的情境能讓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并產生代入感,基于此進行素材的選擇,包括寓言故事、趣味動畫、生活場景等,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放松身心,愿意去看、去想、去說,由此在師生、生生之間形成一種互動、合作的關系。可以更加有針對性且高效地完成對知識的講解,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印象,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在討論思想道德問題的過程中能結合親身經歷或了解過的相關理論,起到啟發、引導的作用。在情境互動中幫助學生了解更多道理,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他們后續的學習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課的過程中,由于課文是一篇短古文,學生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難,為幫助他們更快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出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守株待兔”故事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視頻中不僅有具體的形象,還有生動的配樂和解說,有利于學生產生沉浸體驗,他們不再是“學”故事,而是“聽”故事,并且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講”故事,說出自己對“種田人”的真實看法,在交流中理解課文寓意。與此同時,在教師所創設的生動情境之中,學生能夠很快地借由故事人物聯想到自身,說一說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類似想要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并且分析這種心理的弊端,在談論感受的過程中實現思想道德素養的提高,還能發散思維,養成聯想思考的良好習慣。最終教師組織自由交際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結合生活分析德育意義,形成自我轉變,建立良好的生活態度,繼而實現全面發展。
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且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母語,所以無論是基礎的知識教育還是深層次的道德交流,都離不開實踐應用的加持。在落實教學改革計劃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組織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利用互動教學的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學生之間可以互動合作、交流想法,既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參考他人的觀點進行多角度分析,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明確為人處世的正確方法,在理解課文中心思想的前提下獲得自身的全面成長。
互動教學的落實基于對活動的組織,小學階段學生相對貪玩、好動,因此教師應該組織一些能夠“動”起來、有趣味性的活動,例如師生問答、情境表演、合作創編故事、主題辯論、手抄報制作等,鼓勵學生之間分組合作,讓他們可以在輕松的狀態下更加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增加生生之間的語言交流,也開闊他們的思維,在互動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全身心投入其中獲得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此同時,合作活動的組織還能夠讓學生針對德育觀點說出自己的看法,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自然對問題的理解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只有通過不斷交流互動才能真正理解課文主旨的深意,他們相互之間還能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同時也實現了德育教育的基礎目標,有利于學生未來成長與發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一課的過程中,教師為幫助學生理解“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話的道理,可以嘗試在閱讀環節設計豐富的問題,如每一個自然段都講了一些什么內容,或者具體分析“‘這樣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的意思。”“你能從孫中山先生的言行中看出他什么樣的品質?”等,以此來展開啟發式教育。首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思維,其次還能夠對課文故事進行情緒化梳理,讓學生積極主動、勤于動腦,將思考與表達結合,提高理解能力。基于此還可以模擬表演,讓學生在課內進行角色扮演,投入更真實的情感來體會人物心理變化、明確課文的核心主旨,這樣一來所有人的積極性都能被充分調動,他們在語文學習中產生滿足感,可以憑借自己的探索理解深刻的思想道德內涵,從而不僅能提高整體教學效率,還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不懂就問的品質,獲得自我成長。
語文學科的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學生的學習所得也都要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明確生活元素應用的重要意義,在拉近學生與所學知識距離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又能夠更加自然地與思想道德內容相結合,在自然狀態下實現聯合教學目標,增強整體教育效果。
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深度分析,找出其中的生活元素,如生活常識、文明禮儀、生態環境、法治觀念、社會公德等,將這些元素單獨提取并且進行合理拓展,尋找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者真實的故事,以此來輔助教學,借助圖片展示、播放視頻、播放音樂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經歷與主觀想法來思考、探究,并且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獨有觀點,將真實想法分享給教師、伙伴,這樣一來能夠明確德育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觀點,還可以梳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了解到自身的優缺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好行為規范,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前準備階段為學生布置生活觀察任務,基于此在課內進行集體性的交流討論,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另一方面能夠讓教師看到學生更真實的一面,獲得有效的反饋信息,最終針對性教學,在不浪費時間的前提下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授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將相和》一課的過程中,首先,結合豐富的資料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進行詳細講解,交代好時代背景和人物形象,分析故事因果關系,讓學生產生基礎認知,基于此教師結合實際生活例子來豐富課程,進一步加強德育教育,為體現出藺相如面對強敵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形象,教師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見義勇為”的事例來引導同學們深入分析,為了更好地學習廉頗知錯能改、勇于悔過的精神,可以帶領學生分析“父母對待敢于認錯和善于說謊孩子的不同態度”來完成教學,由于這些事情就發生在學生的身邊,他們可以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對這些思想道德理論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并以此來約束自己,實現自我成長。其次,還可以播放“建國七十周年閱兵”和“建黨百年晚會”的視頻來進一步深化教學,利用生動、激昂的視頻增強小學生的民族精神、愛國情懷。
想要實現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目標,教師不僅要在課內進行理論輸出、互動講解,還應該為他們布置相關的課后任務,在內外結合教學的前提下讓學生的思想認知更加深刻,并且參與到維護社會秩序與社會公德的過程中,從生活點滴、自身一言一行出發,最終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充分運用德育的概念升華學生思想,教師可以基于課內的重難點知識布置多元化課外任務。例如教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貓》一課后,教師想要深刻體會人與動物、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要基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設置課后探索任務,讓他們在生活中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來描述這個動物,培養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激發他們對小動物、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或是在講解四年級上冊《陀螺》一課后,教師要求學生自己嘗試去玩陀螺,這一方式既能減緩學習壓力,幫助學生找回童真童趣,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同時還能夠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含義。在玩的過程中發現“陀螺”這一小小玩具中隱藏的大大力量,從而能夠重新審視自我,用更加積極、陽光的態度來面對未來生活,從而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
多元化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同時還能真正做到將德育教育、知識教學、實際生活三者相結合,體現出語文學科的價值,實現高效率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語文是小學時期的重點學科之一,同樣也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對象,當前階段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師制定教學計劃的核心思想,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發揮出教學資源的人文價值,借助情境創設、活動組織、生活引導、實踐檢驗等方式來及時、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內涵,并且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小學生未來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