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鋒
新課改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科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的關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組織開展生活化教學,全面貫徹落實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現實生活和語文學習之間是息息相關的。認識到語文知識源自生活,并且用于生活,使得學生可以更加熱愛生活、回歸生活,利用生活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會重視對語文知識的傳授,卻沒有重視對學生理解能力、領悟能力與接受能力的培養,于是就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難以充分地認識到語文學習對個人未來成長以及發展具有的重要價值。假如教師強制學生進行學習,極易導致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有甚者還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所以,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地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體驗。因為在學習語文新知識點時,學生會產生一定的陌生感,產生一定的畏懼感,會影響到其學習興趣。假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常見事物、人物以及情景,就可以有效地拉近學生和語文知識間的距離,使得學生和語文學科建立較強的親密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可以更加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
近些年來,我國的語文教學模式在逐漸地創新與改革,越來越多新型的教學模式被廣泛地應用到語文教學中。然而,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發現,很多教師的教學質量并不理想。對其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可以發現,盡管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然而,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依舊會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內心感受。例如,在分層教學法中,盡管教師會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但是在授課的過程中依舊是采用“我講你聽”的授課模式,該教學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導致學生的學習十分被動。所以,教師要實現對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靈活運用,基于此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地尊重學生的現實感受,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得學生可以更加認真地參與到學習中,體會到個人的價值,基于此,更加認真地配合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語文教學具有密切的關聯。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充分重視對學生專業素養的培養,實現語文教學和現實生活的有機關聯,要對現實生活中的內涵進行深入的挖掘,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學校可以組織開展“小學語文生活化”研討會,鼓勵教師將個人的思想見解表達出來,對個人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實現語文教學以及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比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觀看中央電視臺舉辦的“詩詞大會”,幫助學生通過節目學習更多的詩詞,儲備更多的古詩詞知識。不僅如此,基于節目的觀看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要為學生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廣告與對聯等,引導學生摘錄優秀的廣告或者是解說詞等,使得學生進行分析與背誦,增加學生的詞匯量。而且,教師要進行認真地觀察,充分地熱愛生活、了解生活、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準確地發現現實生活和語文教學之間具有的關聯。例如,學生與家長外出游玩時,看到公園湖中還沒有綻開的荷花就能夠聯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在初秋,學生與家長前往草原進行游玩,在看到無邊無際的草原時,學生或許會聯想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等。從而幫助學生通過現實生活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聯想能力,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喜歡語文學習,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觀察能力是學生的一種必備能力。在語文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現實生活的事物與景物進行認真地觀察,要了解觀察的方法與技巧,并且對觀察的事物進行記錄并進行總結歸納,在此基礎上,使得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活,更加熱愛生活。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例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相關內容時,教師要科學地設計觀察實踐活動的方案,設計教學目標,把教材內容和現實生活中的爬山虎有機地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清文本的結構以及脈絡。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介紹爬山虎的生長環境,使得學生對爬山虎有初步的了解。接下來,教師再向學生提問:“請問同學們,爬山虎的葉子具有什么特征?它是怎樣爬到墻上的?”然后,組織學生前往公園進行參觀。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地觀察、了解事物,在觀察的同時要做好記錄,基于此構建高效課堂。在學生觀察完畢要對個人觀察的結果進行總結歸納、進行分享,基于此更好地學習與研究教材內容。教師要為學生分段講解整篇文章,根據學生的觀察結果與教材內容展開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寫作的內容以及結構。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使得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生活、觀察生活,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強,認知水平較低,所以,對教材中的很多常識都是十分陌生的,于是就會加大教學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優化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手段,要積極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生活化場景。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組織開展模仿表演活動,在此基礎上深化學生的理解,使得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結合現實生活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文章時,其中主要是描繪了錢塘江大潮十分壯麗雄偉的景觀,教材中對場景的描寫生動形象,有著很強的畫面感,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然而,因為學生的年齡小,其生活閱歷不足,所以,在閱讀文字的時候,難以和現實中的壯麗景觀進行有機的關聯。在此狀況下,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為學生展示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引導學生對場景進行認真地觀察,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其內心受到震撼。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使得學生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地體會到錢塘江大潮的壯麗,體會到自然景觀的美麗與奇妙,充分認識到現實生活和語文之間具有的密切關聯,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對文字的感知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得學生充分意識到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再現情境,實現生活化教學,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學科教學中,學生不但要學習文字,也要有著較強的想象能力。教師要擺脫教材中文字的限制,把文章中的語言文字轉變成現實生活的場景,從而使得學生獲得視覺的沖擊,實現生活場景的再現。教師要充分發揮現有教學資源的作用,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形式,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利用語言進行交流與溝通,因此,教師要實現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統一,要把課堂變成生活的大舞臺,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增強教學的趣味性。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為學生劃分段落,幫助學生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鼓勵學生利用個人豐富的想象能力組織開展小組表演活動,基于此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展現。教師要為學生重點介紹各段落的段意,激發學生參與表演的熱情。學生要投入到表演中,分別扮演閏土與旁白等不同的角色,生動形象地展示閏土捕猹的畫面,如此一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內容,通過表演來再現現實生活的場景。通過學生的表演以及教材內容能夠獲知閏土是十分勇敢、機智、積極與健康的,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深刻地理解與掌握相關的內容,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閱歷有限。所以,在學習與積累語文知識方面也會存在局限性,在此狀況下,教師就要積極地組織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通過閱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教師要組織開展圖書角活動,引導學生將個人閱讀的課外讀物與比較喜歡的書籍分享給其他同學,基于此,使得學生獲得多元化的閱讀途徑,使其閱讀更多的書籍,了解更多的美文,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閱讀量,使得學生通過閱讀了解更多的知識與技能。而且,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文字,例如,閱讀家電的說明書,閱讀廣告的內容,閱讀社區發放的告知等,進而更加全面地了解現實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生活化討論活動,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在每次完成教學活動以后,教師都要留出時間,和學生進行溝通以及互動,基于此,使得學生可以對該節課的知識進行消化,并且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活化討論活動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例如,在學習《塞翁失馬》的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話進行討論與互動,引導學生結合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以及見聞對相關的事件進行討論,進而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塞翁失馬的內涵,使得學生認識到失與得并不是絕對的,有得必有失。因此,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要正確面對,不要氣餒,因為困難與挫折也并不是壞事,要在其中吸取教訓,轉換角度,科學地分析問題與看待問題,在此基礎上,使得學生的生活觀更加科學、更加積極樂觀,使得學生對知識建立更強的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會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鞏固相關的知識,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為了可以提升作業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基于此鞏固所學的知識,并且實現對課外知識的有效拓展。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認真地觀察,了解生活的美妙,并且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分享,基于此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的知識變得更加廣博。不僅如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種植植物,并且每日對植物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例如,學生可以種植一株花,要對其進行播種、灑水、施肥,直到花朵開花、凋零。學生要對該過程進行認真的觀察,并且做好記錄。另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鼓勵學生合理地養小動物,如小貓等,使得學生可以建立與生命的感情。除此以外,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地觀察并且記錄小動物每日的生活,制作“寵物筆記本”。通過對小動物的觀察可以使得學生更好地投入感情,并且通過寫作的方式將個人的情感表達出來。如果學生沒有養小動物,教師也要鼓勵學生想象自己與小動物在一起的感受,基于此鍛煉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生活化的作業,使得學生將個人的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有機地關聯起來,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教室,不要局限于課堂,要實現語文教學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例如,在端午節時組織學生包粽子;在春季組織學生踏春;在秋季組織學生前往果園中摘果子等。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使得學生積累更多的語文素材。例如,在講解《找春天》等寫景文章時,教師要結合實際狀況組織學生開展郊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并且記錄在路途中的見聞,幫助學生通過現實生活學習更多的語文知識,有效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得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美麗,并且引導學生用文字的方式表述個人看到的美麗景觀,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教師要組織開展班級的分享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將出游的見聞與想法進行分享,通過分享表達其真實體驗,而且要做好記錄,更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
素質教育背景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組織開展生活化教學,實現語文教學活動和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中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基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使得學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而且還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對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進行深入地挖掘與分析,拉近語文教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增加閱讀量,深挖生活中蘊含的文化內涵,組織學生科學地認知事物,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