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桔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的素養培育與傳統的勞動技能培訓存在較大的區別,前者是通過勞動素養的培育為小學生指明生活實踐的智慧,通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來培養小學生尊重勞動以及參與勞動的生活態度,使自身能夠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滿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功能。由此可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明確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和實踐意義對培養小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價值。
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課程體系要求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來推動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從智育的層面來看,勞動教育能夠引導小學生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與自身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機聯系,不僅豐富了小學生的日常理論知識和勞動技能,也能夠引導小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來發展勞動創造性;從體育層面來看,勞動是特殊的運動,加強勞動教育也能夠通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來實現強身健體的教育價值;從美育的角度更多的是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去體會、去感受,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整體審美能力。總之,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密不可分,對發展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體系中加強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勞動價值觀。一方面,需要教師緊扣教材結合小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通過教學熏陶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進而實現學生品德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勞動價值觀;另一方面,也需要小學生將這種價值觀念逐漸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在實踐中提高勞動能力,從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能夠在傳統的勞動知識的學習基礎上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技能,發展人才技能,并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創造力和創新性,這既為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思想,也能夠在推動小學生社會化轉變的過程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與行為的支撐,對小學生社會化的轉換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同勞動教育進行有機融合的過程中,應當始終把握育人導向,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方向出發,結合素質教育下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要求開展教學實踐工作,既需要注重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充分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也要從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出發,結合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真實有效的勞動觀念來促進勞動教育的落地生根。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小學生提升思想觀念的一個有效途徑,在這過程中融合勞動教育是提升育人價值的重要表現,因此,需要教師緊緊把握育人導向,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要求,不斷增強對小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導,鼓勵他們在勞動學習的過程中立志成為建設國家和服務社會的優秀人才。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發展特點和心理性格特征科學開展教學活動,即要遵循教育規律的原則。一方面,小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識相對不足,在勞動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很容易由于缺乏基本認識和學習意識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就無法達到培養學生勞動素養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當遵循小學生的成長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既要從小學生的日常學習興趣出發,科學設置勞動教育的主題,也要從小學生的學習認知層次出發,因材施教。這樣既有利于保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同勞動教育的融合效果,也能夠切實提升小學生的參與度,提高教學價值。另一方面,遵循教育規律的原則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同勞動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融合原則基礎,小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容易產生一定的枯燥情緒,主要原因是個人認知與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的鴻溝,在融合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成長規律進行聯系,創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從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小學生的興趣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進了小學生對勞動知識的理解,是保障融合效果以及提升教育價值的重要方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需要從時代的發展特征出發,科學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小學教師既要根據素質教育下的時代要求出發科學地選擇教學內容,也要從教育教學實踐的價值出發,結合新時代下勞動的全新形態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調整。一方面,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結合教學內容不斷調整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來體現時代特征,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小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增強小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另一方面,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融合勞動教育還可以通過一些教育案例來體現時代特征,把先進作風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可學習的鮮活樣本,既能夠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也能夠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給小學生樹立榜樣,更能讓人以“典型”為鏡,反復檢視自己、透視自己,從中查找自身不足,改變學生對勞動的片面認識,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意識。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需要進一步強化綜合實施,在響應政府號召的基礎上不斷拓寬勞動教育的渠道,既要從學校方面加強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也要注重家校聯合,引導學生家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樣,既有利于促進勞動教育的高效開展,也能夠促進勞動教育的規范化和全面化。一方面,在勞動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注重家庭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家長加強小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勞動教育;另一方面,社會勞動教育能夠作為一種實踐教學活動來發揮作用,既能夠結合日常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有效地完善和優化,也能夠在實踐教育的過程中讓小學生切身體會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對推動小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具有重要的價值。
在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同勞動教育進行有機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教學原則,既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所在地區的勞動狀況科學地開展勞動教育工作,也需要教師結合當地自然、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基礎狀況來實地教學。一方面,教師在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可以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勞動內容選擇當地適宜學生的素材進行合理設計。例如可以結合所在地區各行各業勞動者的一些真實情況開展教學工作,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小學生進行展示,這樣既能夠展現勞動者的精神風貌和具體的工作狀態,也可以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勞動教育的真實價值;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引導小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各種各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來豐富小學生的勞動體驗,這樣既能夠創新勞動教育的教學形式,充分激發小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夠進一步豐富小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讓他們從小就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正確思想,從而保障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只有對這些教學問題進行充分地把握和了解,才能夠結合教學工作提出針對性和創造性地改善措施,從而促進教育教學的進一步提升。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對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以及促進素質的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勞動教育。但從目前小學勞動教育的教學實況來看,教師認識不足,缺乏勞動教育意識,既沒有結合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來推動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也沒有結合教學內容深度挖掘勞動教育的各種素材,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性。這樣一來,既不利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也難以培養小學生的勞動價值觀,難以促進小學生勞動意識的良好提升,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綜合素養的科學培養,與當前素質教育發展理念相違背。
勞動教育效果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積極主動地開展教學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學手段的創新至關重要。然而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的過程中,一線教師因對學科認識不清,導致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勞動教育方法單一,蜻蜓點水,忽視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需求,采用說教方式來開展勞動教育,枯燥無味。這樣一來,既嚴重影響了小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對勞動教育內容的有效理解,直接影響著勞動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
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社會實踐活動是保證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在自主參與中獲得直接經驗的有效措施,可以增強小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相關主題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保障勞動教育教學效果,提升小學生的整體素質。從當前的勞動教育教學現狀來看,有些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忽視了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只采用純粹的課堂理論教學模式,缺少學以致用的機會,缺乏拓展延伸的實踐,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既沒有辦法將所學的勞動知識與社會生活進行有機聯系,也難以實現勞動知識的有效內化,對小學生持久的勞動意識和日常勞動行為影響甚微,對推動培養小學生素養的實質作用不大,不利于勞動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
小學生不僅需要在學校教育中接受勞動教育教學內容,還需要在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增強自身的勞動意識,鍛煉勞動技能。因此,可以說,家長在小學勞動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實現家庭和學校的深度合作,才能夠促進小學生勞動品質的高效培養。但從目前小學道德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現狀來看,學校都是由教師直接推動勞動教育的,忽視了家校的有效銜接,使得小學生容易在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中出現行為不統一的問題。這樣一來在單方面的教育背景下,小學生在課堂學到的勞動教育知識缺少實施的機會,勞動教育效果不佳,無法促進小學生勞動意識的發展。綜合來看,在小學道德教育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家校融合的重要性,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以切實有效的家校合作與銜接來保障勞動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小學生勞動素養的進一步培育。
1. 立足課程,理清脈絡,架構邏輯
小學道德與法治將道德教育與勞動教育有機融合,首先教師要梳理各冊中勞動教育教材的內容,從縱橫兩個維度進行研讀教材,縱向即兒童勞動教育在各年級的具體分布,有集中編排與分散滲透相結合;橫向即勞動教育所屬的兒童生活領域,涵蓋自我服務、學校、家庭、社會等。如一年級下冊第12課《干點家務活動》,二年級上冊第7課《我是班級值日生》,四年級上冊第5課《這些事我來做》,四年級下冊第9課《生活離不開他們》等是專門的勞動教育主題,教材中更多的是滲透在家庭學校、公共生活、和諧自然、家國情懷等主題中的勞動教育。整體厘清教材中的勞動內容,教師要準確把握勞動教育的教學梯度,緊扣各年級勞動素養不同緯度目標的側重點,教學中利用學科的優勢,尊重和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及道德發展的規律,架構完善的教育邏輯來實現學科與勞動教育兩者的深度融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小學生習得一定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2. 遵循邏輯,拓展內容,引領把握
教學中,遵循勞動與道德融合的教育邏輯,為保證教學邏輯的深入實施,其一要不斷注入充實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話題等方式來拓展教學內容,可以將教材與兒童過去生活相鏈接,引導學生回望重溫已有的勞動經驗,發現勞動的美,并在反芻中獲得成長,如《我們不亂扔》文中幾幅亂扔的圖片觸目驚心,引發學生如何處理變干凈整潔,學生調用之前經驗深入探究出謀獻策,由行為的勞動深入到意識的勞動;其二要創造向生活學習的機會,課堂上可創設情境鏈接兒童的“當下”生活,拓展勞動能力,如《我們愛整潔》在關注個人衛生的同時,可讓學生現場動手整理教室,整理自己的抽屜及書包,從切身力所能及的勞動實踐中感受到勞動創造優美的學習環境。這樣有效地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差距和認知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勞動教育活動,在體驗中充分展示勞動技能,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榜樣示范的勞動妙招,豐富了勞動經驗,真正實現將課程中勞動教育相關知識點進行體系化和結構化,并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引導小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教育的價值內涵和實踐意義,這樣既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及日常生活中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切實提高小學生的勞動積極性,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也能夠通過勞動精神的積極培養來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從而主動參與各種領域的勞動。
1. 從培養目標出發探究勞動教育價值
縱觀小學道德與法治全冊教材涉及的勞動教育,各學段的勞動內容與勞動目標是螺旋式遞進的。從整體上來看,低年級的培養目標側重指導學生成為“勞動自理”的人,掌握自我服務的方法及技巧技能,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積極主動為家庭、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中、高年級則是指導學生成為“勞動自覺”的人,感知各行各業勞動的價值,尊崇勞動。除此之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中開展勞動教育,還要充分了解新課程理念下勞動教育的具體要求和根本教學目標,結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細化的勞動教育培養目標,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其最主要的是啟蒙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引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引導小學生積極地開展勞動實踐。
2. 從年齡特點出發研究勞動教育內容
當前社會背景下,很多家長對小學生過度的寵愛保護或過度放任縱容,導致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基本的勞動能力。這更需要教師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生活環境進行針對性地勞動教育,不斷地豐富勞動教育內容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教師可以把握教材方向,結合學校德育工作,為每個年級確定一個適合其年齡特點的勞動主題,并安排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相應勞動內容,確立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目標定位。比如:一年級的主題是“自我服務”,從中學會自理,樹立勞動意識,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二年級為“餐桌文化”,利用不同用餐場景,開發勞動項目,培養衛生禮儀習慣;三年級“佳節勞育”,在傳統節日中親力親為勞動,共敘佳節中的勞動氛圍,共享佳節中的勞動技巧,增添生活儀式感,增強文化自信;四年級“校園服務”,服務班級、校園及周邊,提高勞動能力,增強公共服務意識,激發熱愛集體的情感;五年級“家服巧手”,運用工具或使用小電器等進行家庭維修服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勞動技能;六年級“攜手公益”,引導學生從服務自我到服務社會,實踐公益勞動,樹立擔當社會責任意識。不同的年齡特點,賦予不同的勞動內容,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展各種勞動實踐活動,從而提升勞動素養。
3. 從情感態度出發塑造學生勞動精神
現在的小學生不怎么愛勞動,對勞動缺乏明顯的參與意識,認為勞動是成年人的事。為了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勞動精神,首先要積極轉變觀念,平時注重營造勞動最光榮的良好氛圍,尊重勞動者,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尊重勞動人民的良好品質。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學習勞動者,強化主動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情感。如結合學校的規章制度及學生的行為規范,強調“垃圾不落地”“文明如廁”等,既要幫助小學生掌握基礎的方法和技能,從而樹立勞動觀,強化責任感,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底,為培育勞動精神打好基礎。在小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實踐時,一定要及時肯定小學生的勞動行為,這樣既能夠促進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又能夠幫助他們在勞動之后產生較強的情感感悟,誘發形成積極向上的勞動態度和價值情感,也以自我效能感的良好提升來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從而促進小學生勞動精神的良好形成和健康發展。
1. 以學生互動實現群體知識的掌握
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中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途徑,大多數小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十分相似,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發揮同輩交往的價值作用,對推動勞動教育活動的高效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課堂討論活動讓小學生就如何煮米飯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煮飯經驗的小學生會積極踴躍地發表意見,沒有煮飯經驗的小學生就會有較強的參與興趣,這樣既能夠鼓勵小學生回家嘗試,也能夠調動小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積極性,從而感受勞動的樂趣。也可以結合小學生的勞動表現和勞動實際在班級內部評選“勞動模范”或者“勞動新星”等榮譽稱號,充分利用榜樣的力量激勵小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勞動活動,讓榜樣的典型轉化成一種群體效應,學生有樣學樣,在參與過程中既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勞動興趣,也能夠引導小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體會勞動價值,從而實現群體知識的掌握。
2. 以生活技能促進勞動成就感的培養
在德育與勞育融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培養小學生的生活技能并在實踐中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成就感,對培養小學生的勞動熱情具有重要的價值。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可以主動去探索一些有用的勞動小常識,將這些勞動技能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聯系。例如,可以向小學生傳授一些家務活的勞動技巧,可以指導小學生正確掃地拖地、擇菜洗菜等各種生活技能,并結合各種課外實踐活動練就一手勞動“絕活”,鼓勵小學生分享日常勞動技能,在分享中激發小學生的勞動興趣,調動其積極主動參與勞動,讓小學生在勞動中收獲成就感。生活技能的傳授既能夠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家庭勞動,也能夠讓他們充分地感受到知識和勞動的結合,對促進小學生積極勞動具有重要作用。
1. 加強勞動教育的課堂實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根據教材的勞動內容,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科學地開展各種各樣的勞動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創設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用同伴干家務活的視頻來帶動班級的其他同學,或讓學生展示調查媽媽一天中所干的家務活數量的結果,或家務活現場大比拼等。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不同的真實勞動情境,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來進行教學,直接引領學生走進不同生活場景,去思考,去辨析,去評判,去反思,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獲得勞動認知與技能,讓學生愛上勞動,樂意勞動,讓勞動成為一種自覺行為,主動勞動,從而落實勞動的知行合一,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
2. 注重勞動教育的課外實踐
在小學勞動教育的教學實踐工作中,不應當僅僅局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工作中,還應當鼓勵小學生走出課堂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組織開展更加復雜的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教會小學生做家務并鼓勵小學生在放學回家后積極地開展實踐。比如可以動手洗紅領巾以及幫助家長刷碗和整理衣柜等各種各樣的家庭實踐活動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技能;教師在學校教育過程中也可以定期組織小學生參與一些清除雜草、打掃校園周邊的社會實踐活動;還可以鼓勵小學生積極地參與社區勞動服務志愿活動等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技能。在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中,小學生既能夠有效地增強自身的參與意識,從中培養勞動實踐技能,也能夠在各種有意義的課外勞動實踐活動中發展一定的勞動能力。
3. 拓展勞動教育的家校合作
為了保障小學勞動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師可以通過家校聯合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勞動能力,讓小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勞動實踐。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家長積極地配合課堂教學工作,通過為小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勞動氛圍來提升小學生的勞動價值;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當注重在家校聯合的過程中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賦予相應的勞動實踐活動,例如對低年級的小學生應當從自我清潔以及維持個人衛生等方面開展勞動教育;而中年級的小學生可以從家庭責任意識的培養這一角度來布置各種各樣的家庭勞務作業,這樣既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勞動習慣,也能夠增強小學生的勞動意識;對高年級的小學生,教師可以聯合家長積極開展各種社會實踐來培養勞動技能,這既能夠引導小學生從勞動技能的學習教育逐漸過渡到勞動價值觀的科學培養,也能夠提升小學生對勞動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并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實踐,從而強化勞動知識與實踐的有機整合。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是培養小學生勞動情感和勞動技能,強化道德教育的重要實踐路徑,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強化勞動教育的滲透,從而促進小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