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步春
為了解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現狀,研判新課標實施面臨的問題,提出基于課標教學的對策建議,并為制定基于新課標實施的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指導方案提供依據,我們對江蘇省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教學開展了專項調研。
本次調研主要采用網絡問卷調研和視頻會議訪談調研方法。根據江蘇省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指導方案內容框架,圍繞教師對課標特點的理解、是否把握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內在邏輯、是否掌握課標的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各模塊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策略、對學習評價方面的需求等,設計了一份調研問卷和一份訪談提綱。
網絡問卷調研,經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社會教育課程教材研究中心統一組織,全省有188 所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師通過鏈接、手機提交及微信提交方式,填寫了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數學教學與新課標學習調研教師問卷,共收到有效問卷1760 份。視頻會議訪談,共設立了南京、常州、南通、揚州、淮安、徐州6個會場,每個會場有來自各市10 所職業學校的58 位數學教研組長或骨干老師參加了訪談。
全省中職學校三個年級均開設數學課,一、二年級周課時是4 節,主要完成數學基礎模塊內容學習;三年級開設2 節,主要是學測復習。升學班一、二年級為6—7節,三年級為8—10節。因此完成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學時教學任務是可以實現的。但從調查結果看,課標設定的拓展模塊選修模塊一還是模塊二存在不確定性,54.43%的教師認為根據專業特點選取36 課時就行,22.16%的教師認為只要所選課時大于36課時就行了,69.15%的教師認為要注意選修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從問卷調查看,有34.2%的教師對章節教學價值不清楚,有43.13%的教師對教學大綱的教學要求把握不準。
在問卷問題“中職數學課程目標與教學大綱相比,在哪些方面有新的變化”選擇中,只有66.82%的教師選擇突出數學核心素養培養,58.52%的教師選擇突出數學必備品格養成。
課標確定的每一個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是明確的,與原教學大綱比較,各模塊教學內容的“了解、理解、掌握”認知要求,有一些做了調整,有10.34%的教師認為所做的調整是不合理的。
從訪談情況看,實際教學目標設計時應基于學生學習需求設定。對于升學班級的學生,有的教學內容按“了解”認知要求,學生在熟悉的關聯情境中是難以達成學業水平二的。從為專業學習(如電工專業)提供學習基礎的角度來說,如“復數”這一模塊內容變化較大,課程標準中復數部分內容僅限于復數的代數形式是有缺陷的,需要把復數的三角式形式內容列為“了解”內容。
在問卷“備課、教學設計時最關注的問題”中,有34.89%的教師選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關注度最高的。從訪談看,部分教師還不能指出重點是教學目標中所要完成的最基本、最主要內容,是學科教學的核心知識。
在問卷“備課、教學設計時最關注的問題”中,有19.89%的教師選擇教學方法。從訪談看,有教師以“集合”這章為例,認為新課標建議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教學,但從學生實際出發,最好還是以教師引導為主,引用來自生活或專業相關的簡單問題讓學生多體驗感受,促進他們的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在問卷問題“您習慣于通過哪種形式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中,27.05%的教師選擇學生的考試成績,65.57%的教師選擇學生的課堂表現。表明大多數教師是更重視學生的過程性學習評價。從訪談看,在評價內容上要將學業成就與學習過程表現結合。但難在教學過程中評價活動內容與方式的設計,難在將教學目標達成轉化為評價觀察點,難在構建實現評價目的的情境與問題設計,尤其是學科核心素養關鍵特征把握,以及兼顧學科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的表現性評價。
在問卷問題“您認為應補習初中哪些數學知識”中,僅有2.78%的教師認為不需要補充。從訪談看,教師認為初中階段數學知識相對具體,中職階段數學知識相對抽象。應針對這一特征幫助學生完成從初中到高中數學學習的過渡,包括知識與技能、方法與習慣、能力與態度等方面。既要做好教材“銜接點”的處理工作,又要做好學生學習興趣銜接,還要做好教師教學方法銜接。
1.通過學習與培訓,使教師進一步明確開設數學課的重要意義。教學大綱是課程標準的前身,基礎知識內容標準是相同的;課程標準是教學大綱的改進,習得知識表現標準由籠統變為具體;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實現了教學大綱與考試大綱的整合。課程標準是一部內容十分豐富的全新意義上的“教學大綱”。在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實施建議等幾部分闡述更詳細、明確,特別是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基本要求。
2.通過學習與培訓,使教師進一步把握學業質量水平描述的內在規定性。課標基于學生完成數學學科學習任務后的學業成就表現,構建了評價學業質量的標準。課標在規定課程內容和要求的基礎上,又專門單列學業質量。課程內容和要求本質上屬于內容標準,主要是對以學科知識體系為基礎的教學內容的規定和闡述,表達的是教學任務和目標。學業質量本質上屬于表現標準,是對學生在完成中等職業教育時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及其應該達到的具體水平的明確界定和描述。
3.通過學習與培訓,使教師進一步把握職業學校數學教學內容與要求。以數學教學大目標為核心,使課程內容模塊化。圍繞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設置了基礎模塊、拓展模塊一和拓展模塊二,使必修、限修、任選課程內容類別更為清晰。以數學學科大概念為主題,使課程內容結構化,設置了基礎知識、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概率與統計四條知識主線,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4.通過學習與培訓,使教師進一步理清數學核心素養與原大綱三項技能四項能力的關系。新課標基于數學學科本質凝練了本學科的核心素養,即數學運算、直觀想象、數據分析、邏輯推理、數學抽象和數學建模;并圍繞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重組課程學習內容,明確內容習得標準,指導教學有效實施,提出學業評價和教材編寫建議。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教學中如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從訪談看,部分教師對如何處理數學課程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還不夠清晰。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數學課程目標的一個部分,是學生通過數學課程學習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數學學科基于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研究客觀世界,具有數學學科特殊的知識、能力和素養。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數學課程目標的集中體現。當然,如何將核心素養更好地物化在課程教學內容之中?如何協調數學核心素養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如何科學設定數學核心素養的水平,使之既符合中職學生實際又利于測量評估的實測?如何選擇核心素養的測評手段,使之既科學規范又便于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實際操作?這些問題都可以作為課題,在數學課程標準實施中加以研究。
2.教學中如何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策略。部分教師對教學重點是對應知識目標的,教學難點是對應能力目標的認識不清。教學重點要分散,既讓學生易于接受,又減輕學生負擔;教學難點要分析落差的距離,搭建合適的臺階。這正是選擇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目的所在。需要學校組織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和校本研修,全面落實課程標準。確保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的落實。
3.教學中如何突出數學基礎知識的教學。新課標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進一步學習原大綱并掌握職業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數學基礎知識細化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之所以說是細化,是因為技能是對動作和動作方式的概括,屬于怎么做的知識;所謂思想,即是能動的知識,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所謂經驗,即是從已發生的事件中獲取的知識,是對感性認識所進行的個性化總結。從訪談來看,部分教師對“四基”并不清楚,需要學校與地方教研機構給予專業引領。
4.教學中如何培養數學應用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就是主體運用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順利完成數學應用活動中所體現出的綜合素質。具體來說,從數學的角度認識實際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進而達到使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使數學應用活動得以完成。新課標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六方面的數學核心素養,初步達成“三會”,其內在的關系是相通的。發展數學抽象和直觀想象素養,就是學會用數學眼光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屬性,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發展邏輯推理和數學運算素養,就是學會用數學思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能動地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發展數學建模和數據分析素養,就是要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認識現實的結果。從訪談來看,部分教師提出要重視數學知識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本質上是突出培養數學應用能力。需要組織教師加強自我研修。
數學新課標目標與原大綱目標相比較為抽象,中職新課標目標中的“四基”“四能”與六大素養之間的關系不甚清晰,需要說明。一方面課標拓展模塊一中的二級內容沒有學時安排,需要像基礎模塊一樣細化學時,便于宏觀控制教學要求落實,盡可能減少教學的隨意性;另一方面由于拓展模塊一與拓展模塊二選修不少于36 學時,實際操作較難把握。對于拓展模塊二的選修,要在學校層面明確要求。圍繞拓展模塊二選修不少于36 學時,要明確選修幾個專題(案例),每個專題(案例)多少學時。需要在省級層面制定統一要求,供教師學習與制定教學實施性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