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娜 程鳴
摘 要: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并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外宣工作對助力陜西文化“走出去”并提升陜西形象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對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翻譯和外宣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結合已提出的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提升策略,對提升其質量進行政策建議設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政策建議
一、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現狀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陜西省文化的精髓,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與地域文化色彩。陜西省非遺的外宣有助于陜西省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增強陜西省的文化自信,有利于發揮陜西省非遺的文化價值,有利于陜西省非遺在全世界范圍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然而,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如非遺文化外宣翻譯材料嚴重匱乏,非遺翻譯專業人才嚴重短缺,非遺文化對外宣傳材料英譯質量不高,非遺文化對外傳播渠道少。因此,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來推動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是非常必要的。
二、針對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翻譯與外宣的政策建議設計
1.教育政策
為了更好地推動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加大培養傳播人才的數量。政府應大力支持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因為學校是文化傳承、傳播優秀文化的第一陣地,學校教育承接著孩子的未來。
(1)要想傳承、詮釋、傳播好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應該從娃娃抓起,從下一代抓起,政府部門可以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推動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中小學。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在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下,中小學適度開設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選修課,加強相關學科建設。此外,豐富拓展校園文化,如加強學校關于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團文化的建設,舉辦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活動,各地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以主題展覽、科普講壇、文物陳列等多種形式進行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并鼓勵中小學展開暑期社會實踐去切身感受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把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個環節,貫穿始終,從而在豐富中小學生課余活動中進一步促進學生對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與了解,提高他們的興趣,并為培養對外傳播專業化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2)培養大學專業對口人才,人才隊伍是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根本力量和核心支撐,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需要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用好人才。首先,政府部門應當不斷深入文化體制改革,建議可以將關于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列為大學專業課程,為進一步推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讓學生們能有機會去更深入、更高效地學習。其次,高校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進人才培養目標,精心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使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成為可能,切實發揮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及高校外語院系的科研優勢,推動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研究高質量著作的外譯,同時高校要積極開展跨國教育,堅持國際化合作,更好地培養國際化人才。例如,可以讓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駐孔子學院,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孔子學院,在發展與外國友好關系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9年12月,中國已在162個國家(地區)建立550所孔子學院和1172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因此,孔子學院在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時,可以將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助力教學、提升學習興趣,還能進一步推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對外傳播,增進世界各地區人民對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同時也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2.政府組織成立專家組,研究陜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
為了能夠準確清晰地對外傳播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對陜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能夠更加完善,讓世界了解中國千年古都——陜西的風采韻貌,政府應成立專家組,對陜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通過研究,深入了解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便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翻譯和對外傳播。
首先,政府應組織一批對陜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深刻了解的專家、非遺傳承人等共同對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整合,形成統一、有條理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便于系統性地對其進行外宣和對外傳播。
其次,政府還需組織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時,這部分高翻人才需和非遺傳承者合作,著手準備外宣翻譯,研究如何翻譯,才能讓陜西非物質文化更加有質量地輸出。這些翻譯人才在開始翻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應深入了解這些種類繁多、極具民族特色的非遺文化,保證在翻譯過程中不會過度直譯,或者只翻譯其淺顯的含義,忽略非遺文化背后的深刻內涵,導致對外傳播過程中出現問題。同時,和非遺傳承者、研究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合作,研究如何將具有特色民俗風情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用其他語言組織表達。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也要注意文化和政治制度背景不同帶來的文化差異、思維方式不同的問題,深入思考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其翻譯文本讓外國友人能夠清楚明確地了解。同時,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民族特色、民俗風情以及特別的傳承手藝等,翻譯人員同樣也要注意對這些特色文化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最大程度地做到體現民俗文化,并且讓外國友人能夠直觀明確理解。專家組也需要對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內容和話語方式進行深入研究,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全部外翻是一項艱難工作。此時,需要專家組研究非遺文化中哪些內容可以先行外翻,對外傳播,可將較為簡單的內容先行對外傳播,而后再由淺入深地將較為復雜的內容逐步對外傳播,讓人們循序漸進地理解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對其產生深刻印象。不僅如此,專家組也要注重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文本的語言表述方式,不要因為表述方式的使用錯誤,導致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外傳播時出現偏差。
專家組對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的研究,會做出更加優秀豐富的外宣文本,這些文本可以成為對外傳播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大助力方式,讓其對外傳播更加廣泛。
3.對外合作政策
在陜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文本質量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拓寬其外宣的傳播渠道也十分必要。因此,政府部門加強中國文化對外合作是可行之策。
(1)政府部門要完善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的合作機構與機制。單獨設立文化對外傳播與合作的官方機構,與當地政府機構或官方文化機構合作,在當地官方文化網站或者電視頻道推出有關陜西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電影等。
(2)要完善文化外宣合作法律法規。文化的對外宣傳涉及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等諸多法律問題,其中涉及不同國家復雜的法律法規,甚至涉及當地宗教問題和跨文化交流問題。實現我國文化外宣合作專業化十分必要,因此,政府應積極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提高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性,更好地促進其對外傳播。
(3)加強非官方的文化外宣合作。政府部門也可以通過與非政府組織、民間企業的合作推動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傳播。政府與官方機構的合作有時可能會受到意識形態與國際形勢的限制,而非政府組織在合作形式方面就更加靈活可變。非政府組織和民間企業公司可以參與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對外宣傳中,如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會、生產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創意產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節等。政府要加大合作力度,借助多方面、多角度的合作平臺和機構來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速度與傳播質量。
4.秉承傳承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推動其更好地向外傳播的宗旨,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普及傳播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應大力支持相關人員走出國門,在國外進行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知識及文創產品的推廣。此外,政府部門可以與國外旅游部門合作進行文化旅游交流,借此吸引更多留學生和游客赴陜西省現場觀賞獨具特色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學習相關陜西非遺鑒賞知識。
(1)加快推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外國民眾所了解,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教育政策,鼓勵更多的中國學生及非遺傳承者走出國門,向外國民眾推廣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更加關注文化層面的消費,更多的留學生得以走出國門,在海外發出中國聲音,向當地人介紹陜西優秀文化。推廣陜西非遺文化,政府也可以組織相關非遺項目的傳承者在其他國家及地區進行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場表演展示,如舉辦陜西非遺特色活動、陜西非遺主題展覽等,提高當地民眾對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普及相關文化背景及深層內涵。
(2)深刻踐行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對外傳播,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到陜西,政府深入鼓勵海外人才能夠赴陜領會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建議政府可以適當開展陜西旅游、教育部門與海外相關部門的合作及提供相應優惠政策。
例如,給予符合條件的留學生資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等。在設立獎學金項目的同時,也應考慮留學生的國別,為不發達國家設立單項的獎學金項目,鼓勵其學生來華留學,培養親華、友華、愛華人士。此外,相關部門應建立留學生信息檔案并進行統一管理,完善留學生的服務體系建設,做強“留學中國”品牌,借此吸引海外留學生積極赴中學習交流。在海外留學生的課程設置上可適當提供“陜西非遺鑒賞”公共選修課,培養其對陜西非遺的興趣以及增加他們對相關內容的了解。在他們返回祖國后也能夠向親朋好友介紹相關陜西非遺知識,進一步加快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為更多人所了解并喜愛。
5.扶持自媒體政策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自媒體用戶在國際事務、國際關系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自媒體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搶占話語權的輿論陣地。政府扶持自媒體行業、制定自媒體戰略、搶占自媒體輿論高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通過對自媒體行業對外宣傳的資金支持、提高海外自媒體公司、博主外宣的保障,對不斷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1)政府加強對文化公司資金的投入。我國目前非遺文化乃至文化傳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在于力度不夠大。文化傳播公司有對外宣傳的雄心壯志,加強文化軟實力已迫在眉睫,這也是一個對于我國文化傳播的好時機。政府應該加強對自媒體公司資金的投入,使非遺文化傳播公司在外國主流自媒體網站上全面開花。通過對自媒體公司資金的支持與投入,提升文化傳播行業者對于國內文化、非遺文化傳播的熱情大有裨益。
(2)發掘相關博主。自媒體公司的設立僅僅是實現自媒體對外傳播的第一步,自媒體需要優秀的、能夠真正體現非遺文化的內容才是王道。傳播特色內容需要具有相應水平、相應能力的講述者,自媒體博主的發掘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可以與陜西非遺傳承人進行聯系,為傳承人提供自媒體傳播平臺,需考慮講述者專業性、形象等多個方面,并邀請非遺傳承人對選拔者進行指導,不斷孵化出更多“外網非遺傳承人”“外網非遺傳播者”,努力使陜西非遺文化在國外主流自媒體占據一席之地。
(3)引進翻譯人才。若達到以上兩點,一個基本的框架已經搭建完成。接下來則需要有大量翻譯人才的引進,政府應當加強對翻譯人才引進的支持。翻譯人員應加強對陜西非遺文化的了解,政府應當加強高校非遺文化建設,增強高校學生非遺文化知識儲備與非遺文化自豪感,提升翻譯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漢教專業的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同時政府也應當給予翻譯人才更多的就業支持。
(4)監督和提升自媒體質量。政府投入了資金不能打水漂,因此,對于自媒體質量的監督十分重要。陜西非遺文化自媒體在外網進行傳播時必須保持穩定的更新頻率,內容也需要有保障。對于英語評論,國內的運營機構必須優先對評論進行反饋,加強與國外用戶互動,不斷提升自媒體博主在國外用戶心中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用戶對制作視頻的意見和建議也對自媒體運營、制作的提升具有指引作用。
參考文獻:
[1]宋 潔.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英譯的傳播現狀及問題[J].文化產業,2020
[2]屈靚雅.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倡議下教育對外合作的政策建議[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
[3]陳芳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的難點與對策[J].中國科技翻譯,2011
[4]倪丹丹.法國文化政策對我國“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的啟示與借鑒[J].藝術科技,2018
[5]劉子平.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綜述[J].辦公室業務,2021
[6]程若萌.蚌埠市“非遺”檔案式保護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1
[7]王 珊.內鄉縣縣衙博物館研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 [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
[8]武洪濱.博物館敘事語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
[9]滕春娥.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保護的傳承機制[J].蘭臺世界,2022
[10]董麗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聚合路徑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2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項目:西安工程大學2021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傳播學視角下的陜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2110709025);西安工程大學2021年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21JGYB21);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項目編號:SGH20Y111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杜娜(2001—),女,漢族,山西長治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程鳴(1979—),女,漢族,陜西漢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