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 劉鳳華
隨著經濟水平大幅度提升,信息技術也在此背景下實現蓬勃發展,對多個領域形成不同程度的沖擊,教育領域更是因此改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我國在2018年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該計劃明確指出,教育信息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順應智能環境的必然趨勢與選擇。在課堂教學中,短小精悍且便于共享的微課視頻受到學生歡迎,因其能直觀形象地解析重難點,便于學生不受時空因素影響隨時學習。應用于小學數學能較好地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切實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微課具有以下幾方面特征。其一是教學時間短;通常微課時長控制在10-15分鐘內,8分鐘最佳。所謂微課即微型課程,以精悍簡短著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注意力渙散、教學時間長、知識容量多以及學生較易疲憊等弊端。微課展示的內容高度凝練,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其二是資源使用便捷化。微課形成依附于教學片段,所以在選擇教學內容方面需遵循結構完整和主題突出等教學目標。教師通過整合和編輯收集到的教學資源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微視頻,為學生打造完整的微教學環境,再經專業整合后將上述微視頻發布至互聯網平臺,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搜索微課,便于隨時觀看學習。
其三是移動優先性。移動設備是學生自主學習微課不可缺少的工具,當前很多中職生都有手機和平板電腦,尤其當前5G時代到來,除了在電腦端實現微課使用,基于移動端的微課使用也相對頻繁。學生運用手機可不受時空限制進行微課學習,尤其在學習重難點時可反復觀看直至理解和掌握。
通常傳統教學模式即根據知識逐層展開,師生在教與學中進行相對系統和完整的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和接收。學生在互聯網時代面臨海量信息庫,再加上快速更新的知識,學生迫切需要有人引領其選擇知識和研究方向,所以上述需重構的新知以及相關學習體系需傳統教學發揮其穩定引導作用。與此同時,基于互聯網時代可形成全新的知識與信息載體。
在互聯網得到蓬勃發展之前,刊物、報紙、書本等紙質材料無疑是知識信息載體。人們在互聯網化背景下上網時間遠遠大于紙質閱讀時間,承載形式也逐漸從紙媒過渡至互聯網??茖W技術發展與進步使網絡教育成為現代教育主流趨勢,未來多數教育教學活動都會圍繞互聯網展開。例如,微課就是現代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的方式,教師改變以往灌輸現狀,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形成多元化和豐富化的學習體系。
微課時代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微課背景下能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豐富的網絡資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優化教學方式,通過將教學內容融入靈活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問題意識。
學生在微課環境下會激發潛在的探究知識的欲望,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習自信心,從傳統被動機械學習轉變為自主探究學習,切實提升教學效率。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個領域對人才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其中創新是考量現代人才的主要因素,所以,教育需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能力。
數學課程大綱早已將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目標,在充分遵循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從被動學習轉至積極主動的再創造和再發現學習。學校和教師在信息化背景下應需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施微課教學,并在教學中融入創新思維,引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學習質量。學習需要正確有效的方式作為支撐,教師需指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梳理,并以循序漸進和由淺入深的方式引領學生掌握新知,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切實提升教學效率。
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課堂每一分每一秒都至關重要,所以,教師需合理把控課堂教學時間并基于此采取合適的教學方式,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和智慧。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出微課教學改革符合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傳統課堂灌輸知識和被動學習現狀。師生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高效互動,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問題時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跳出傳統題海戰術對自身學習和發展的限制,切實提升學習能力。當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思維就會積極主動參與教師設置的教學活動,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切實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課前知識傳遞。數學教師課前通過集體備課汲取其他教師教學經驗,并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制作“量角”“量角器”“該如何確定角的度量單位”三個微課資源,其中包括微課腳本、微課視頻、微課任務單等教學資源。借助家長微信群、QQ群、智慧平臺等發送給學生。待學生觀看完畢后收集整理學生問題,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學生在此階段中通過自主學習章節和觀看教師發送的微課視頻,完成學習任務單,提升預習效果。若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可暫停視頻進行反復觀看,直至理解,隨即將自身疑惑寫在微課任務單上并上傳至微信群,為后續在課堂中和數學教師以及其他學生溝通交流做好鋪墊。
2.課堂知識內化。翻轉課堂最為重要的環節即該環節,關系到學生是否能有效內化自主學習的內容。該環節分為以下三個步驟:(1)小組交流討論解決課前疑惑問題;(2)學生匯報、交流分析、解決問題;(3)教師適當點撥指導,促使學生深入反思。
環節(1):教師在此之前已接收到學生課前通過微課自主形成的問題,正是這些開啟了教學。學生問題主要集中于:“為何在量角時運用量角器?”“為何量角器中有內外刻度,一圈不能達到量角目的嗎?”“若運用量角器量角讀數,其中角的一邊與零刻度線相重合且另一邊上也有兩個刻度,讀哪個刻度最準確?”“在量角時該采用哪些方式才能避免出錯?”教師在之后的教學中并未直接為學生傳授問題答案,而是羅列在黑板并為每個小組分配任務,教師在組間討論中適當指導和點撥。
環節(2):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對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展示學習成果能在一定程度滿足學生潛在的表現欲,提升學習主動性,更能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滿足發展需求。學生在此之前已通過微課自主學習以及與其他學生討論交流,相繼整理解決問題思路。例如,針對“為何在量角時運用量角器”問題,如果說運用長度單位表示測量長度,面積單位表示測量面積,該運用何種工具測量角?該問題關系到學生選取哪種學習工具。學生在微課學習中已得知,運用肉眼可直觀判斷兩個角的大小,然而在對兩個角具體大小進行測量時,若缺少測量工具則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故而需運用量角器獲得具體測量數據。針對問題“若運用量角器量角讀數,其中角的一邊與零刻度線相重合且另一邊上也有兩個刻度,讀哪個刻度最準確”。
部分小組在解決上述問題時提出先判斷角是銳角還是鈍角,這種方式能避免混淆內外圈刻度。部分小組在觀察中發現,在量角過程中時零刻度線位置與內外圈刻度有著直接聯系。針對問題“為何量角器中有內外刻度,一圈不能達到量角目的嗎”,雖然量角器只是單純的測量工具,若學生在學習中不了解該工具的具體構造,必然無法達到深層學習目的。
常言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睂W生在學習中受問題驅動影響深入探究量角器本質。數學教師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只有一圈刻度的量角器以及兩個方向不同50°角,學生經比較分析后能得知內外兩圈刻度便于讀數,提升學習效率。
在環節(3):數學教師在該階段歸納總結中及時贊賞和肯定學生積極思考與發言的學習狀態,最后師生共同梳理“角的度量”重難點知識,引領學生系統化學習知識。
“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重難點之一,該部分涵蓋圖形與坐標、圖形變化、圖形性質等內容,在培養學生推理能力、幾何直觀以及空間想象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以“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為例,該章節微課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學生觀看微課視頻并結合動手操作,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
(2)經動手操作、觀察和比較分析等活動感悟經轉化的數學思想。
(3)挖掘學生潛在的探索精神與合作交流能力。教學重點:采取剪、補、移、拼等一系列方式對平行四邊形面積進行推導。教學難點:經推導過程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
具體教學過程從以下方面著手。
其一,觀看微課創設教學情境數學教師播放視頻片頭內容并創設以下情境:“小王和小紅在玩解救唐僧師徒四人的游戲。然而需先計算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面積,只有一次機會,請問小王和小紅能成功過關順利解救唐僧師徒四人嗎?”此時微課視頻畫面顯示“長方形面積=長×寬,即S=ab,請問該如何求解平行四邊形面積?”
其二,引領小組合作交流。數學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并為其分配學習包,包括剪刀(一把)、平行四邊形(四個)、三角尺(一把),隨即讓學生探討分析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隨即學生動手操作與合作交流,教師在旁巡視。
其三,討論交流。小組實踐探究完畢后展示結果,A小組表示:“沿中間線剪開就能使平行四邊形變成兩個直角梯形,此時將一個梯形移動至另一個梯形另一邊,那么平行四邊形就變為長方形。”教師詢問:“是否還有更為簡單的方式?”B小組表示:“沿高剪開平行四邊形后就能拼出一個長方形,經轉化后就能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轉為長方形面積?!睌祵W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思考,緊接著繼續播放微課視頻,觀察是否與上述兩組學生提出的轉化方式相同。
其四,微課講解。教師在學生討論交流結束后引領學生繼續通過微課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過程。視頻中運用方格紙以數方格方式得知平行四邊形的高×低=長方形的寬×長,二者面積相等,故而可由此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高、底有著緊密聯系。學生通過數格子方式對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進行初步感知。緊接著,采取切割和拼接方式探究分析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面積的關系,促使學生深入理解計算公式。學生觀看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與轉化方法后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最后微課呈現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即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平行四邊形面積=高×寬;長方形面積=寬×長,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切實理解所學重難點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發生改變,微課的引入無疑為枯燥沉悶的數學課堂增添了樂趣,也為學生學習增添了便利。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能反復學習新知,探究疑難點,直至理解和掌握。該方式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更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強調的自主探究以及學生主體性,更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切實提升數學教學效率和質量,對學生后續學習和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教師在應用微課時并非隨性而為,需遵循學生學情與課程特征,不斷優化微課資源選取和短視頻制作方式,最大限度發揮微課吸引學生注意力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優勢作用,推動數學課程快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