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紹伍 馬東順
濟寧學院體育學院,山東 曲阜 273155
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儒家思想和“尚武”精神在塑造人的倫理道德和精神文明方面是一致的。何為“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并不是單純的“尚武”,“尚武”的字面意思只是崇尚武技,是對武術動作技能的高度追求,而“尚武精神”則是表現在精神品質層面,是一種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尚武”精神是以從事武事活動 (軍事、武術等) 的人所普遍尊崇的強健、愛國、勇敢、忠誠等優良品質為主要內容,與過度崇文背景下,人的文弱、自私、怯懦、虛偽等表現相對的一種剛健、果敢、勇于進取的精神。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歷史,自遠古以來就存在“尚武”精神。黃帝戰蚩尤,以弱勝強,靠的是尚武精神;炎帝神農嘗百草,以己之死現身于民,靠的也是尚武精神;精衛勇于填海、夸父敢于追日、后羿射日等都包含了古代的尚武精神。由此可見,尚武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其包含的自強不息、承載萬物的精神已經融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離不開儒家,儒家文化是通過遠古的炎黃文化孕育出來的,由孔子所創,強調社會的和諧穩定,注重文化,崇尚道德,更加強調人的內心修養和精神品質。儒家思想不提倡用武力解決問題,但是儒家從來不“文弱”,孔子之父有舉城門之力,孔子的塑像和畫像也身佩寶劍。孔子說過“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此非崇文棄武,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說明孔子為政時首先不主張對鄰國用兵,但是也不排斥武力,孔子“六藝”中的“射”“御”二藝也充分表明其在教育弟子時“尚武”的成分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孔子一直贊成培養人的武勇精神,而孔子“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名言充分體現了孔子的“尚武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士可殺不可辱、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浩然正氣”。正是儒家這種浩然正氣,孕育了中國從古至今成千上萬的民族英雄。由此可見,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尚武”精神是“備戰、慎戰、講文教、重武備、居安思危、有備無患”的戰略思想,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思想觀點。
中華民族本來并不缺少“尚武”精神,從古人的造字中就可以體現出來,如“我”字,由“手”和“戈”組成,意為“戈操于手,從戈者取戈自持也”;再如“躬”字,由“身”和“弓”組成,意思是“弓置身旁,保有自衛能力”,這些字的組成都有保存武力以便自衛的含義。在近代封建社會時期的中國,統治者爭權奪利,故步自封,盲目自大,致使國門封閉,科技落后,國人在封建思想的統治之下無比愚昧。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禁止民眾攜帶弓弩,禁止民眾佩劍,人民逐漸失去了憂患意識,開始崇尚詩文,重文輕武,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尚武精神,致使春秋戰國時期的“尚武精神”在近代社會不見了蹤影。因此,在當時的封建統治形勢下出現了很多文人雅士,中國人的精神氣質也變成了一種“文弱”的形象。國人都開始注重性格的收斂,修身養性,而“文弱”也被充分的效仿,這種文弱形象甚至被曲解成溫文爾雅、紳士風格。如果一個人肌肉發達、身體健壯,則會被形容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冠以“粗人”“魯莽”的形象。對女人的審美觀也產生了影響,摒棄了原本健康的體魄而以林黛玉那種病懨懨的形象為美,認為“文弱”就是窈窕淑女。這種以文弱為導向的精神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十分危險的。“重文輕武”的思想使中國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發生了改變,在統治者的影響和倡導下中華民族變成了只求自保、茍且偷安的狀態,失去了冒險的勇氣,不敢于去創造和接受新鮮事物。而當時西方國家的科技迅猛發展,特別是火藥被應用到了武器之中而創造了長槍大炮并大量裝備軍隊使之戰斗力大增。最終,西方列強們用槍炮轟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大門,中華民族受到前所未有的欺侮和壓迫,甚至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人們便想起了抗爭,例如,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等。這一系列的抗爭使國人開始對我們民族自身的文明進行了檢討。此時作為“民族精神”代表的武術,重新出現在國民的視野,各地武術組織、武術社團相繼出現并迅速發展壯大。例如,精武體育會以“強種強國”“救國救民”為宗旨,把“尚武精神”重新建立于民眾之中,武術得以傳播推廣。此時的武術開始走進軍隊,走進學校,成為備受關注的體育項目。梁啟超的《中國之武士道》中說:“采春秋戰國以迄漢初,我先民之武德,足子孫模范者,以列傳體敘次之,加以評論,以發揮其精神”,可見梁氏是想讓尚武精神在全國得以普及。
在現代,在一些娛樂節目中,許多男演員、男明星的言談舉止、穿衣打扮過于“女性化”,沒有男子漢應有的陽剛之氣。這種娛樂性的媒體導向影響了我國娛樂文化和國民的時尚審美,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無形的注入了一種“陰柔文化”。這是我們國人現階段一種病態的審美,并且大有擴展之勢。這種形象并非一天兩天能夠養成的,它是在當前追求經濟的前提下“顏值經濟”和“流量至上”的帶動之下發展起來的,其更加體現出了當前社會,特別是娛樂圈中奢侈腐化的本性。在多元化發展的現代,追求“美”也無可厚非,但是,無論什么事情都應該有“度”,過分的追求就形成了一種病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教育,而正確的文化導向是教育的關鍵。
尚武,簡單理解就是“崇尚武力”。但從客觀角度來看,崇尚武力并不等同于崇尚暴力。尚武精神包含著我們國人熱愛祖國、自強不息以及文明禮讓、尊師重道的民族精神。“制造中國魂”,首要是“尚武”,以此改變國家“文弱”的社會風氣,形成“尚武”的國民精神。隨著我們國家的強盛,物質文明高速發展,而國民的誠信、見義勇為等精神則沒有跟上社會文明的進步程度。民眾的精神狀態和身心修養逐漸開始浮躁、無情、冷漠,老人摔倒不敢去扶,扶起來被訛詐等現象。曾經言而有信、舍己為人、重義輕利等傳統倫理精神越來越少,更有甚者,習武之人的武德修養也只是淺嘗輒止,流于表面。面對暴力事件時,從大眾的需要來說,首先需要的是國家保護合法公民的能力,需要強有力的法治,需要有高素質的國民。而對于個人而言,需要的則是個人的安全意識和自衛能力。不應失去憂患意識。在大學生群體中,很多人養尊處優,導致了其“尚武精神”的缺失。
在近幾年學生體質檢測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在速度、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的指標都普遍偏低,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呈下降趨勢,情況堪憂。《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顯示:83%的成年人從不參與體育鍛煉,國民正遭受亞健康的危害,并且患病的人數也在逐年增長。比如說我國肥胖人員在逐年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也在逐年增長。有很多剛入學的大學生軍訓都堅持不下來,在校生體育課經常性的因堅持不了而請假,甚至因為運動量稍微過大而暈倒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們大學生的體質已經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如不加以引導,樹立良好的運動習慣,我們又將又將如何附身建設祖國呢?文明其精神不可不野蠻其體魄。古代孔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育人,現代我們要求“德、智、體”全面發展。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體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全民健身,強種強國的大環境下,體育在教育的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現代提倡尚武精神,就是不忘體育鍛煉,科學健身,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在生活中剔除安逸享樂之惰性,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尚武就是要擺脫懦弱、萎靡的心理狀態,重塑體格健壯的勇士之軀和百折不屈、奮勇向前的勇士品格。武術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本身具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等重要價值。將其作為高校體育教學和大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要項目可以有效提高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武術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本身就對大學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容易使其在心理和情感上形成較強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武術作為一個運動項目集合,其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對運動場地和器材的要求相對較低,適合不同身體條件與運動水平的大學生參與。武術運動為全身有氧運動,且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其運動負荷也可以自由控制,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武術對改善大學生的體質,增強身體素質具有積極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身體的亞健康相比,當代大學生精神的狀態更叫人嘆息。誠信、見義勇為等精神品質早已經在物欲橫流的現代社會較為少見。尚武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動力,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戰爭年代國民所表現出的英勇反抗的民族抗爭精神,在和平年代所表現出的自強不息的民族自強精神,皆是尚武精神的具體呈現。尚武精神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前提,只有民族尚武,國家強盛,才能有“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雄心壯志。尚武精神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和民族處于危難之時所表現出來的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愛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在受到壓迫時所表現出來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當今的大學生應秉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忘初心、自強不息,砥礪前行、銳意進取,為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中國夢前赴后繼,艱苦奮斗。
“尚武”精神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武術是分不開的,“習武先習德”是至理名言,從古至今傳統武術都非常重視武德修養。然而在注重武術動作“高、難、美、新”的今天,武德教育被逐漸的忽視,武德教育的缺失是“尚武精神”缺失的重要環節。重塑“尚武精神”,就必須重塑武德,加強武德教育,因為武德修養直接影響尚武精神的發展。武德內涵中的仁愛、知禮、忠信、謙遜、寬容等內容也正是尚武精神的內涵。所以,通過武德內涵的重新塑立,能夠重塑“尚武精神”。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尚武”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開拓進取、勇于抗爭的價值驅動力。尚武精神也是中國傳統武術精神。如果說最初的“武”是一種純粹的殺戮的話,那么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提高,武術的終極目標變為“止戈”,其目的是避免殺戮、維護和平。在當前社會,我們倡導的“尚武精神”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武術精神的核心,是應發揚光大的民族精神。我們現代的高校教育過程中,應該以傳統儒家文化為基礎、以武德教育為手段、以文化的傳承和復興為目標,重塑“尚武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儒家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五常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對理想人格的定義與追求,儒家所倡導的教化作用就是教人做正人君子,就是要人擁有以仁義為中心,以禮為基礎,講究忠信的君子人格。《論語》中孔子對君子人格的形容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其教育理論的重要部分,其培養的是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才,作為君子,不但要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而且要胸懷天下、能文能武。儒家思想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也是“尚武”精神所包含的倫理道德的最佳形態,無論何時這種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在高校武術的傳承和教學中,提倡“愛國”“尚武”,“尚武”并非推崇暴力,也不是放棄“武”的能力,“武”的最終目的是“止戈”,既要保留訴諸武力的能力,又要盡可能的摒棄武力保持和平。我們在樹立大學生道德品質方面更應該追求君子人格,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又有崇高的社會責任;既有民族復興的遠大目標,又有實現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現代高校教育應該重新塑立“尚武”思想,以“德、智、體、”為基礎實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完善當代大學生的品質、能力和人格,使其真正成為新形勢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尚武精神不是個人英雄主義,更不是匹夫之勇,尚武精神是“天行健”的最佳注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永不止步勇往直前的動力源泉。現代的大學生正需要這種民族精神,使其自身的發展與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凝聚在一起,為實現我們的民族復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