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明 劉傳勤
牡丹江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國務院、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教育局等權威部門皆下發(fā)相關文件指導或要求學校因地制宜的引進民族體育,制作鄉(xiāng)土教材或校本課程,適時組織民族體育活動。民族體育是中華民族以身體運動為實踐獲得的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泉源。然而隨著國外體育文化的逐漸滲透,民族體育的根基受到侵蝕,致使民族體育發(fā)展出現自閉現象,傳承出現脫節(jié)。如何激發(fā)民族體育的活力意義重大,關鍵在于推動民族體育文化由“無意識自然傳承”向“有意識自覺傳承”轉型,學校便是實現此轉型的主要渠道。民族體育進入校園既符合協(xié)調發(fā)展的國家方針,也是民族體育傳承的必由之路。
校園容易讓人形成文化自覺,是民族體育文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傳承陣地。第一,學校是人口最多、最易聚集的地方,是相關體育政策的執(zhí)行者和實施者,教師是學生明燈,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發(fā)揚、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和關鍵紐帶,在校停留時間相對較長且流動性強。第二,學校易于聚集、整合資源(如人力、財力、物力、政策、項目信息等)。如舞獅在開展過程中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經濟支撐、政策引導、相關器械、場地等諸多條件,在社會生活中難以同時滿足,學校便可根據政策,利用已有資源開展舞獅運動(如成立舞獅隊、開設舞獅社團等)。一部分民族體育項目因來源、寓意不同,因此名稱不同,但動作大致相同,學校可對其進行規(guī)范化、標準化整理,為其持久發(fā)展奠定基礎。如北京體育大學給各個老師派發(fā)任務,收集民族體育項目,最后編輯出《民族傳統(tǒng)體育集錦》一書。第三,學校可有效解決因時代進步而產生的文化沖突,即民族體育面臨的傳統(tǒng)性與現代化、本土化與全球化、單一性與多樣性之間沖突等等,學校可運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分析這些沖突,對民族體育進行去糟粕取精華,創(chuàng)造出集民族性、傳統(tǒng)性、現代性的體育文化,以適應當今的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環(huán)境。第四,學校覆蓋面廣,從鄉(xiāng)村到城鎮(zhèn),再到州縣省會都有學校。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對民族、國家的長久、穩(wěn)定發(fā)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馮驥才曾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載體之一”,而民族體育便是各個民族經千萬年實踐積攢下來的民間藝術,是各民族代代相傳的文化,是各族歷史生活的反映,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因此,民族體育正好是提升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機。民族體育存在于校園各個角落(課堂、各種活動等),能為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運用的平臺,一次次民族體育活動給師生帶來歡樂,引領著他們了解和贊同民族體育文化,甚至會因此去挖掘、尋找更多相關的民族體育文化。學生會被這些循環(huán)往復的民族體育活動所感染,這些活動反映出的精神文化會逐漸浸入學生意識,使學生形成一種文化習慣,逐漸成為他們的信仰,從而增強文化自信。露絲.本尼迪克說過“每個人出生后就受風俗的感染,長大后參加了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這種文化的習慣就是他的習慣,這種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
毛主席說“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育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育道德之舍也。”因此體育育人、育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責任,尤其是民族體育,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可促進學生五育發(fā)展。第一,強身健體。長期進行體育運動能改善人體肌骨、呼吸等八大系統(tǒng),提高力量、耐力等六大身體素質,鍛煉手眼身形、關節(jié)皮膚、內臟器官等身體部位,促進自身精氣神三者之間的轉換,調節(jié)機體陰陽平衡,鍛煉人的心神意志。如武術中的閃轉騰挪、獨竹票能提高大腦前庭分析器的穩(wěn)定性和平衡能力,摔跤能提高人體的抗擊打能力,民族體育項目中的懸垂動作、武術樁功能改善人體早期的駝背、脊柱側彎等問題。第二,立德樹人。每個民族體育項目都有秩序規(guī)則、動作要求,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價值,教學練過程中能將民主、守規(guī)則等習慣遷移至法律法規(guī)層面,將倫理道德、為人處世等觀念引入學生潛意識,塑造或修正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培養(yǎng)學生個性與人格,促進學生社會化。如武術蘊含的武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勇恭謹謙讓,可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舞龍舞獅、珍珠球、龍舟等項目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協(xié)作能力、責任感。第三,發(fā)展智力。體育運功可促進人體內外氧氣交換,加快大腦血液循環(huán),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神經系統(tǒng)的靈敏性、感知能力以及大腦的分析判斷能力,還能開闊思維、眼界、格局,提高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苗拳、木蘭拳、三環(huán)炮錘、舞吉保、抖空竹、東八跳、騎射、猴兒鼓舞等項目可使人體大腦細胞結構變得更復雜、更有序。第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民族體育具有豐富的物質文化,可教會學生識美、賞美、感受美。各個民族服飾不一、寓意不一,各有各美;各個項目器械不同、動作不同、節(jié)奏不同,給人美感不同;長時間練習可塑造形體美、心靈美。如獨木行舟、獨竹票、太極給人穩(wěn)定美、寧靜美;達體舞、蘆笙舞、花棍舞、劍皇舞、雙刀舞給人姿態(tài)美、節(jié)奏美、幅度美等等。第五,培養(yǎng)學生剛強堅毅、不屈不撓的精神。如摔跤、射箭、武術中拳法、器械、民族舞蹈的基本功、動作質量、節(jié)奏的練習,需要擁有異于常人的意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孤獨,付出異于常人的艱辛才能人藝合一。
校園時期幾乎是學生三觀發(fā)展至形成的整個階段,也是學生學會交流的重要時期,民族體育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悄無聲息地成為各民族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增加學生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識,促進民族團結意識的形成。民族體育是一門全球共用的語言,不受區(qū)域、民族、國界、傳統(tǒng)文化、生活方式的限制,以淳樸、鮮活的肢體動作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現源自生活的藝術、呈現民族風采、宣揚民族文化。它的娛樂性、觀賞性、游戲性、復雜性等特點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協(xié)作能力、責任感,引導他們形成共同意識和文化需求,促進他們互相了解、彼此熟悉、建立信任感,協(xié)調因生活環(huán)境、文化差異產生的矛盾,增強民族向心力,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國家團結。如萬子營民族小學、茂縣鳳儀鎮(zhèn)小學、美姑縣中學等部分開展民族體育項目較好的中小學,校園民族團結氣氛較濃郁,校園民族向心力、凝聚力較強。
體育課是學生在校園不可缺少的課程,以體育課作為主體實施路徑,對民族體育傳承有現實意義。第一,進入中小學正式體育課。國家明確要求中小學每周必須開展3-4次體育課,這一法制為民族體育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既符合系統(tǒng)訓練原則、周期安排原則,也符合艾賓浩斯遺忘規(guī)律。如毽球、飛鏢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進入河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課堂取得良好效果。第二,進入高校專業(yè)課或入校必修課。必修課是以硬性手段進開展,不管學生是否喜歡都必須學習、了解,學生學習后可獲得學分,以滿足畢業(yè)要求。如西昌學院學生入校后都必須學習彝族達體舞,以班為單位進行比賽考核,考核通過后給予學分。第三,進入中小學第二課堂和高校選修課,這兩種方式都是學生根據興趣進行選擇,有利于學生形成有意識傳承。舞龍、舞獅、毽球、空竹、太極、珍珠球進入大慶師范大學、齊齊哈爾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的考查課、公體課或是選修課。
學校社團是教師帶頭或學生自行組織,以不影響學生學習任務和教學秩序為原則,經官方同意的、學生自愿參加的群眾性組織,旨在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鍛煉其學習、練習、實踐、溝通交流、為人處世等綜合能力,是除體育課外第二群體長期聚集地,具有協(xié)同作用,可對學校課堂、其他活動進行補充,可推動民族體育在校園的發(fā)展。民族體育項目在校園社團有兩種存在方式,即獨立的民族體育社團和在校園社團中開展民族體育項目。如傳統(tǒng)武術、散打、桃花樁、形意拳、永春拳、射箭、棋類、風箏、毽球進入哈爾濱市普通高校體育社團。
儀式性的活動具有號召力和說服力,儀式越隆重威嚴,越能讓人服從。活動是召集人的常用手段,學校舉辦的運動會、文化藝術節(jié)、各種晚會(如畢業(yè)晚會、節(jié)日晚會,社團組織的主題晚會等等)、課間操以及其他一些活動,都具有儀式性,以這些活動為龍頭可為民族體育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民族體育只有人們需要才能代代相傳,只有人們經常運用才會有生命力,才會獲得有意識的自然傳承。牡丹江市一中運動會有拔河項目,一些班級表演民族舞蹈為運動會增添色彩;擺手舞、跳竹竿進入吉首市民族中學大課間活動。滁州市鄉(xiāng)鎮(zhèn)中心校少年宮體育活動開展項目有花樣跳繩、武術、跆拳道等民族體育項目。
學校組建民族體育運動隊,提供人力(主要是教師)、財力、物力的支持,以參加由政府部門組織、地方或學校主辦的民族體育競賽為目的,不僅能促使學生自覺、自愿、積極進行訓練,還能從學校延伸至其他地方,擴大影響力,從而形成有意識的傳承,促進民族體育發(fā)展。研究發(fā)現,學生運動員逐漸成為近幾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參賽者的主要部分;2016年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運動會有兩所高校代表隊參加;牡丹江師范學院組建龍舟運動隊代表學校多次參加龍舟競賽獲得優(yōu)異出成績,提高了學生對龍舟的興趣。
我國民族體育同現代化之間存在重大沖突,發(fā)展存在困境,學校體育課程需要改革,因此民族體育進校園已經成為一種發(fā)展趨勢,但學校在引進時容易形成“一刀切”,從而對民族體育的開展造成阻礙。為了有效的在學校開展民族體育,應遵循實際,先從社會、學校、國家政策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社會需要是民族體育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從社會角度分析主要包括學生家長態(tài)度、民族體育生態(tài)文化圈、民俗體育活動。當今學生家長注重成績,因此學生家長的態(tài)度關系著民族體育項目能否長久的開展,學校在開展之前需先向學生家長做一個簡單的宣傳、答疑,提升家長的配合度。每一個民族體育項目都是在特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形成的,多元生態(tài)文化圈是民族體育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能為民族體育在校園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選擇什么項目進校園應根據民族體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分析。民俗體育活動是民族體育傳承的載體,對民族體育起著溝通、詮釋、引導、重塑的作用,有助于學生理解項目的文化內涵,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習俗、婚俗、節(jié)令、文化節(jié)、其他專門的民俗體育活動,學校可優(yōu)先選擇民俗體育活動中開展的項目進入校園。
學校本身決定著民族體育能否順利、有效開展。第一,場地設施是開展的基本條件,很多項目是需要足夠的場地器材才能開展的,比如獨竹票、爬花桿開展就需要足夠的水域、安全器械等。第二,學生的態(tài)度關系著民族體育開展的效率,因此選擇項目時需對癥下藥,采取不同形式開展(如建立社團、進入課堂、課間活動等)。第三,教材是課程的理論指導,開展民族體育課前需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國家體育課程標準開發(fā)校本教材,制定時還應與時俱進、娛樂競技相結合、單一多元相結合、本土與全球相融合,整合分散信息,更新民族體育的表述方式。第四,學校態(tài)度直接關系著民族體育項目能否順利開展,開展前須征詢領導意見。第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若是學校經費不夠,可選擇場地器械要求不高的項目,如武術拳法、跳繩、各族舞蹈等。第六,教師是知識、文化、技能的傳導者,在學校體育運動開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選擇相應項目進校園時,須分析是否有合適的教師。
國家政策具有權威性,可有效支持和指導民族體育項目的開展,它往往是民族體育項目開展的開路人,因此開展之前需要有效收集民族體育進校園的方針和政策,如某位領導人講話,國務院、國家民委、國家體育總局、教育局下發(fā)的相關文件,激勵措施(如資金、稱號、建立基地以及優(yōu)待政策),考核管理辦法等。如《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的開展傳統(tǒng)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活動”。
民族體育是經過各個民族長久實踐積攢下來的瑰寶,項目眾多,遍及世界各地域、各民族、各國家,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傳統(tǒng)性、傳承性等特性,具有娛樂性、多樣性、競技性、交融性、適應性、地域性等特點,它與學校體育相結合,既能豐富學校體育內容,也符合協(xié)調、發(fā)展的國家方針,對民族體育傳承與發(fā)展還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