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娟
(山東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等重要論述,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藝術院校學生既有當代大學生的共性,又有其獨特的藝術專業個性。作為藝術院校要培養合格的藝術人才,就要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不斷進行思政課程改革,以藝術院校學生專業特點為出發點,不斷豐富思政課程資源,以藝術化人心,發揮思政教育在藝術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沂蒙紅色文化是以沂水和蒙山為代表的沂蒙地區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獨特內涵的革命文化。沂蒙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而形成,是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取得成功的強大文化支柱。新時代,加強沂蒙紅色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有助于引導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和人生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1月視察山東時指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崗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沂蒙紅色文化為精神載體的藝術創作活動也開展的如火如荼,為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藝可富德,藝可育德,將沂蒙紅色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探索有效的“思政+藝術”育人路徑,對于新時期促進我國紅色文化傳播,加強政治宣傳和提升文化價值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沂蒙紅色文化因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在藝術院校思政課程中發揮著精神、藝術、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功能,是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一,沂蒙紅色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中具有精神育人價值
沂蒙紅色文化具有政治宣傳的精神價值,既是重溫黨的早期奮斗史,探索中國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寶,也是展現執政黨政治素養的傳播媒介。沂蒙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有效傳播能夠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蝕,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與繁榮。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大眾文化,是普通沂蒙人民支持革命、參與革命、投身革命、獻身革命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創造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機統一體。
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傳承和弘揚沂蒙紅色文化,發揮其紅色精神軟實力,是青少年人生“拔節孕穗期”的精神動力。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中,深入挖掘沂蒙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發揚其精神育人功能,對于維護黨和人民的關系、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培養藝術專業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都有重要意義。將沂蒙紅色文化融入到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在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圩樱彩瞧湟院笏囆g創作立好方向的根本遵循。
第二、沂蒙紅色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中具有藝術育人價值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藝術日益呈現多元化趨勢。藝術類專業學生特別是設計、舞蹈、表演、音樂等表現力較強專業學生的思維方式更為特別。長期接受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模式培養,在藝術思維活動中,思維的對象并不是抽象化的概念,而是感性的、形象化的東西。這種客觀現實為思政教育提出了獨特的要求,需要在對藝術院校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時充分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特點,改變傳統教育中“理性的冷冰”模式,需要多種課程資源結合學生的情感表達模式進行教育實踐。而以沂蒙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相關創作作品正可以發揮其思政育人的藝術價值。在思政課程中融入有關沂蒙紅色文化主題的藝術資源,例如將展現沂蒙精神的沂蒙山小調音樂、沂蒙畫派的創作作品、沂蒙主題舞蹈、歌劇、影視作品等融入到藝術院校思政課程中,既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沂蒙紅色文化愛國情懷的體驗,也能夠促進學生通過藝術形式獲得思政教育的目的。既能夠滿足藝術類專業學生對藝術個性與特色的追求和對藝術創新能力的依賴,使他們在思政課程中以觀察者、體驗者的視角去體驗沂蒙紅色文化中所蘊含的歷史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并成為他們進行藝術學習、創作的寶貴素材。
第三、沂蒙紅色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教育中具有實踐育人價值
沂蒙紅色文化是沂蒙廣大人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逐步形成的實踐精神,是涵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精神和革命歷史遺產的重要部分,是貫穿中國人民探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進程中濃墨重彩的歷史記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范疇。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形成的眾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表現形式上,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民眾化的真實存在。例如,沂蒙地區打造的眾多沂蒙黨性教育基地、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群眾工作展館、戰役紀念館、革命紀念館等現場教學點;近些年創作的有關于沂蒙紅色文化的民族歌劇、呂劇、舞劇等藝術作品;以及編寫的特色教材、宣傳讀本、傳播影視劇目、視頻等文化產業形式。將這些文化資源進行充分凝煉后,融入到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中,通過現場教學、紅色故事會、人物訪談、實地體驗等多種教學形式,可達成教育藝術類專業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住地域紅色文化,傳承黨的精神之最終目的。
首先,藝術院校對沂蒙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不夠。
當下,學術界對于紅色文化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從時間上看,自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文化系列講話精神后,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重視;從研究內容看,國內學者對于沂蒙紅色文化的闡述與研究主要是集中于關于沂蒙紅色文化背景、內涵、價值、傳承途徑等方面的研究,這些問題的厘清為思政課程中有效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借鑒。但在思政課程教學實踐層面,對于“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實踐相對較少,特別是如何在高校思政課程中傳承沂蒙紅色文化的相關方法、對策、內容等研究及其如何在實踐層面有效實現沂蒙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研究更少。導致在實踐層面上,部分藝術院校在思政課程設計、講授過程中,因缺少足夠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使得對沂蒙紅色文化整體重視程度不夠。
其次,藝術院校對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手段較為單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離不開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對山東區域部分高校思政課程設計調研,發現在山東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普遍認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存在傳播手段單一的問題。據調研,大多數思政教師能夠認識到沂蒙紅色文化對于藝術類專業學生的重要性,特別是思政課程設計、講授中,都會將部分紅色文化特別是沂蒙紅色文化融入到課程中。但由于受到授課條件不足、準備不充分等原因的限制,大多數思政教師選擇采取單一的理論講授方式。這種簡單的語言灌輸式講授方式固然能夠直接、快速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傳輸,但對于藝術專業學生來說,缺少直觀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鳴,也難以將沂蒙精神的體驗性、震撼性表現出來,往往難以發揮出沂蒙精神鮮活實例的作用,難以使學生達到心靈共鳴的境界。
再次,藝術院校中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不夠顯著。
英國傳播學家丹尼斯·麥奎爾認為“傳播學研究的大部分(或絕大部分)是研究傳播效果的問題”,傳播效果體現了信息傳播對受眾行為、思想的影響程度。沂蒙紅色文化元素在高校青年學生中的認同度與融合度,是衡量其傳播效果的重要依據。在藝術院校缺少對沂蒙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評價,特別是當下自媒體傳播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缺少自主運用自媒體對沂蒙紅色文化進行分類、篩選并加以主動宣傳的機制與行為,缺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探討的環境。同時,在思政教育實踐過程中,藝術院校缺乏與藝術專業相結合的多模式育人體系的構建。因此,導致大多數藝術院校缺少紅色文化氛圍的搭建,使藝術專業大學生對沂蒙精神缺少主動認知,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紅色文化相關活動的積極性,沂蒙紅色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的傳播效果不夠顯著。
最后,藝術院校中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播機制不夠健全。
現代社會,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網絡化的合作互動,受眾既對信息進行吸收還對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進行不斷反饋。在藝術院校中推行沂蒙紅色文化思政育人傳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既需要思政課堂上充分利用沂蒙紅色文化資源展開教學傳播,同時,更需要在學校全方位展開沂蒙紅色文化傳播機制建設。目前,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約,藝術院校對于沂蒙紅色文化全員育人機制建設不足,在藝術專業課、學生第二課堂中很難建立起較為全面的課程思政體系,因此,難以將沂蒙精神有效融入到全員育人的每一角落。同時,院校也缺少依靠新媒體進行課改的探索實踐,缺少分析不同專業學生接受需求上的差異,無法將傳播內容與不同媒介形式、學生需求相結合,發揮不同新媒體優勢,將休閑、藝術、娛樂與沂蒙精神相融合。難以形成學習工作、生活悠閑中潛移默化感受沂蒙紅色文化的認同機制。
第一,推動沂蒙紅色文化資源進入藝術院校的校園、課堂中,實現藝術院校沂蒙紅色文化氛圍建設,構建全方位思政育人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書寫”。為實現藝術人才為人民服務之目的,就必須加強對藝術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建設,將思政實踐教學與藝術專業實踐相結合,拓展思政教育內容活學活用的有效途徑。依靠沂蒙紅色文化資源地域優勢,將紅色文化資源引入到藝術院校中,在藝術院校的專業課程中融入以沂蒙精神為載體的藝術創作。構建藝術院校的紅色文化傳承環境,同時,為學院的思政課程提供鮮活的紅色文化教育案例,將藝術院校的思政課堂拓展為集藝術教學、思政教育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思政大課堂,引導學生用沂蒙紅色藝術創作成果實現思政教育功能的全方位實現,從而達到藝術與思政的同頻共振。
第二,充分運用沂蒙紅色文化多樣資源實現思政育人實踐作用,促進沂蒙紅色精神深入到藝術專業學生學習、生活中,構建專業科學的思政育人體系。
沂蒙紅色文化的傳承需要對其進行專業與科學的研究。藝術院校思政課程利用沂蒙紅色文化多樣資源形式來促進育人的實踐功能。首先,充分利用沂蒙紅色文化資料,如電影、電視劇、歌曲、舞蹈、書畫展覽等,在思政課程的網絡課程資源共建中開辟專欄,促進學生對于紅色經典的賞析,并開設教師在線交流互動,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與感受;其次,充分利用沂蒙紅色文化的區域優勢,將思政實踐課程與藝術專業實踐課程相結合,帶領學生到沂蒙老區紅色教學實踐基地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通過對革命紀念館和黨性教育基地的親歷感受,理解沂蒙精神;再次,為解決全部學生實地考察困難,可構建思政課程微課堂,將沂蒙地區的革命舊址、革命紀念館、典型人物、紅色黨性教育基地現場教學事跡,進行整理總結拍成系列微視頻,作為思政課程的教學輔助資源;最后,充分利用自媒體傳播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功能加大紅色文化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紅色文化,感受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空條件下,其作為強大精神動力始終承載著凝聚精神、推進發展的歷史使命。
第三,在沂蒙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注重教學模式轉換,建立學生在思政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思政育人體系。
對于沂蒙紅色文化資源的運用,要充分結合區域優勢,因地制宜的進行開發利用;在思政課程講授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學生自主性、積極性、發散性特點,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研究沂蒙紅色文化的意識與行為。例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統一戰線問題的講授中,便可以轉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調查研究,搜集有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沂蒙地區所出現的擁軍支前、支援革命、獻身革命、軍民一心的歷史史實和歷史故事,并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理解統一戰線中工農聯盟、軍民一心的歷史現實,理解沂蒙精神中沂蒙人民展現出來的那種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愛黨愛軍、開拓奮進、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革命與建設中軍民之間的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同時,在藝術院校也應發揮學生的專業特長,將思政課程根據專業特點進行分類教學,探索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中“紅色基因”的激活與活化路徑,不斷擴大沂蒙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課中的傳承范圍及其典型擴散,將思政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紅色文化科學理論研究相關聯,進一步深化紅色文化相關教改與科研的研究廣度與深度。
第四,開展沂蒙紅色文化踐行活動,將思政課程實踐與藝術專業實踐相結合,促進沂蒙精神的實踐感受,構建知行合一的思政育人體系。
將沂蒙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實踐操作機制梳理,構建全面覆蓋、類型多樣、不同層次的思政課程實踐體系與藝術專業實踐課程思政體系。在新時代,要加強傳承和弘揚,增強沂蒙紅色文化的思政育人精神軟實力,全面開展實踐活動,一是動員藝術院校師生加強對沂蒙紅色文化資源課程的開發與挖掘、整理與研究,增強對革命歷史文獻資料、回憶錄的深度挖掘、細致整理、保護收藏力度。二是要創新沂蒙紅色文化融入思政實踐課程的途徑,搭建藝術院校與沂蒙區域實踐基地的聯系,通過互助共建的模式,建設學院校外思政課程實踐基地和藝術專業實踐基地,增強沂蒙紅色文化在學生中的滲透力、傳播力、影響力。三是加強開展沂蒙紅色文化主題的第二課堂和創新創業教育,在實踐基礎上,培養學生深掘紅色資源潛力、開拓體驗項目的行動力,探究培養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文化認同的有效模式,進一步豐富與完善當下紅色文化產業開發實踐體系。
藝術院校學生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群體,面臨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在其藝術技能培養的同時,必須全方位的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通過多種措施加強對沂蒙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與資源開發,發揮院校傳播主體作用將沂蒙精神傳播形式與學生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偏好相結合,以“講好紅色故事”為突破點,充分借助各種手段、平臺將“沂蒙紅色故事”傳播到藝術院校學生所熟知的時空領域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