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漢盤 畢燕輝

近年來很多教師開始把開源硬件、3D打印、人工智能融入STEM教育,但目前STEM課程尚缺乏系統探討,有些教師做了簡單的學科疊加,有些教師給一般的機器人教育戴上STEM教育帽子。
華中師范大學郭元祥教授指出,深度教學不是單純的知識量疊加,也不是對知識的簡單占有和機械訓練,而是基于知識內在結構處理知識,引導學生從符號學習走向學科思想和意義系統的理解和掌握。深度教學采用理解性教學策略、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回應性教學策略,追求教學的發展性。目前深度教學理念已廣泛用于品質課堂、STEM教育、創客教育、PBL項目式學習等教學中。
一、品質課堂理念下STEM課程的開展模式
品質STEM課堂以“課程”“活動”“評價”三個核心為主。課程是基礎,保證學生基礎技能的學習;活動是提升,完善學生知識結構;評價是反饋,學生以此了解自身不足,教師以此了解課程設計的缺陷,三大核心相輔相成。課堂中,采用問題導向教學策略,提升學生三個關鍵能力點:掌握傳感器技術、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提高科學素養水平(見下頁圖)。
二、實施STEM課程打造品質課堂的策略
STEM課程主要采用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體驗和探究具體知識所隱含的思想與方法,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采用的具體措施如下。
1. 基于觀察法和實驗法,突出教育功能
學生制作碰碰車的教學項目中,可先讓學生觀察碰撞傳感器的主要部件、碰撞開關的長度、接口線對應的主板數字端口。在編寫碰撞檢測程序后,學生自主設計觀察表格,對觀察數據進行分析和歸類,最后得出結論,鍛煉數據歸納能力。在開展實驗法教學過程中,使用實驗探究表為學生設計實驗指引方向,做到自主學習和任務驅動相結合,并重視小組合作,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分解任務。
2. 傳感器應用教學融入科學素養培養
基本科學素養的主要內涵包括:對科學知識(科學術語和科學基本觀點)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在傳感器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講原理。例如,講超聲波傳感器可以與聲音的特性聯系起來,講授聲音傳播需要的介質和聲音的反射。講軌跡傳感器可以與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聯系起來。講顏色傳感器可以與光的組合和光的三原色原理聯系在一起,并了解不同顏色的光可以組合成不用的顏色。
講應用。介紹傳感器的作用是什么,可以應用在哪些方面。例如,講人工智能攝像頭時,介紹視覺攝像頭在停車場、人臉識別、二維碼掃描中的應用。講光敏傳感器時聯系光感應燈。講震動傳感器時聯系地震監測儀。
講設計。學生學完傳感器之后,利用所學傳感器設計一個作品,提升學生的工程思想。
3. 采用6E設計型學習模式凸顯工程思想
6E設計型學習模式包含參與(engage)、探索(explore)、解釋(explain)、工程(engineer)、深化(enrich)、評價(evaluate)六個環節。參與階段,學生自主觀察,發現問題,確定主題任務,如學生觀察老人如何用嬰兒盆給嬰兒洗澡,定下設計“會發出高溫報警的安全嬰兒沐浴盆”任務。探索階段,學生基于主題任務開展探究活動,通過頭腦風暴法或文獻法,對主題任務進行可行性設計。解釋階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項目設計,從理論層面證明設計的科學性。教師初步檢驗學生設計的作品,要求學生解釋作品設計原理與所使用的傳感器。工程階段,學生利用工程思路設計作品,不斷迭代,制作模型和編程測試。深化階段,對項目進行拓展和深入研究,要求學生在功能、外觀方面完善作品,如,2層電梯模型如何加到3層,淘氣機器人外形上如何改造更可愛。評價階段,按照評價標準進行多維評價,用小組評價、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的方式,評價學生作品和課堂表現。
4. 微創新課程培養創新思維
課程設計上突出微創新,立足知識的廣度而不是深度。不要求把系統做得多復雜,只需要學生在功能或程序方面進行完善,強調微創新。在講《簡易電梯》一章時,課本上電梯的結構和功能還不完善,可以引導學生從外觀、功能、結構等方面進行“增加”“調整”“代替”“改進”,這就是微創新。讓學生感受,創新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STEM課程的設計可以從生活物品的改造入手,以智創生活為主題進行開發??梢允撬?、掃把、臺燈,取材容易,成本低,家長也可參與,適時進行親子活動。如家里的遙控器,一些“馬大哈”往往要找很久,此時可以啟發學生,在電視遙控器上安裝一個接收器和蜂鳴器,找不到遙控器時按一下安裝在固定位置的開關,遙控器上的蜂鳴器開始鳴響輔助尋找遙控器。再如家里的臺燈,可以安裝一個光敏傳感器,當主板檢測到光線微弱時點亮臺燈,實現智能化。還可以參考以下實例:會自動加熱的座位墊、倒水自動顯示文字的杯子、自動澆花器等。實踐證明,學生對此十分感興趣,課堂也容易組織。
5. 智慧課堂高效教學
在STEM課堂中,借助智慧課堂系統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組織,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學生在項目制作過程中,可以通過智慧課堂系統,提交工程筆記或模塊任務;教師通過查看,了解學生項目進度,對遇到問題而無法繼續進行的小組及時介入,實現教學決策的數據化。在評價方面,可以通過班級優化大師系統,進行課堂實時評價,提高學生積極性,實時把教師評價反饋給學生,實現評價反饋即時化。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師生可以通過倒計時、隨機點名、生生互動等方式實現交流互動立體化,提高學生積極性,提高注意力集中度,方便項目過程性點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