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 汪瑞霞
摘要:集市作為鄉村基層的商品貿易場所,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鄉村文化碰撞和得以延續的主要場所。然而,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鄉村集市逐漸沒落。為了讓鄉村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鄉村全面發展。鄉村集市是鄉村發展的“驅動器”,能帶動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全面發展。文章分析劉村集市的現狀,并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集市的活化發展路徑。
關鍵詞:產業振興;鄉村集市;現狀;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4
0 引言
集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傳統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早期的社會發展中存在“日中為市”的現象。鄉村集市不僅滿足了村民的物質需求,一定程度上還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承載著數代人的記憶。費孝通先生在《江村經濟》中對村鎮集市的現象作了詳細闡述,即將農村作為初級市場,農村雖然擁有自己的生產能力,但其無法通過自產滿足生活方面的所有需求,由此可見集市對鄉村的重要性[1]。從最久遠的農業時代來看,鄉村集市在經濟層面發揮著與市場相同的作用,其為村民提供了購銷的雙重渠道,村民出售自產農產品,同時購入需要的物品,俗稱“趕集”。
一個好的集市,不僅能讓鄉鎮居民慕名而來,還能吸引許多優質商販加入,帶動鄉村經濟內外循環。“在鄉村地區,集市不僅滿足了村民物質上的需求,更是人與人之間真情的交流。”[2]每逢集市日,與親戚朋友結伴趕集,滿足了村民社交需求,同時增進了村民與鄉土之間的感情。但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社會空間日漸萎縮,集市的發展也大不如前,商場、市場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集市。同時,更多年輕人走出鄉村,心理上對鄉土的感情不斷流失。游離在外的年輕人需要空間實現對鄉村集市的情感寄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產業興旺”位于五大要求之首,乃重中之重。集市主要作用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其重要性越發凸顯,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產業振興背景下怎樣活化鄉村集市,怎樣使鄉村集市繼續發揮以往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為此,筆者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集市進行調查研究。
1 劉村集市現狀分析
1.1 對象選取理由及現狀
本次選擇的調研區域為滄州市劉缺屯村(以下簡稱“劉村”),劉村位于青河線南側,東鄰泉流莊村,南臨侯家營村、幸福村等小村落,村與村之間以大量耕地作為間隔。該村人數達3000余人,耕地面積為5144畝,是周邊村鎮中規模最龐大的村落,村中經濟主要以農業、畜牧業為主,具有典型的華北地區鄉村聚落特征。
劉村集市位于村落中心的主干道上,交通便利,利于附近村鎮居民來往。該村集市屬于定期集市,5天為一個集期,每月集市開市5~6次。開市時間為上午而非全天(一般從上午九時到十二時),這個時間段陽光充足且適宜出行。集市上的小攤販主要售賣農產品(包括種子、作物等)、日用雜貨、特色小吃等,并有服裝、香料、民間偏方等的出售,能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的絕大部分需求。三月播種、十月秋收,臘月備置年貨,此時集市上人口流動量是最大的。該村對鄉村習俗的保留較為完整,具有鄉村集市體系的基本特征。因此,將劉村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能讓該次集市研究更具典型性、豐富性,其研究成果更具普適性。
1.2 劉村集市目前存在的問題
1.2.1 交通治理混亂,存在安全隱患
劉村大多道路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規劃,以至于集期交通秩序混亂。劉村集市位于村落中心南側的三岔路口,路段較為復雜。在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道路上車流量本就比以前大,集市開市之日,車流量更是成倍增加。城鎮居民參加集市多是駕駛私家車出行,但集市附近沒有停車場,車輛只能停放在路邊,如此一來便造成交通擁堵。致使途經此處的車輛只能在行人的空隙里緩慢前行,給行人和車輛都造成了困擾。攤位占道經營也會加重交通的擁堵,有些攤販為了讓行人多留意自己的商品,刻意將攤位前移,給行人和車輛的通行造成不便。
1.2.2 配套設施不足,集市體驗感差
在集市日,參與集市的人口為周期性的流動性人口,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該村和其他村落的居民,以及慕名而來的城鎮居民;第二類是活躍于各個集市的商販。由于該村集市為傳統意義上的集市,而非大規模的廟會,沒有專門的集市空間,配套設施不完善。集市日的人流量遠遠大于該村日常人流量,對于公共休息區域以及公共廁所等配套設施會有較大需求,但這些需求往往在鄉村建設規劃時沒有引起重視,配套設施無法滿足需要,集市上的人們體驗感不佳。
1.2.3 環境面貌較差,空間利用不足
劉村的集市環境面貌較差,配套設施不足。該村的環衛設施分區放置,集市區域并沒有專門設置垃圾桶。集市結束時,街道上的垃圾肆意堆放,且無人清理。同時,攤位占道經營也致使集市呈現出臟、亂、差的面貌。
集市兩側的建筑多為公共建筑,然而其空間并沒有被充分利用。文娛活動室內存放著該村的戲曲服裝以及村中老人的書法作品,其與戲臺是該村特有的文化空間,但只在元宵節開放,用于戲曲表演的前期準備。“荷花池”是該村居民對村中池塘的叫法,池塘內本該種滿荷花,但附近居民對垃圾的不當處理造成“荷花池”水質混濁,池塘的觀賞功能被破壞。廣場設置了兩組健身器材,供村民日常鍛煉使用,但安裝使用后沒有對其進行定期保養,大多都已掉漆、生銹,無法正常使用。廣場附近老年居民較多,隨著健身器材的老化,來鍛煉的老年人也在日漸減少。
2 劉村傳統集市的鄉愁本色
2.1 區域視野中的劉村傳統集市
集市根植于農村生活,極大地受到當地地域環境的影響。劉村位于城區東部邊緣地帶,該區域有大片村落,村落分布較為零散,幾家幾戶的小規模村落居多,并且村與村之間相隔較遠,這樣的村落結構以及分布特點很難滿足村民生活方面的物質需求,由此便催生了劉村集市。
2.2 鄉愁記憶中的劉村傳統集市
飽含傳統文化的匠心精神。在如今快節奏的時代,人們更多地追求短期利益,與之相反,許多傳統老字號品牌在技藝上仍做到精益求精,品質上依舊保持初心。金湯瓶糕點這個名字源于回民家族的傳統,其老板白洪亮說,“湯瓶是回民家家都用的洗手壺,在沒有自來水之前,就用湯瓶倒水洗手,首先保證是干凈的活水,之后再做活”。“金湯瓶”三個字時刻提醒他要保持初心,精益求精。為保證招牌白皮點心的品質,白洪亮堅持純手工制作,親自挑選高品質綠豆,進行蒸煮、晾曬、去皮、磨粉等復雜的工序。在工業化生產、強調省時省力的今天,這種堅持恰恰體現出獨到的匠心精神。消費者對傳統老字號品牌青睞有加,也是對匠心精神的認可與支持。
根植內心深處的鄉愁記憶。對于懷舊情感的研究,有學者提出懷舊情感是一種情感苦澀的甜蜜狀態,包含與理想化的過去相關的事物(對象、人、經歷、思想)的相對思想所產生的各種情感[3]。而在懷舊與傳統老字號的關系研究中,要學會用懷舊資產喚起消費者的共鳴。洪亮的吆喝聲、熟悉的包裝紙以及在舌尖舞蹈的最熟悉的味道,都會喚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福順鴻王記酥糖在糕點品質以及包裝上堅守最古老的工藝,熟悉的大塊酥糖,用麻紙包裹后覆蓋一層紅紙,最后系上麻繩。這樣熟悉的家鄉味道,一下子將消費者帶回兒時的記憶中。傳統老字號獨有的鄉愁記憶為鄉村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真正尊重鄉村文化的設計,并將之轉化為新的設計體驗[4]。
2.3 日常生活中的劉村傳統集市
集市在某種意義上象征著市井文化,“人情味”是集市的重要標簽,其特有的社交屬性是連鎖超市以及電商平臺不具備的。集市上常年做熟食的代叔,一聲響亮的吆喝足以喚來他的常客,“今天就給您抹個零兒”“這肉您回家得趕緊切了,香著呢”是經常聽到的。常年的熟食銷售讓代叔結識了不少熟客,集市一開市,便會有顧客來嘮家常。同樣的“老人”還有賣炸串的郭叔,正所謂“串香不怕巷子深”,郭叔的攤位是最靠里的,但不論是前來趕集的人還是騎車路過的人,都會買上幾串。在集市上,有趣的人和事共冶一爐,“人情味”交往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可能是商品交易,也有可能是嘮家常,又或者是其他行為,促成了富有生活氣息、煙火氣的集市生活,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共同體層面搭建起心靈之橋,共建并共享精神的詩意棲居之所[4]。
3 劉村集市的活化策略
對劉村集市空間的活化將從空間布局、攤位設施以及道路交通三方面入手,通過整體的規劃改進使其多元化、規范化發展。順應新時代發展的同時,盡量保留當地傳統文化,并融合地方特色,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從空間視角活化鄉村集市,讓集市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
3.1 有機修復、更新集市“原生態”
道路交通便利化。該村集市空間所處道路的功能是滿足日常交通需求,僅能實現少數車輛的通行。考慮到集市交通流具有周期性的特點,且趕集者在集市多為步行,要減少過路車輛駛入。因此,在集市日對僅路過此處不參加集市的車輛要進行交通分流管制。交通分流管制要求有與道路平行的其他道路存在,將機動車通行的壓力分散至其他平行路段,以減輕此處機動車通行壓力。該村集市所在街道為東西向,在其北側有與其平行的貫穿村落的交通干道存在,可實行交通分流管制。在集市開市時,通過道路標識提示僅路過此處的車輛繞行,以確保行人安全,使集市街道的商業功能得到正常發揮。
攤位設施規范化。站在集市參與者的角度,對劉村集市的配套設施以及攤位擺放作規范化的處理。首先,在集市所處路段增設垃圾桶、果殼箱等,方便前來趕集的人處理隨時產生的垃圾,避免將垃圾一直握在手中或到處亂丟;在集市開始或結束路段設置公共衛生間以及母嬰室,以方便趕集者。其次,明確攤位應處位置,在道路兩側畫線標明攤位界限,警告不規范擺攤者,以改善攤位擺放不規范的情況。同時,“應結合政府機構設置,完善市場管理、消防、救護等集市管理設施,以規范集市經營秩序”[5]。
3.2 品牌提升復興集市“老字號”
設置集市固定攤位,打響老字號品牌。中華老字號不僅象征著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更是極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名片。因此,可將其塑造成鄉村集市的文化標志,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和精神需求。在集市中,對長期經營的傳統老字號要設置固定攤位,并協助其簽署長期固定的租賃合同,幫助其實現長期經營發展。
融入文化場景體驗,切身感受老字號魅力。與其他產品相比,傳統老字號具有獨特的制作工藝技法以及特有的鄉愁情感。對此,可以通過融入場景或工藝制作的體驗方式,抓住消費者的情感訴求,并加強其對老字號品牌的認知。金湯瓶糕點有40余年的歷史,擁有豐富的品牌文化,可將其做成小型的文化場景展覽館,并設置糕點制作體驗的環節,讓消費者能夠切身體驗老字號品牌的歷史變遷以及糕點獨到的制作工藝。“場景+工藝制作”不失為一種受歡迎的老字號文化研學方式。
3.3 社區治理擴大集市“朋友圈”
傳統鄉村集市基本以商業功能為主,商販在街道兩側擺攤銷售,整體的功能結構相對單一。伴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單一的商業功能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的需求。因此,對集市所處空間的空間功能要進行活化分析。
完善文化空間功能,弘揚地方特色文化。文娛儲備室是該村存放戲曲秧歌演出服裝和書法作品的空間,只在每年春節期間開放使用,其空間使用率較低。因此,將其改造為公共活動中心,挑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戲曲表演服裝和書法作品,隨集期展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展,在帶動本村集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又能宣傳特色地方文化。
融合自然空間態勢,舊空間煥發新生機。池塘作為集市唯一的景觀空間,恢復其景觀作用十分必要。首先,要清理池塘周圍的垃圾,并重新種植荷花,恢復池塘的生機,在池塘周邊設立保護環境的標識,喚起村民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其次,在池塘周圍放置長椅,使集市擁有放松休息的空間,趕集者在趕集之余能放松下來欣賞自然風光,優化趕集者對集市的空間體驗感。
完善社會空間功能,滿足日常生活樂趣。定期維修廣場上的健身器材,恢復其社會功能。在日常生活中,村民的娛樂活動無非是聚到一起做針線活或者閑談,少有室外健身去處。健身器材恢復使用后,村民便可多進行一些有益的室外活動。在集市日,參加集市的人們不單單以趕集為目的,更是將這部分空間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4 結語
鄉村集市不僅傳承和發揚了傳統文化,更是滿足了埋藏于人們心中的鄉土情感,形成了獨特的社交紐帶。多元化的集市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精彩和可能性。要學會放下手頭的工作和電子設備,去感受集市的熱鬧和人情味,這不僅僅是流傳至今的傳統民俗文化贈予我們的寶貴禮物,同時人們也能在集市上發現生活的更多精彩和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63-166.
[2] 楊章文.十九大以來國內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文獻回顧與未來展望[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7):9-16.
[3] 李曉梧,王安霞.基于懷舊情感的老字號品牌創新設計策略[J].藝術研究,2022(4):160-163.
[4] 汪瑞霞.基于鄉愁的鄉建:江南水鄉焦溪古鎮設計實踐研究[J].裝飾,2022(4):26-33.
[5] 汪瑞霞,陳凱莉,黃伊涵.鄉村文化景觀設計研究綜述[J].包裝工程,2022,43(4):80-94,119,16.
作者簡介:陳雨(1999—),女,河北滄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汪瑞霞(1970—),女,江西鄱陽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