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在課程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和思想教育結合起來的新的教育理念。能夠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品質,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PDCA模式由Dr. W. Edwards Deming于1950提出,分為四個階段: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處理),適合于管理高校教學質量。本研究將PDCA模式應用于“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全過程,構建“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提升內部外部雙循環。內部循環為從備課—上課—評價—反思的教學內部螺旋上升循環;外部循環為從學校層面進行的人才培養規劃—全員“課程思政”教學—“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檢查—問題處理的教學質量管理外部螺旋上升循環的內外雙循環模式,全面提升專業課程“課程思政”教學質量。
關鍵詞:PDCA模式;課程思政;雙循環
作者簡介:余璐(1984-),女,河南洛陽人,鄭州西亞斯學院外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鄭州西亞斯學院教改基金資助項目“PDCA模式視域下‘課程思政’融入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2021JGYB5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2016 年 12 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 年 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由此,“課程思政”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目前,許多高校已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如何?如何在“課程思政”教學全過程中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話題。
PDCA模式于1950年由Dr. W. Edwards Deming提出,分為四個階段: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ton(處理),適合于管理高校教學質量。本研究將PDCA模式運用于管理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創新性地提出構建PDCA模式在“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內部循環和“課程思政”教學管理外部循環的雙循環模式。
二、PDCA模式應用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雙循環構建
(一)研究目的
“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提升機制研究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本研究將全面質量管理中的核心過程—— PDCA模式應用于“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全過程,通過構建“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內部循環和“課程思政”教學管理外部循環的雙循環模式,探索PDCA模式提升“課程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的新范式,是PDCA全面質量管理核心過程在理論上的進一步探索,也是PDCA模式深入高等學校教學實際的有益嘗試,以期為各高校今后更好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提供有益借鑒。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河南一所本科院校的英語專業本科二年級學生,研究者共選取120名學生參與實驗。選取理由如下: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已經適應大學學習,對本專業已有一定了解。參與研究的學生非常樂于配合,態度端正,積極向上。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兩份調查問卷和學生習作。
在研究第一階段(專業課教學前兩周)結束時,研究者發放第一份調查問卷——“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效果調查”,該調查問卷主要關注學生在學期初,經過教師的教學和引導,是否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提升;在研究第二階段(專業課教學的前十五周)結束時,研究者發放第二份調查問卷“綜合英語(三)思政教育質量調查問卷”,該問卷主要關注學生經過一學期的“課程思政”學習,是否在思想上得到了提升,提升的程度如何;在研究第三階段,即本門專業課結束時,教師給學生發放一份習作任務,題目為“My Beautiful Motherland”(大美祖國),該習作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是否已經潛移默化地提升了思想水平,是否深化了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情懷。
研究者將通過對兩份調查問卷和一份學生習作的數據統計和分析,探索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并提出PDCA模式應用于“課程思政”教學的雙循環模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在進行問卷調查和數據統計的過程中,主要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對統計數據進行整合,得出結論;在對學生習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主要運用定性的研究方法,通過對主觀數據的分析,得出結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充分發揮兩種方法的優勢,將能夠更充分地進行科學研究。
三、數據統計與分析
(一)“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第一次問卷調查
研究者以英語專業《綜合英語(三)》為研究課程,在進行兩周專業課教學之后,發放問卷《課程思政融入教學效果調查》,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91份。
教師從本學期授課之始,就將“課程思政”充分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思考作為一個大學生的任務和使命,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前兩周的教學過程結束之時,發放問卷得到數據。數據顯示,100%的學生認為教師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有效引領,其中非常認同這一結論的占58.24%,認同的占41.76%。
研究者繼而對學生認為哪種引領方式更加有效的數據進行了分析,91名學生中,選擇希望教師運用實例和視頻事例進行講解的占較大部分。因此,教師可以參考學生的意見,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多運用實例和視頻事例進行“課程思政”。
(二)“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第二次問卷調查
研究者在《綜合英語(三)》課程完成第十五周教學任務之后,發放問卷《綜合英語(三)思政教育質量調查問卷》。本次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有效問卷119份。
在回收的119份有效問卷中,認為自己思想修養和價值觀上有提高的學生有118位,占比99.16%。數據顯示,經過大半個學期的學習,更多同學更加認可教師對自己的思想引領,同時也認為自己通過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思想認識有所提高。
四、結果與討論
(一)“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內部循環
PDCA模式于1950年由Dr. W. Edwards Deming提出,分為四個階段: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action(處理)。內部循環即將PDCA模式中的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與教師授課過程中的備課、上課、評價、反思四個階段有機對應起來,將質量管理理念充分融入“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管理中,以此實現四個階段環環相扣,螺旋式循環上升。
1. P—Plan計劃階段。在計劃階段,教師應該在上課前充分備課,備“課程思政”內容,思考如何將價值引領與課程內容充分結合。研究者在實驗中,以《綜合英語(三)》為實驗課程,因為《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大一和大二年級的專業必修課程,是夯實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綜合課程,更是培養學生品質和情操的重要基礎課程。因此,《綜合英語》課程在“課程思政”和“立德樹人”方面的使命首當其沖。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充分設計“課程思政”內容,使“課程思政”和課文緊密聯系且充分融合。比如《綜合英語(三)》中的第二課“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是一篇非常優秀的文章,教師可以課文為契機引領學生閱讀愛國文學家的杰出作品,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比如第四課“Diogenes and Alexander”,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思考什么樣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應該追求的等等。
2. D—Do執行階段。在執行階段,教師需要將“課程思政”內容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比如教師在講授第四課“Diogenes and Alexander”時,可以運用問題導向性教學法。設置問題What is good life?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小組研討問題答案、組間討論問題答案、同伴評價、教師評價,最后探索出問題的答案。充分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樣的生活理念才是正確的,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思政”應“潤物細無聲”,不能是枯燥簡單的說教,否則效果將大打折扣。
3. C—Check評價階段。本階段是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教師在每一階段教學結束之后,需要對該階段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小測驗、論文、調查報告、主題演講等,設置的問題要能夠檢測出本階段學生在思想方面是否有所提高。
4. A—Action反思階段。本階段要針對前三個階段(計劃、執行、評價)的經驗與成果進行反思與總結,分析問題,進行改正。將本循環中做得好的地方納入下一循環當中。比如在學習第二課“How Reading Changed My Life”后,教師發現運用身邊實例和視頻事例的方式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效果較好,那么在下一循環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運用該方法。另外,教師也發現,第一循環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與課文教學內容融合不夠充分。該問題在第一循環沒有得的解決,教師將可將其納入第二循環中進行探索和解決。
綜上, PDCA模式中的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與教師授課過程中的備課、上課、評價、反思四個階段有機對應,這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循環。每一循環在結束時,教師可以歸納做得好的地方,并將其納入下一循環當中,使下一循環螺旋向上發展。如有本循環中未解決的問題,也可將其帶入到下一循環當中,進行探索和解決。
(二)“課程思政”教學管理外部循環
PDCA模式的外部循環是指從學校層面進行教學質量管理。
1. P—Plan計劃階段。高校首先要找準自己的辦學定位,明確自己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并且將社會對學校人才的需求納入考慮當中,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注意將“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充分融合于課程設置、專業計劃等當中。
2. D—Do執行階段。在執行階段,高校要保證“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教學質量保證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學校到學院、系部、教研室等各層級充分配合,全方位開展。高校教師要強化育人意識,將“課程思政”教學融入各門課程中。每一項教學工作都要以人才培養方案為依據,授課內容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將授課質量作為教學質量保證工作的重中之重。
3. C—Check檢查階段。本階段,學校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等,檢查“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學校要非常重視“課程思政”教學工作的質量評價,從學校對教學工作的督查到教研室對教師教學工作的檢查;從對學生每一次學習成果的評價,到學期末綜合成果的考查,將“課程思政”教學貫徹到學校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學校應組織好各級各部門對“課程思政”的教學進行全方位的檢查及評價,并及時組織研討,做好“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工作。
4. A—Action處理階段。本階段的核心為總結前一段教學的經驗和不足,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解決和改進方法。所有問題的解決不會一蹴而就,有些在本輪循環當中無法進行解決的為題可以放置到下一次循環中進行解決。“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持續的,循環向上的。保留本階段好的教學方法,未得到解決的問題可以納入下一循環,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解決。
五、結語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現,PDCA模式適合運用到管理“課程思政”課程教學質量當中。教師運用“課程思政”課程教學內部循環,從備課—上課—評價—反思四個階段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管理,總結每一循環中做得好的地方,并將其納入下一項循環,以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在“課程思政”教學管理外部循環中,學校作為所有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應充分運用PDCA模式,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到保證教師進行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再到“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檢查,最后到反思和解決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形成有效的外部循環,以此不斷提高“課程思政”教學質量。PDCA雙循環螺旋向上模式,能夠保證“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穩步上升。
參考文獻:
[1]程家福,賀一凡,丁仁船,竇艷.基于PDCA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一二三四五”模式探索:以安徽建筑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3):123-127.
[2]高丹,李國杰. 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內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構建[J].中國農業教育,2010(4):32-34,42.
[3]焦沈軍.“外國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探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0(2):149-151.
[4]時偉,張慧芳.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質量標準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0(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