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 李錚
摘要: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在“新媒體+鄉村振興”背景下分析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論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分析法,總結梳理播音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傳統培養方式和“新媒體+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創新培養方式。研究過程中發現,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已經改變了原有的傳播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作為傳媒領域的專業人才,在對其進行教育培養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融入時代背景,另一方面要融合時代潮流。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要立足專業特色,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總之,新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能夠有所作為,并可以大有作為。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鄉村振興;播音與主持藝術;教育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69-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博士、教授基金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BJXM017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一個特殊專業,其特殊性體現在其是一個兼具了時代性、藝術性和文學性的綜合性專業。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將大有可為。
(一)新媒體時代和鄉村振興相關概述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媒體報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電腦、手機等新媒體網絡終端已經替代了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媒介,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中,新媒體網絡平臺充分發揮了“短、平、快”的傳播優勢,讓很多人成為其忠實受眾。
新媒體背景下,除了依托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進行信息傳播外,也開始依托移動終端開啟了信息的實時傳播,大眾可以根據個人時間靈活選擇、接收各類信息,同時,信息種類較以往更多,信息覆蓋面也更加廣泛[1]。
信息化時代的加速發展是全球化進程的產物,新媒體網絡平臺因話語多樣化、視角多樣化和受眾多樣化備受青睞,也因此成為文化輸出、文化傳承和文化振興的載體。鄉村振興必定離不開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因此新媒體逐漸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源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持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讓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共享發展成果,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趕上來”。
鄉村全面振興是共同富裕的先決條件,而新媒體網絡平臺的短視頻宣傳和新媒體直播帶貨則是新發展階段的新理念和新形式。
(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定位
在新媒體網絡平臺的內容創作過程中,無論是短視頻創作還是直播帶貨的宣傳推廣,不僅要注重藝術加工和尊重傳播規律,更要反映客觀真實性,要將鄉村真實的生產生活面貌傳遞出去,這就需要鄉村振興過程中的全部主體參與到作品制作中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農民自身講述鄉村文化,讓農民直接加入推廣鄉村農副產品的隊伍中。
目前存在的現實情況是,農民有真實、客觀的體驗,但他們大多數不懂新媒體技術,因此,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就要明確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設置的定位和實訓崗位的定位,才能滿足鄉村振興的市場需求,這樣的創新定位能夠滿足不斷變化和加速發展的市場需求。
傳統的培養目標和原有的學科建設方式已經滿足不了日益變化的市場需求。就目前而言,在國家倡導“全面育人”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紛紛開設或完善播音主持專業課程,將一部分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播音主持專業學科建設[2],這也讓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
以鄉村振興下的市場需求為例,這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就相當于訂單式培養,但這種訂單式培養區別于工廠訂單培養,工廠訂單培養更多需要的是量,從量到量的需求,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訂單培養不需要量產,是從質到質的培養,如此一來,也許一兩個學生就可以滿足整個縣域或城鄉地區的鄉村振興新媒體建設需求。
基于此,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培養要增設鄉村振興相關專業課程設置,只有真正了解政策、了解鄉村文化,才能滿足鄉村市場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考慮打破傳統的按年級授課的方式,采用混合年級成班授課的形式,不僅可以增進各年級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實現共同進步,也可以優化課程安排。
(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培養比重分配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方式區別于很多專業學生,該專業的學生既要有文科學生的散發性思維能力,又要有理科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需要具備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情懷。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政治素養進行培養。
基于此,新形勢下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就不能脫離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潛能挖掘方式的創新;二是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方式的創新。
學生的培養方式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課堂上,課堂是理論到理論和理論到模擬實踐的過程,新時期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區別于很多專業的學生,應該是“理論水平+實踐能力+政治素養+文化底蘊+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如果按照十分法來展示,那么相應的各類能力培養比重應該為1∶3∶2∶2∶2。
采、編、播三位一體的實踐能力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而言是基礎能力,如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已經形成了采、編、播、導、演五位一體,即學生不僅要能夠具備采訪、編輯和播報能力,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學生還必須具備導演能力和表演能力。
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的專業技能,政治素養是指學生對時事熱點、政策把握方面的敏銳性和方向性,只有同時具備了專業技能和政治素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才能夠成為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文化底蘊就是生命線。文化底蘊是學生不斷成熟、不斷發展的底氣。創新能力現在已經成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新媒體網絡工作者乃至各行從業者不斷發展的動力,而這種能力離不開敏捷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洞察力是思想碰撞的產物,文化底蘊是素養提升、知識沉淀和時間積累之和,可以說,學生文化的積累程度也決定了其洞察力,因此,對于學生的培養必須理論聯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
(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對教師的要求
學生培養方式的變化對學生潛能挖掘方式和學生專業技能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創新學生潛能發掘方式和創新學生技能培養方式,就要使培養方式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
在現在的教學中,常常是教師帶動學生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更多的是傳授教師自己的知識技能,人們把這種方式定義為專業技能傳承。但專業技能傳承只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能力,無法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維。
筆者認為,現在的教學不僅要延續教師的思維模式,更多的是需要教師以學生的思維模式帶動學生,才能形成一種新的引領。新媒體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教學,可以通過教師自己創作來帶動學生參與,進而引領學生創作,在此過程中實現傳授技能、挖掘潛能的目的。
這就要求教師要比學生更先掌握時代資訊和網絡新媒體技術,這種培養方式是教師和學生更新專業技能、不斷提升業務能力的有效方法。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像史學類專業教學是對已經存在并得到證實的歷史知識進行文化傳授,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雖然在教育部的學科劃分中歸類于戲劇與影視類,但依然可以歸類于新媒體藝術類。
新媒體藝術近年有了很大改變,但高校教師的教學大多停留在以往對媒體的認知經驗中,部分課程脫離不了老生常談,而大學生是新媒體傳播的主力軍,很多時候,學生對新媒體思維和新媒體技術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還會高于、先于教師。
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老師在授課之前去多多了解新媒體,并帶入課堂中,就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共鳴。但教師一味地使用學生的思維模式帶動學生也是不夠的,因為課堂也需要延續教師的思維模式,教師的思維是經驗的總結,是傳承,學生的思維是新的角度、新的緯度、新的高度,也是融入,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形成一種新的引領。
(一)新媒體網絡方向的鄉村振興專項培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
新時代有新使命,鄉村振興離不開年輕人的參與,新的媒體形式可以行之有效地助力鄉村振興,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完全可以設立新媒體網絡方向的培養路徑,更可以細化到鄉村振興專項。
新媒體網絡方向鄉村振興專項的培養方式是可能的,它的可能性在于沒有脫離現行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理論水平+實踐能力+政治素養+文化底蘊+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目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就業除了常規的新聞媒體、宣傳部門外,也有很多學生選擇了加入大學生村官和西部計劃的行列。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學校可以在實踐能力培養環節直接增加學生參與鄉村實習實訓的機會,讓學生提前融入鄉村生活,把新媒體網絡技術普及到田間地頭去,到日常農村事務中去,把在農村真切感受到的鄉村生活、鄉村文化和鄉村變化融入學習實踐中,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僅改變了從理論到理論的講解方式,也增強了實踐能力培養的趣味性、真實性,同時還會讓學生在推廣鄉村農副產品、拉動鄉村旅游經濟和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豐富鄉村文化生活中擁有真切的感受和底氣。
(二)多方面就業選擇
截至2020年12月,全國共有399家地級以上廣播電視播出機構、36家教育電視臺,全國的縣級廣播電視臺達2106家[3-4]。
雖然如此多的媒體平臺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提供了就業機會,但實際上真正從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的學生占比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受到了新媒體的沖擊,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讓新媒體成了受眾更多的媒體平臺,這也造成了傳統媒體節目和廣告投放越來越少,也直接導致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畢業生的需求越來越少。
實際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相對較高,原因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聲音和語言表達能力、形象氣質以及文化底蘊,這就給學生提供了銀行職員、活動策劃、商業主持、行政助理、企業文員等多樣的職業選擇,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也為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提供了網絡主播、新媒體技術職員等就業選擇,而本文倡導的鄉村振興等專項培養模式也為學生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因此創新培養模式直接有助于學生就業。
2018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無疑給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寬闊的平臺,也增強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可操作性。在近年來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后,各地都會舉辦文藝晚會,加大農副產品帶貨直播和鄉村文化旅游宣傳推廣的力度。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不僅可以利用“中國農民豐收節”前后的黃金時間以帶貨直播、旅游推廣助力鄉村振興,還可以將其變成日常工作,通過定期、定時推廣,推動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進而吸引外出務工農村年輕人返鄉創業,帶動鄉村振興。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有了更大的培養和發展空間,在黨和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的培養也有了新思路。從培養目標定位的更新到課程設置定位的變化,再到實訓崗位定位的調整,可以直接促進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專項培養方式的創新,有助于培養政治立場堅定、文化底蘊扎實、專業特色鮮明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也可以讓學生和市場需求接軌,促進就業。
參考文獻:
[1] 黃宏義.新時期下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培養方案探索[J].傳媒論壇,2022,5(5):115.
[2] 石沛昀.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學研究[J].中國果樹,2022(5):121.
[3] 肖瀟,安龍飛.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J].中國主持傳播研究,2019(1):68-76.
[4] 眾視DVBCN .中國總共有多少個電視臺?廣播電視機構最新名錄一睹為快![DB/OL].搜狐網,https://www.sohu.com/a/445331152_ 683129,2021-01-18.
作者簡介 李猛,博士,講師,桂林航天工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教師,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影視、文化傳播。李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