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鈺,程 躍
(廣西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創新資源是創新活動的基本要素,資源的有限性和經濟發展的快速擴張性之間的矛盾,使得創新資源成為各地競爭的焦點。結合各省創新生產過程,獲取創新資源的方式主要是各地區依靠自身優勢,制定創新政策,充分整合區域內各種生產要素,以達到吸引創新資源的目的,由此逐漸形成了資源集聚現象。資源集聚不是簡單的生產要素集中,受到勞動者、社會資本、技術水平等諸多創新要素的影響,是資源整合和配置的復雜過程。由創新資源集聚引起的集聚效應必然對區域創新績效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由于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等條件有明顯差異,我國各地區存在產業結構失衡和創新績效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使得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向特定空間聚集。創新資源集聚與區域創新績效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系,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影響的機制是如何?為回答上述問題,有必要對當前我國資源集聚水平以及其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進行研究,并據此提出促進地區創新發展和協同發展的相關建議,為我國創新資源合理配置、創新績效提高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產業集聚理論認為,企業和機構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會由于某些相似性和互補性集中在特定區域內,產業所需的生產要素也隨之集聚,產業集聚引發創新資源的流動和集聚,促進地區間的發展和進步。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提出產業集聚的主要動因是外部經濟和規模經濟,而后產生了產業集聚研究的多個流派。區域創新系統理論認為創新系統是創新資源集聚的重要載體,區域創新系統是在一定地理空間范圍內,各創新主體與創新資源投入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創新網絡和制度支撐。協同理論認為,區域內單一創新要素投入不能提升區域創新績效,創新系統內部各種創新資源集聚水平達到匹配的程度才能起到促進作用。要素擁擠論認為,區域內部創新資源集聚會對創新績效產生促進作用,創新資源過多集聚反而會起到抑制作用。
隨著對創新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關注到創新資源集聚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學術界關于創新資源集聚的內涵尚未形成一致性界定。趙陸[1]提出創新要素集聚是諸多創新要素在空間地理位置上一定程度的集中,且這種集中會推動地區產業和經濟發展。陳菲瓊等[2]認為創新資源集聚包括靜態和動態兩種內涵,靜態創新資源集聚是某地區某時期內資源的存量及配比狀態,動態創新資源集聚是資源在某地區積累、整合和優化的過程。葉小玲等[3]認為創新要素集聚是創新要素通過科技創新主體的推動作用和科技中介的協調作用向效益體現者集聚的過程。關于創新資源集聚的研究,目前學界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創新資源集聚的形成、特性及影響因素。陳菲瓊等[2]以浙江省為例發現人力資源因子和物質資源因子是資源集聚的主導因素;劉和東[4]運用面板協整計量模型考察國內市場規模與創新資源集聚的虹吸效應,研究得出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協整和雙向因果關系;李福等[5]認為創新中心形成是創新資源集聚與利用的過程,并提出創新資源的集聚模式包括資本導向、技術導向以及人才導向三種類型。郭慶賓等[6]以湖北省為例研究了區域創新資源集聚能力的空間關聯性;駱康等[7]基于ArcGIS可視化和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了長江經濟帶創新資源集聚的空間格局和網絡結構特征,為區域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提供參考。羅俊琳等[8]分析了區域創新資源集聚的機理、現狀與問題并提出加強資源集聚的對策建議。
(2)從微觀角度研究創新資源集聚與企業創新的關系。葉小嶺等[3]運用組合賦權法評價江蘇省大中型企業資源集聚水平和集聚效益并提出相應對策;黃昌富等[9]以我國上市IT公司企業面板數據實證研究了資源集聚、創新成果產出以及企業成長三者之間的關系,發現研發人員對創新成果和企業成長的影響比研發支出對其的影響更為明顯;袁駿毅等[10]基于中國工業企業面板數據考察了空間集聚對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關系及內在機制,結果表明空間集聚程度與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顯著的倒“U”型關系。
(3)從宏觀角度研究創新資源集聚與區域創新的關系。焦繼文等[11]對長三角、環渤海、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的資源集聚度進行測度,實證分析資源集聚與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結果表明資源集聚對經濟增長并非都有促進作用;吳衛紅等[12]對高校與高技術產業進行對比,實證研究創新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溢出效應,研究發現單一創新資源集聚水平對不同地區創新績效的溢出效應有不確定性;林萍[13]基于中國各省市面板數據研究要素集聚、空間關聯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發現勞動力、社會資本以及信息技術的聚集程度越高,對區域創新能力提升越有利,自然資源集聚程度對區域創新能力有抑制作用;沈婕等[14]基于智慧專業化理論解釋了區域創新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及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驅動發展績效的影響。
綜上所述,多數研究關注資源集聚的形成機理、主要影響因素及測度等,較少將資源集聚與創新績效聯系起來,僅有的研究也集中于從企業微觀層面來探索資源集聚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但資源集聚是多元創新主體協同合作產生的結果,單純從微觀層面著手容易忽視其他創新主體在資源集聚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因此本文將其他創新主體納入到研究框架中,從宏觀層面分析區域內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
創新資源集聚是實現區域創新的重要基礎,也是實現區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重要過程[15]。研究表明,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是最為重要的創新資源,對區域創新活動的開展及創新成果的產出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資源集聚的過程是產業集聚化的過程,實質上也是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集聚化的過程[16]。本文主要對創新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進行研究,選取R&D人員全時當量和R&D人員內部經費代表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投入水平,在此基礎上計算各地區人力和財力資源集聚水平。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人力資源的有序流動和遷移形成人力資源集聚,從而產生信息共享、知識溢出、集體學習等集聚效應,促進區域創新績效提高[17]。財力資源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創新資源集聚不僅是人才、資金和技術等要素流入和集聚的過程,也是不同資源不斷優化配置以達到適應與本地發展相適應的動態過程。
區域創新績效與區域內創新型企業息息相關,創新型企業是推動區域創新績效提高的重要引擎。資源集聚為創新型企業吸收不同行業的異質性知識提供了可能。對于創新型企業而言,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企業資源和產品的異質性,如果企業能夠吸納其他行業的異質性知識資源,則必然有助于自身創新成果的產出[18]。多樣化的人力資源在地區創新型企業之間自由流動使得企業間知識溢出,在企業生產過程中,創新人才的交互活動為企業知識重組提供了可能,促進企業產生新知識或者新技術,創新人才集聚促進產業之間知識合作共享,有助于促進區域內不同行業之間異質性知識互補,這種互補的知識促進企業創新、區域創新績效不斷提高。財力資源集聚水平的提高給區域創新活動發展提供了資本,為創新企業帶來更多的研發資金,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創新環境和發展基礎,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從而促進企業進行更多研發活動,提升區域內企業間的合作效率,有助于提高區域創新績效。創新資源集聚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創新資源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協同發揮作用。協同學理論強調多個因素通過交互作用產生整體效果。創新資源集聚過程存在協作與競爭,不同創新領域集聚主體的差異性以及不同創新資源功能的耦合性使資源集聚系統內部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從而使不同創新資源集聚的協同效應超出單一資源集聚產生的效果[2]。人力資源集聚給區域內創新活動帶來知識和技術,財力資源集聚為創新活動提供資金支持,當二者進行合理配置時,會產生“1+1>2”的效果[19],即二者的交互作用能促進區域創新績效提高?;谝陨戏治?,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人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有促進作用。
假設2:財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有促進作用。
假設3: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的交互項對區域創新績效提高有促進作用。
(1)被解釋變量。本文的被解釋變量選擇體現創新效果的創新產出作為衡量區域創新績效的指標。對區域創新績效的評價指標多為專利申請受理量、專利申請授權量、論文發表量以及新產品銷售收入等。已有研究對衡量區域創新績效的指標體系沒有統一標準。參考吳衛紅等[20]的研究,從知識產出和經濟產出2個角度綜合考量,選取專利申請授權量、專利申請受理量、新產品銷售收入、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數以及技術市場技術輸出合同金額來對區域創新績效進行衡量。
(2)解釋變量。國內學者對創新資源集聚水平的衡量多集中于人力資源投入和財力資源投入。人力資源是知識資源和技術資源得以有效利用的重要載體,財力資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物質資源和技術資源的投入程度。R&D人員全時當量體現了當地研發人才的實際研發工作量,R&D經費內部支出則體現出當地的實際研發投入,因此,本文選取二者作為創新人力資源和創新財力資源的投入指標,并在此基礎上對創新資源集聚水平進行測算[21]。
(3)控制變量。影響區域創新績效的因素很多,其中良好的創新環境是提高區域創新績效的前提。創新環境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制度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等。基礎設施環境建設是創新活動順利進行的平臺,也是創新成果得以驗證和應用的平臺[22],對創新環境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考慮到創新環境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本文選取信息化水平作為控制變量,并用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對其進行衡量。
本文使用的原始數據來源于2011-202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年鑒等資料,選取中國內地30個省市自治區10年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并用軟件Stata 16進行回歸分析。由于西藏地區部分數據缺失,因此實證研究不予考慮。在分地區分析創新資源集聚與創新績效關系時,按照傳統區域劃分方法,將我國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地區,東部地區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浙江、上海、廣東、海南、福建、遼寧;中部地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西部地區包括重慶、四川、云南、貴州、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廣西。
創新資源集聚度水平的測量主要包括空間基尼系數、洛倫茲系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空間集聚指數等方法。郭慶賓等[6]采用熵權法對其進行測度,周元元等[23]、鄒游[24]、吳衛紅等[12]采用區位熵指數來對資源集聚水平進行測度;吳衛紅等[20]采用因子分析法測度創新要素集聚水平;林萍[13]用要素集中密度的概念衡量要素集聚水平;焦繼文等[11]采用相對數中的人均和地均指標來對科技資源集聚度進行衡量?;诂F有文獻,區位熵指數作為衡量要素空間分布的指標被廣泛應用于測量創新資源集聚水平[12]。本研究用區位熵指數測算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集聚程度,以此來衡量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創新資源集聚水平。具體公式為:
LQij=(qij/qj)/(qi/q)
(1)
其中,LQij指的是j地區i類資源在全國的區位熵;qij指的是j地區i類資源的相關指標,qj指的是j地區該類資源所有的相關指標;qi指的是全國范圍內i類資源的相關指標,q指的是全國所有該類資源的相關指標。若LQij>1,則該地區資源集聚水平則與全國相比較高;若LQij<1,則該地區資源集聚水平則與全國相比較低或者不存在聚集現象。本文當中將創新資源分為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那么就有人力資源集聚度和財力資源集聚度,如公式(2)和公式(3)所示:
(2)
(3)
則lqpi指的是國內i省的R&D人員集聚度,p'i代表國內i省R&D人員數量,pi表示國內i省就業人員總量,P'代表全國R&D人員數量,P表示全國就業人員總量。lqmi指的是國內i省的R&D經費集聚度,m'i代表國內i省R&D人員經費支出,mi表示國內i省生產總值,M'代表全國R&D經費支出,M表示國內生產總值。
根據前文所述的創新資源集聚水平測度方法得到2011-2020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R&D人員集聚度和R&D經費集聚度,測度結果如表1、表2所示??傮w而言,我國創新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的呈東中西階梯狀分布,集聚水平相對平穩,且各省市人力和財力資源集聚的發展態勢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赡苁怯捎谖覈鴸|中西三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開放程度、發展機遇等的差異性,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遠高于中西部地區,更容易吸引科技人才,促進了財力資源的投入。
由表1可得出:北京的R&D人員集聚度最高,均值為4.312,R&D人員集聚度最低的是新疆,均值為0.239。R&D人員集聚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和福建,均分布在我國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R&D人員集聚水平普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地區創新人力資源集聚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區。由表2可知,R&D經費集聚度最高的省份仍為北京,均值為2.748,R&D經費集聚度最低省份為新疆,均值為0.252。R&D經費集聚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廣東、浙江、遼寧和陜西。除陜西之外,其余均為東部地區。陜西經濟發展水平在西部省份中名列前茅,吸引了大量人力和財力資源集聚,因此,政府可通過陜西資源集聚的溢出效應,促進西部地區的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我國中西部資源集聚的現狀說明政府仍要加上創新資源的投入力度,實現城市創新水平提升,從而吸引更多人力和財力資源,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本文選用因子分析法對區域創新績效進行測算,因子分析法是一種將多個變量濃縮為反映其主要信息的少量因子,并以少數因子解釋原始變量之間關系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能夠實現變量降維,另一方面能夠解決各指標之間可能存在的信息重復、數據差異以及權重選擇的主觀性問題。由于指標數據量綱和數量級不一致,本文使用SPSS默認的均值-標準差法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在運用SPSS26.0統計軟件對全國各省市資源集聚水平進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對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以判斷是否適合進行因子分析。經檢驗,各年份數據均適用于因子分析法。然后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通過對相關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出各省份區域創新績效的綜合因子得分,如表3所示,綜合因子得分大于0,說明其創新績效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反之則尚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表1 各省份2011-2020年R&D人員集聚度描述統計
表2 各省份2011-2020年R&D經費集聚度描述統計
由表3可知,東部地區的廣東、江蘇、浙江、北京、山東、上海以及中部地區的湖北,安徽區域創新績效平均綜合得分大于0,說明其區域創新績效居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上,而其他地區的平均綜合得分均小于0,說明其創新績效尚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結果表明我國省域區域創新績效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區域創新績效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地區湖北、安徽、河南10年間的創新績效得分有正有負,處于不斷調整狀態,除陜西、四川外西部地區創新績效處于較低水平。整體而言,我國各地區創新績效呈現平穩發展態勢,區域創新績效地區差異較大,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梯度分布特征。
表3 2011-2020年我國區域創新績效的因子得分
為研究創新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針對假設3,本文將創新人力資源集聚水平、財力資源集聚水平及二者的交互項(乘積)引入到模型當中。具體面板回歸模型構建如下:
模型(1):
patentit=β0+β1lqpit+β2lqmit+β3infit+εit
(4)
模型(2):
patentit=β0+β1lqpit+β2lqmit+β3(lqp×lqm)it+β4infit+εit
(5)
其中,i=1,2...n為30個省個體序列,t=1,2...t為2011-2020年度事件序列,patentit、lqpit、lqmit、(lqp×lqm)it、infit分別表示i省份t時期的區域創新績效、人力資源集聚水平、財力資源集聚水平、二者的交互項以及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模型(1)不考慮人力資源集聚與財力資源集聚的交互作用,模型(2)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人力資源集聚水平和財力資源集聚水平的交互項,以驗證二者的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的影響。
4.2.1 全國層面的計量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對數據進行F檢驗和Hausman檢驗,結果均顯示拒絕原假設,因此選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根據模型(1)估計結果可得出,創新人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彈性系數為0.127,且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人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假設1成立;創新財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彈性系數為0.170,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說明財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同樣有顯著促進作用,假設2成立。模型(2)結果顯示二者的交互項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創新人力資源集聚和創新財力資源集聚的協同效應并未發揮作用,假設3不成立。主要是由于全國范圍內兩類創新資源集聚程度差別較大,不能產生有效的協同作用。說明各地區應完善人才引進和資金投入之間的相對比例,使地區在承載更多創新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同時發揮資源間的協同效應。
表4 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4.2.2 東中西地區的計量結果分析
由于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之間的人力資源、財力資源以及創新績效分布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基于東中西三個地區的數據,對上文設定的模型進行估計。實證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回歸模型估計結果
由模型(3)結果可知,東部創新人力資源集聚和創新財力資源集聚的一次項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且系數均為正,說明東部地區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對創新績效起到了促進作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基礎設施建設較好,創業環境寬松,因此聚集了豐富的創新人力和財力資源。人力資源集聚促進了區域之間的知識流動和共享,財力資源集聚增加更多研發投入進而促進創新產出。但二者的交互項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主要原因在于東部地區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集聚相差程度較大,未能發揮協同效應。說明東部地區對資源的協調配置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只有當不同類型的資源達到合適的匹配度時才會出現協同效應。因此東部地區可利用自身優勢協調好人力資源與財力資源的關系,在促進資源集聚的同時注重創新資源集聚績效的改善,合理配置資源,提高創新效率,避免資源浪費。
由模型(4)結果可知,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以及二者交互項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集聚的系數為正,說明二者均對區域創新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但二者的交互作用系數為負,說明二者的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起到了抑制作用。中部地區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雖然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由于中部地區具有獨特的發展優勢,既能吸納西部地區的人才,又能接收東部地區的人才盈余,因此中部地區的人力資源集聚能有效促進中部地區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對創新績效的提高有促進作用。隨著經濟發展,中部地區對科技創新的財政投入力度加大,財力資源集聚水平提高,對創新績效提高也起到了顯著推動作用。但交互作用卻起到了相反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集聚程度差別較大。因此中部可繼續發揮自身區位優勢,吸引人才和資金,并協調利用好集聚資源,提高區域創新績效。
由模型(5)結果可知,西部地區創新人力資源集聚系數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人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財力資源集聚系數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財力資源集聚對西部地區創新績效無顯著影響;二者的交互作用顯著為負,說明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產生了抑制作用。近些年來我國采取偏向西部的支持政策,西部各地區也制定了豐富的人才政策,對人才起到了一定的吸引作用,因此人力資源集聚對創新績效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西部地區由于自身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資源稟賦的差異,對創新活動經費投入不足,創新活動缺乏活力;另外兩類資源的集聚程度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財力資源集聚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未能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實證結果表明:整體而言,信息化程度對創新績效提高有促進作用,各地區應繼續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為創新活動提供優質發展環境。
本研究結果表明,創新人力資源集聚和創新財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二者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地區層面研究結果表明,東部地區人力資源集聚和財力資源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二者交互作用不顯著;中部地區創新人力資源集聚、財力資源集聚對創新績效有促進作用,但其交互作用對區域創新績效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西部地區創新人力資源對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財力資源集聚對創新績效無顯著影響,其交互作用對創新績效有負向影響。綜合以上研究結論,為提高我國區域創新績效,提升我國創新水平,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第一,優化地區創新資源配置,提高創新效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水平、信息發展水平等多方面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階梯狀分布,創新資源集聚也呈現東中西階梯裝分布,但創新績效分布卻差強人意。因此應正確認識創新資源集聚的有效性,引導創新資源向低集聚水平地區傾斜,加大對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投入,并促進各類資源在各地區的合理配置和集聚,提高創新資源利用效率。由于我國各個地區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差異,使得我國各個地區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集聚程度不均衡,由此造成創新產出和創新績效不均衡。因此應強化地理因素對創新績效的影響: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征,關注本地的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另一方面,要考慮區域協同發展,統籌省內省外創新資源,關注周邊省份的創新策略,積極搭建合作平臺,鼓勵集聚資源跨區域合作,暢通不同創新資源在不同區域間的流動,縮小地方差距,實現多方共贏。
第二,加強創新資源匹配性,提高創新資源協同效應。整體而言,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集聚的協同作用對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不顯著,說明創新資源的協同效應并未得到有效發揮。因此,地方政府應注重人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有效結合,資源協同效應并不是簡單的資源疊加,不同資源集聚水平差距過大會對創新績效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只有在合適的范圍內,才會產生協同效應。政府在加強創新資源投入時,要結合當地創新行業產業的特點,綜合考慮不同資源的匹配度,優化創新資源投入比例。
第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良好創新發展環境。創新環境是創新活動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創新基礎設施的完善對創新績效的提高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政府應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一方面優化創新硬件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應繼續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信息化程度、城鎮化水平,建立高質量的產業園區和科技孵化中心,不僅依靠政策優勢吸引創新資源投入,更要打造自身靚麗名片留住創新資源。另一方面完善創新政策,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保障創新人才的合法權益,保護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完善市場機制,完善金融市場與創新活動之間的投資關系,提高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力度,為創新活動提供優質內外部創新環境。